八下第五单元文言文习题答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与答案)
1.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与答案
人教版《语文练习册》八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翻译一、喜雨亭记 苏轼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
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而高兴,生病的人因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向客人举杯劝酒,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
’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二、杨翥德量 杨翥做修撰的时候,住在京城,他的一个邻居家丢了鸡,便骂是姓杨的偷去了。
家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杨翥,杨翥说:街坊中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姓杨。又有一个邻居,住在他们家的西边,每逢雨天,便将自家院子里的积水排放到杨翥院中。
家人再一次告诉了杨翥,他却劝解家人说: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他的德量就是这样。
三、临川之城东——选自曾巩《墨池记》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四、卞和泣玉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
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和氏之璧。
五、汗明见春申君——选自《战国策 楚策四》 汗明拜见楚相春申君,等候了三个月,才见了面。双方谈完,春申君很高兴。
汗明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千里马成年了,驾着盐车上太行山,后蹄伸得很直,前膝弯得很曲,尾巴夹在两股之间,气喘嘘嘘,浑身流汗,车到半坡前,无论怎么用劲也不能前进一步。这时正好遇到伯乐,他赶快下车,抚着马背,为它难过得流了眼泪,他解下麻衣,给千里马罩上。
这是千里马向前低下头,喷着气,抬起头,大叫一声,声音直冲云霄,好象金,石发出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因为千里马知道伯乐很赏识它。六、鸣机夜课图记 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
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
每当我生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病稍稍好一点,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母亲生病,我总是坐在她枕边不离开。
母亲看着我,常常一句不说,很悲伤的样子,我也很伤心地依恋着她。我曾经问她:“娘,您心里不快活吗?”她说:“是不快活。”
“那末怎么能让娘高兴呢?”她说:“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于是我就背书,琅琅的书声,和药罐煎药水沸声和在一起。
母亲微笑着说:“你看,我的病好些了!”从此,母亲生病的时候,我就拿了书在她床边读书,这样,她的病就会好。七、诗画皆以人重 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就值得上上两的黄金(一字兼金的意思不明,猜的);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
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都是写得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并不单单。
2.求八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练习题请附带答案谢啦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窥谷忘反(通“返”) B.在昼犹昏(夜晚) C.负势竞上(向上) D.从流飘荡(随着) 2.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
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2分) 3.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6~10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草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j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亦不详其姓字( ) (2)每有会意( ) (3)期在必醉( ) (4)其言兹若入之俦乎( ) 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8.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 9.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0.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 三、阅读《马说》,完成11-15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⑷执策而临之( )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按要求填空: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5。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四、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第16—20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6.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8.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2分) 1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20.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 ;(2) ;(3) (3分)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摇G嗍鞔渎陕缫∽海尾钆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各课习题
《与朱元思书》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 2、上 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向上”) 横柯上蔽(名词,可译为“上边、上面”) 3、百 一百许里(数词,实指,表示“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可译为“极言其多”)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许,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级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古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向西。今义:指人或事物) 三、词类活用 1、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延伸) 3、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向西。)
4、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5、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6、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四、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
3、有时见日(“见”通“现”,现出。)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吾”)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括号里的就是省略了的内容,应翻译出来。) 3)、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比箭还快) 2、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飞戾天”是“鸢”的定语,后置。)
《五柳先生传》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多) 2、之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欤(结构助词,的) 3、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可译为“他”)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4、以 因以为号焉(介词,把) 以此自终(介词,凭借) 二、古今异义 1、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古义: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古义: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会心。)
3、造饮辄尽(造,古义:往、到。今义:创造、制造。)
4、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做。今义:认为。)
5、赞曰(赞,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赞美、夸赞。)
三、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正常语序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2、判断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2)晏如也(“也”表判断) 《马说》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2、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动词,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喂养。) 3、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本领。)
4、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驱使。) 5、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表示定语后置,无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尽,竭尽”。)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辱没,受屈辱”) 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吃尽”)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行千里”) 三、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可译为“才能”) 四、文言句式 1、设问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语气,怎么) 3、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以 无从致书以观(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可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第一个“以”,介词,可译。
4.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各课习题
《与朱元思书》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消失) 2、上 负势竞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向上”) 横柯上蔽(名词,可译为“上边、上面”) 3、百 一百许里(数词,实指,表示“十的十倍”)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可译为“极言其多”) 二、古今异义 1、一百许里(许,古义:附在整数词后,表示级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经纶,古义:筹划,治理。今义: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古义: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向西。今义:指人或事物) 三、词类活用 1、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向高处和远处延伸) 3、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向西。)
4、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5、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6、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四、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欲忘反(“反”通“返”,返回。)
3、有时见日(“见”通“现”,现出。) 五、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吾”)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括号里的就是省略了的内容,应翻译出来。) 3)、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比箭还快) 2、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飞戾天”是“鸢”的定语,后置。)
《五柳先生传》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许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估计,左右,多) 2、之 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无怀氏之民欤(结构助词,的) 3、其 亲旧知其如此(代词,可译为“他”)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 4、以 因以为号焉(介词,把) 以此自终(介词,凭借) 二、古今异义 1、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古义: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今义: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古义: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今义:会心。)
3、造饮辄尽(造,古义:往、到。今义:创造、制造。)
4、因以为号焉(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做。今义:认为。)
5、赞曰(赞,古义: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赞美、夸赞。)
三、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亲旧”,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状语“于贫贱”“于富贵”后置,正常语序为“不于贫贱戚戚,不于富贵汲汲”) 2、判断句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也”表判断) 2)晏如也(“也”表判断) 《马说》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 2、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动词,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喂养。) 3、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名词,才能、本领。)
4、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驱使。) 5、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表示定语后置,无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尽,竭尽”。)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辱没,受屈辱”) 4、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译为“吃尽”)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可译为“行千里”) 三、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5、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可译为“才能”) 四、文言句式 1、设问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2、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安”,疑问语气,怎么) 3、倒装句: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于”相当于“在”)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马”) 《送东阳马生序》字词归类复习 一、一词多义 1、以 无从致书以观(目的连词,可译为“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可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
5.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文言文习题
1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6.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8.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祉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栃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2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2.与20一样。
有的也拿不准。不一定都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