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1.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一)、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例句,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课件,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授课

2.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文言文,几种类型

3.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有哪些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如:(1)忌不自信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 (《邹忌讽齐王纳谏》) (2)毋吾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 (《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 (《愚溪诗序》) (5)以为莫己若者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 (《秋水》)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

(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

(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

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 (《归去来兮辞》) (3)则何以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何有于我哉?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 (《<论语>十则》) (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 (《齐桓晋文之事》)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

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

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师说》) (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 (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 (《陋室铭》) (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 (《公输》) (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

4.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

上述古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

5.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几种类型?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

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

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

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

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

(《孔雀东南飞》) “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 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

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 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6.语文文言文宾语前置是什么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淆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

(《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7.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 沛公安在?《鸿门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离骚》(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 惟命是听 (成语)(5). 惟利是图 (成语)(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5).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6).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

(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

(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

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8.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

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论贵粟疏》) (1)句中,“死”“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

(《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

(《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黔之驴》)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死去)。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