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两则资料(文言文两则主要内容)

1.文言文两则 主要内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 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好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写作特点 :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

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

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

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

文言文两则资料袋,文言文两则学弈,文言文两则第21课ppt

2.文言文两则

学弈

弈秋2113,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5261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4102非然也。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1653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内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容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言文,两则,资料

3.文言文两则

唐雎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始皇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结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然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难道不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吗? 秦王气势汹汹的发怒了,对唐雎说:您也曾听说过生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使百万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普通平民发怒吗?秦王说: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见识浅薄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的人发怒。

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慧星的光芒冲击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般白色的云气穿过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祸福的征兆就从天上降下来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

如果有志气的人一定发怒,就要使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使血只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立起来。

秦王的脸色马上变软和了,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明白了:为什么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却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隆中对诸葛亮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译文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

4.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文言文两则》的资料

学奕的意思课文说明】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一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说课稿】一、教材及学情分析《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三、教法学法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四、教学流程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

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说明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成功两小儿辩日的意思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

5.人教版六年级下的《文言文两则》内容

(1)学弈注音 xué yì原文 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却一心在想着天鹅将要飞过,要怎样拿弓箭去射杀它。虽然两个人在一起学习,可是他的成绩却没有第一个人好。

是他的智力不如他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注释 弈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仉氏。:下棋。

(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之:全国的。

通:全。善:善于,擅长。

使:让。诲:教导。

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也在听讲。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

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天鹅。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曰:说。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矣:了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e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u)将至,思/ 援弓缴[zhuo]/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u)若/之矣(yi)。

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2)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注释日:太阳。

东:到东方。游:游历,游学。

辩斗:争辩。 辩:辩论;斗:争斗其:指代两小儿。

故:原因,缘故。 以:认为。

去:距离。初:刚刚。

日中:正午。车盖:车篷,用来遮阳挡雨。

及:到。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为:是。者:……的太阳。

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沧沧:阴凉的意思。

探:伸手。汤:热水。

决:判定,判定。孰:谁,哪一个。

汝:你。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智慧多呢?(谁说你见多识广呢?)孰:谁。

为:通“谓”。“知”通“智”,智慧。

乎:呢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沧沧凉凉:比喻太阳刚升出来时很凉爽。

知:同“智”,智慧。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在争辩,孔子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了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感觉很清清凉凉,到了正午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两个孩子的对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您见多识广呢?”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 /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答案满意的话,能在悬赏分这儿给我加个5分或者几分吗?。

6.文言文两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抄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2113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戴嵩5261画牛: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4102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1653改也

7.文言文两则作者简介背景

《学奕》作者: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两小儿辩日》作者:

列子,汉族,本名列御寇(“列子”是世人对他的尊称),中国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宗教影响深远。著有《列子》。

《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等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8.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闫艳红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的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文言文两则原文及翻译,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辩日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文言文两则资料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