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言文解释赞成(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yǔ①给予。

《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②结交;交好。

《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③朋友;同类者。

《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④通“举”整个;都。

《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⑤和。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

《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

《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①赞同。

《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②参与;参加。

《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yú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夫文言文解释,文言文常用字词解释,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2.“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例句 “与”在文言文中的各种意思、例句

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文言文,赞成,解释

3.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读yǔ ,意思有

1. 和,跟

2. 给

3. 交往,友好

4.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5. 赞助,赞许

读yù,意思有

1. 参加

读 yú,意思有

1. 同“欤”

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1.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2.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3.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与在文言文中作名词:

1.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东汉·许慎《说文》

2.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东汉·许慎《史记》

3.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4.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与在文言文中作介词:跟、和、及

1.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2.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3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在文言文中作助词:和、同

1.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2.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3.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4.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与文言文解释赞成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