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必修一)(高一必修一二文言文虚词)

1.高一必修一二文言文虚词

安 而 尔 夫 盖 故 何 或 乎 即 既 莫 乃 其 且 然 若 安 安 1.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

相当于“怎么”“怎样”。 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4.沛公安在?(《鸿门宴》) [例解] 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而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例解]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例解]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例解] 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例解]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例解]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例解]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10.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例解]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尔 1.尔何知!(《肴之战》) 2.中寿,尔墓之要拱矣!如有营,(《肴之战》) 3.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 4.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伐檀》) [例解] 用作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5.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 7.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 [例解]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如此(这样)”“那”。 8.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例解] 用作副词,用来修辞动词,相当“这样(地)”。 9.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 10.子路率尔而对曰:……(同上) 11.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祭妹文》)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解] 用作助词。

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和“然”的用法相似:相当于“的”“地”“着”。 1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 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 14.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例解]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同虚词“耳”的用法相同。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夫 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 4.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例解] 用作代词。

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 5.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赤壁之战》) 6.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问说》) [例解] 用作助词。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 7.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促织》) 8.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 9.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

相当于“啊”或“了”。 盖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 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例解] 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雁荡山》) [例解] 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故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 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用作副词。

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

2.高中文言虚词归纳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虚词,文言文,高一,必修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虚词:1.蟹六跪而二鳌 而:表并列2.吾尝跂而望矣 而:表修饰3.大王来何操 何:什么4.开国何茫然 何:多么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相当于“于”,介词,比的意思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乎:。

的样子7.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你的9.其皆出于此乎 其:大概,也许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是。

还是。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所字结构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

的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之于,于此14.且焉置土石 焉:在哪里15.犹且从师而问焉 焉:之,代词1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焉:语气词17.盘盘焉,囷囷焉 焉:。

的样子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凭借19.夜以继日,秋以为期 以:按照20.做《师说》以贻之 以:用来2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22.因利乘便 因:依靠23.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于是24.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趁着25.青,取之于蓝 于:从2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比27.蚓无爪牙之利 之:定语后置28.咸与维新 于:参与29.吾与徐公孰美 与。

孰。

:跟。

相比,。

30.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恐怕是。

4.高一语文实词虚词总结

考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总结。

(只选出了例句,虽然比较粗糙,但全是时间凝成,涵盖1---6册除诗歌外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可编成练习,也可附上解释编成讲义) 第一部分:(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1、爱: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盖犯之者不避其死,感之者不爱其生,此真丈夫之志《柳毅传》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安: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烛之武》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不夭斤斧(37),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孔雀〉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

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若遇公于洪波之中,玄山之间,鼓以鳞须,被以云雨,将迫毅以死。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

(同上)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

《报任安书》 4、倍: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前列丝竹,后罗珠翠,物玩之盛,殊倍人间。《柳毅传》 5、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孔》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23),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24)《逍遥》舟人皆侧立,曰:“此本无山,恐水怪耳。

《柳》盖亦反其本矣⑤!今王发政施仁⑥,……《齐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报任安书》 6、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书》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伶官》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信陵君》 8、病: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而江浙之梅皆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9、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滕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 10、朝: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13),请与之。

《逍遥》 18个常见文言虚。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虚词

虚词:1.蟹六跪而二鳌 而:表并列2.吾尝跂而望矣 而:表修饰3.大王来何操 何:什么4.开国何茫然 何:多么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相当于“于”,介词,比的意思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乎:。

的样子7.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乃:竟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乃:你的9.其皆出于此乎 其:大概,也许10.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是。

还是。

1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所字结构1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

的1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之于,于此14.且焉置土石 焉:在哪里15.犹且从师而问焉 焉:之,代词16.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焉:语气词17.盘盘焉,囷囷焉 焉:。

的样子18.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凭借19.夜以继日,秋以为期 以:按照20.做《师说》以贻之 以:用来2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通过22.因利乘便 因:依靠23.相如因持璧却立 因:于是24.不如因而厚遇之 因:趁着25.青,取之于蓝 于:从2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比27.蚓无爪牙之利 之:定语后置28.咸与维新 于:参与29.吾与徐公孰美 与。

孰。

:跟。

相比,。

30.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恐怕是。

6.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所有虚词及意思,要全的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7.高中古文虚词

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遂、惟、已、矣、犹、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 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 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 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 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 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 用在句尾 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 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 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 《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2、何 (1)疑问代词 今译为:1>什么 例释: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2>谁、哪一个 例释: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 《孟子·万章下》 ②景王问于苌弘曰:“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 《左传》3>何处、哪里 例释:①阁中帝子今何在? 《滕王阁序》 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2)疑问副词(作状语)今译为:1>怎么、怎么样 例释: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3>多么 例释: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 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3)附动词(通“呵”) 今译为:喝斥、谴责 例释:(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3、乎(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 今译为:吗、呢 例释: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表赞美、感叹 今译为:啊、呀 例释: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3>表推测 今译为:吧、呢 例释: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4>表祈使 今译为:吧 例释:勉速行乎!无重而罪! 《战国策》5>表商榷 今译为:呢 例释: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韩非子·显学》6>表呼告 今译为:啊 例释:叁乎!吾道一贯之。

《论语》7>表肯定 今译为:也 例释: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2)助词 用在形容词后 今译为:地 例释: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3)介词 相当“于”今译为:在、对 例释: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4乃(1)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你们 例释: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2>指示代词 今译为:如此、这样 例释:①子无乃称《庄子》 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世说新语》(2)副词1>表肯定 今译为: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范围 今译为:仅仅、只 例释: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3>表时间衔接 今译为:就 例释:良乃入,具告沛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4>表两事顺承 今译为:才 例释: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意外 今译为:却、反而、竟然 例释: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话源记》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3)连词 1>表顺承 今译为:于是、便 例释: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王夫偃列传》2>表他转 今译为:至于 例释: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4)助词 无义 不译 例释: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5其(1)代词 1>第三人称 今译为:他(它)、他们 例释: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第三人称表领属 今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释: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3>表其中的 例释: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4>表指示 今译为:那、那些 例释: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朱熹·中庸集注》5>活。

8.高中的古文实词和虚词,及句式的归纳

虚词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时间:8/15/2004 11:57:21 新 ID=2161330 老师你好:请总结一下语文文言文的虚词!考试时文言文的阅读经验!谢谢 答: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

9.高一语文必修一 劝学 实虚词

《劝学》知识积累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3]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相当于“于” 1.连词,表递进.《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 之[4] (1)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5]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 (表假设,如果) (9)蟹六跪而二螯 (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 (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借) (4)因求假暂归 (假期,休假) (5) 假以雄权 (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强) (2)君有疾在腠理 (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1.一 用心一也 (形容词,专一) 骐骥一跃 (数词)。

高一上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必修一)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