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的文言文(“其实”在古文怎么说)

1.“其实”在古文怎么说

古文里:实、信、然都表示“其实”的意思。

1、实:真实,其实。

2、信:确实,其实。

3、然:是的,其实。

一、实拼音:shí

释义:

1、充满:实心。充实。虚实。

2、符合客观情况,真,真诚:实话。实惠。实际(真实情况)。实践(实行;履行)。实体。实情。实施。实数。实事求是。

3、植物结的果:果实。开花结实。

4、富足:殷实。富实。

二、信拼音:xìn

释义:

1、诚实,不欺骗:信用。信守。信物。信货。信誓旦旦。

2、不怀疑,认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3、崇奉:信仰。信徒。

4、消息:信息。杳无音信。

5、函件:信件。信笺。信鸽。信访。

6、随便,放任:信手(随手)。信步(随意走动,散步)。信笔。信意。

7、同“芯2”。

8、姓。

三、然拼音:rán

释义:

1、对,是:然否。不然。不以为然。

2、以为对,答应,信守:然纳(以为对而采纳)。然诺(许诺,信守诺言)。

3、这样,如此:当然。然后。然则。

4、表示一种语气(a.表决定,犹焉,如“寡人愿有言然”;b.表比拟,犹言一般,如“如见其肺肝然”)。

5、用于词尾,表示状态:显然。忽然。飘飘然。

6、古同“燃”。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实验[shí yàn]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2、实践[shí jiàn]

也叫社会实践。

3、实话[shí huà]

真实的话。

4、纪实[jì shí]

记录真实情况。

5、敦实[dūn shi]

粗短而结实。

文言文说法,其实文言文翻译,其实文言文怎么说

2.是的古文言解释(4个够了)

是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文言文

3.是的古文意思是什么

古文_词语解释

【拼音】:gǔ wén

【解释】:1.上古的文字。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曹魏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长沙仰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至唐代则指隶书。2.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3.“古文经学”的简称,汉经学的一派。4.文体名。原指先秦两汉以来用文言写的散体文,相对六朝骈体而言。后则相对科举应用文体而言。5.泛指文言文。

【例句】: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4.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

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判断词,其实不然,“是”字本身就兼有代词动词的性质。

(不要误解为“是”字有时作名词、有时作代词、有时作动词,而是同一个“是”字本身兼而有之) 一、是字单独作代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是字单独作代词,一是处于主语位置,二是定处于名词之前作定语,三是作宾语。 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人之于国也》) 3、“崤有二陵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5、“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晋公子重耳出亡》) 6、“我业是有年矣”(《卖柑者言》) 1、2句是代词作主语,3、4句是代词作定语,5、6句是代词作宾语。

是字单独作名词。“是”字产生之初就是名词,“实事求是”的是就是本义。

《说文解字》:“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

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以日为正,则正于日也。

“定国是之诏即下”的“是”也是名词。(《谭嗣同》) 是字单独作动词,处于谓语位置。

7、“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下》 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 谋攻》) 9、“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是非对举(《齐桓公求管仲》) 10、“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11、“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寒蝉凄切》) 7句中“是诚不能也”的是在副词“诚”字之前为代词,7、8句中其余的“是”字与“非”对举,只是8句中的是字省略罢了。动词“是”除了表判断外,还可以用作表比较的动词,如,“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的“是”,是由名词是“正、则”意引申而来。

(《勾践灭吴》) 是字单独作形容词,也是由本意引申的。 1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察传》) 13、“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辞》) 二、“是”字的兼词现象 “是”字作为兼词,往往处于前有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后无谓语的位置,既作主语又作谓语。

不同于“焉、诸”等兼词,它们可以拆分为两个词,而“是”不可拆分。 (一)“是”兼有代词、动词的功能 14、“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的“是”是判断词,同时复指,作主语。

(《烛之武退秦师》 15、“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五蠹》) “是”作为兼词,在疑问句中有时倒装 1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17、“求!无乃尔是过与?”句式为“无乃是尔过与?”的倒装。(《季氏将伐颛臾》) 16、17句的“是”出于同一篇文章,同为疑问句,除了加强语气的“无乃”之外,从语意到句子各要素完全相同,因此,两个“是”用法相同。

(二)是字兼有名词、动词的功能 18、“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原谤》) 19、“盘庚……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18句的“是”字,课文、词典注解为“这样看来”,好象解释为插说成分,是不对的。这个“是”字兼有名词“是”的本意“正、则”,可以解为“规律、事实”,同时有动词“是”的本意“以……为是,以……为准”,可以解为“判定、判别、判断”。

19句“是”更为典型,连词“而”字连接的后文是谓词性质的成份,那么“是”必为谓词,只是又有名词本意“正、则”之意罢了。 三、区别“是”字兼词和单性词 什么时候是兼词,什么时候是单性词,如何区别?除了前文所述位置的区别外,还可以采取替换法。

代词“是”可以用“此、斯”替换,“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

(《晏子辞千金》)“是谓乱军引胜”。 (《孙子* 谋攻》)——而这个位置的兼词“是”不可用“此、斯”替代,“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动词“是”可以用“为”替换。

例如,“是何楚人之多也?”句式应为“楚人之多也是何?”的倒装,“是何”就是“为何”。(《垓下之围》)“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而兼词不能用“为”替换。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能换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

四、“是”为兼词的主要原因 A“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名词和动词两种功能。B在语言演化过程中,“是”字由名词代词演化为今天的判断动词,必然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是”字的兼词.那么“是”成为兼词的本质是什么?肖娅曼认为:“它自产生之日起,即集形而上学之本在、存在、存在。

5.含有是的古文句子及解释

是日微敬则,则东宫殆废

这一天,如果没有王敬则的努力,那么太子就被废除了

◎ 是 shì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修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其实是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