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遂奔未出晋境文言文翻译()
1.
小题1:① 伏 甲∕ 将 攻 盾 ② 故 ∕为 弑 易
小题2:①奔:逃跑。 ②甲:甲士,士兵。 ③素:向来、一向。④ 反:同“返”,返回。
小题3:① 灵公年轻,奢侈,百姓不顺从,所以被杀很容易。(2分,错一个词扣0.5分,扣完为止)
② 赵宣子是优秀的大夫,为遵守法制而甘愿接受恶名声。(2分,错一个词扣0.5分,扣完为止)
小题4:董狐认为赵盾是相国,逃亡没有出国境,回来后没有诛杀犯上作乱的人,没有替灵公报仇,是对君王的不忠不义,与主谋没有区别。(答“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也可)
可见董狐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史官。(4分,原因2分,评价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的停顿。做此题时一个是要注意语感,另外要结合语意来判断停顿。
小题2:
试题分析:解释课外文言词语时,要以掌握的文言词语的意思为依据,同时要结合文意和句意来理解。要注意“伏甲将攻盾”中是用“甲”来代指士兵,还要注意“反不诛国乱”中“反”是通假字。
小题3:
试题分析:句1翻译时要注意“少”的意思是“年轻”,同时要注意“故为弑易”中“为”是被动的意思;句2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要注意“法”是名词用作动词的用法,意思是遵守法制。对待课外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结合课内所学的知识和翻译句子的技巧。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问“理由”但没有明确怎么说,所以既可以用原文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董狐的言行可以很容易看出他的“不畏权贵、刚正不阿”,同时还要注意他的身份“晋太史”,也就是一个史官。此类题要答好关键是读清文章,把文章的大体意思弄明白,才能进行答题。只要结合所学文言知识,认真阅读,仔细思考,可以比较容易地读懂课外文言文。
2.急求翻译!帮帮忙啊~
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让攻燕①,东伐齐,何苦而有功②?”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③。今臣败亡之虏,何足权大事乎④!”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⑤,非愚之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⑥,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⑦。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顾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振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⑧。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⑨,矿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⑩,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⒀,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諠言者东告齐⒁,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⒂。乃遣使报汉,因请立张耳为赵王,以镇服其国。汉王许之,乃立张耳为赵王。
①仆:自我谦称。②何苦:即若何,如何。 ③以上两句为当时流行俗语。图存,谋划国家生存大计。④权:权衡。引申为计议。⑤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虞被晋所灭,百里奚被晋所俘,作为陪嫁臣随秦穆公夫人入秦,逃走后被楚国人在宛地捉住,秦穆公闻其贤,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回,“授之国政”,秦穆公遂霸。见卷五《秦本纪》。⑥委心归计:倾心听从你的计策。⑦以上四句为当时流行俗语。⑧以上三句意思是说,农民们予感到兵灾临头,停止耕作,只图跟前享受,静静地听凭命运的安排。辍耕:停止耕作。释耒(lěi,磊),放下农具。耒,犁上木柄,指代农具。褕衣:好衣裳。褕:美。⑨情见势屈:真情暴露,威势要受到挫减。见,同“现”。出现。⑩案甲休兵:停止战争。甲:铠甲。兵:武器。飨:宴请。(yì,亿)兵:用酒食慰劳士兵。醉酒。首:向,向着。⒀咫:八寸为咫。⒁諠言者:指辩士。⒂靡:草随风倒。引申为降服。
这个网站上有全文翻译,我不知道你这段是选的第几段,你自己去看下吧。
3.《司马穰苴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司马穰苴传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
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
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 日中而贾不至。
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
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
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 ”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遣使者还报,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
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
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
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国等其后及田常杀简公尽灭高子国子之族至常曾孙和①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有删改)【注释】①和:田和,人名。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往,未及反 返回B.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 示众C.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 谢绝D.君擢之闾伍之中 提拔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 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 B加之大夫之上 于是景公许之C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D而附穰苴于其中 旦日日中会于军门7.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直接表现穰苴在出征前整肃军纪、建立威信的一组是 (3分)①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 ②行军勒兵,申明约束 ③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④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 ⑤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 ⑥身与士卒平分粮食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庄贾是景公的宠臣,身为监军,在国土沦丧、前线紧急的情势下,视军纪如儿戏,与亲朋好友饮宴,约定正午到达营门,竟日暮才到达。 B.田穰苴被委以重任后,他深感自己出身卑贱,难以服众,便请求国君给他派一个懂军事、威望高的大臣来当监军,齐景公满足了他的愿望。
C.田穰苴作为将军却不搞特殊化,他把属于自己的军资物品拿出来让士兵享用,和士兵平分粮食,因此深受士兵爱戴,连生病的士兵也要求一同奔赴战场。 D.田穰苴一方面从严治军,一方面和士兵同甘共苦,军威远扬,入侵齐国的晋、燕军队听闻后竟不战而屈,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失去的全部领土。
4.《“晋文公重耳”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不辞献公而守蒲城。
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
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
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
惠公七年,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
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 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
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过卫,卫文公不礼。
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乞食。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之。
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 留齐凡五岁。
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
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
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
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
”遂以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
楚将子玉怒曰:“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 ”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
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 缪公大欢,与重耳饮。
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
於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持B.重耳安之 安:安于享受C.穷而来此 穷:贫穷D.重耳谢不敢当 谢:辞谢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 )(3分)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 ②饥而从野人乞食 ③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④醉重耳,载以行 ⑤过曹,曹共公不礼 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A.①②⑤ B。
②④⑥ C。①③⑤ D。
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
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C.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
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
在逃亡十九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7.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参考答案:4C5A6B附参考译文: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
献公于二十一年(前656)时,杀死了太子申生,骊姬进谗言,重耳害怕,与献公不辞而别就跑回蒲城据守。献公二十二年(前655),献公让宦者履鞮赶快杀死重耳。
重耳爬墙逃跑,宦者追赶,砍掉重耳的袖子。重耳就逃到狄。
重耳在狄住了五年,晋献公就逝世了,里克已杀死奚齐、悼子,让人迎接重耳,想拥立重耳。 重耳怕被杀,因此坚决辞谢,不敢回晋。
后来,晋国又迎接重耳的弟弟夷吾并拥立了他,这就是惠公。惠公七年(前644)时,因害怕重耳,就让宦者履鞮带着勇士去谋杀重耳。
重耳知道情况后,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狄,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路途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 歇脚久了,就希望迁到大国去。
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经过卫国,卫文公很不礼貌。离开卫,经过五鹿时,饿了,向村民讨饭,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嫁给重耳,陪送十二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
重耳在齐住了两年,桓公去世,正赶上竖刀(diāo,刁)等人发起内乱,齐孝公即位,诸侯的军队多次来侵犯。重耳在齐总共住了五年。
重耳爱恋在齐国娶的妻子,没有。
5.《自相矛盾》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原文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6.求文言文《秦晋崤之战》 翻译
秦晋崤之战《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
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
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
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
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
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
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
(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鲁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
(兵车上)左右两边的战士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
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
(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敝国国君听说你们将要行军经过敝国,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给一天的食粮;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
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
(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吃的东西快完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
郑国有兽园,秦国也有兽园,你们回到本国的兽园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刘国、逢孙、扬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指望什么了。
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7.《自相矛盾》的文言文解释
1\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2\
我的矛是矛中最好的,比其他的矛锐利,你用了它绝不会后悔。我的盾是盾中最好的,它坚固,耐磨。
3\启示
思维要缜密,做事要认真.
4\
应该诚信待人,不能欺诈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