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群人文言文(潘岳出洛阳道文言文翻译)
1.潘岳出洛阳道 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潘岳有美好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遇到他的妇女无不手拉手地一同围住他。左太冲长得非常难看,他也来学潘岳到处游逛,这时妇女们就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地回来。
二、原文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三、出处
《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2、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二、作品赏析
魏晋时代,文人名士讲究容貌之美,在《世说新语》里留下《容止》一篇,记录当时许多人的容貌故事。
《世说新语·容止》中很令人惊异的是当时女性对男子美丑的极端反应。《 世说新语· 容止》关心的是人,不是书法,一头栽在字的好坏里,斤斤计较,大概只有傻相或鄙吝相.
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容止
2.这段古文的意思
一、令诸儿为攻守之势“之”的意思:指挥这群孩子做出攻打和防守的阵势,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
世雄辄挞之“之”:这里的"之"是他的意思,指不听从指挥的儿童。用于人称代词。
其父见而奇之“之”:这里的"之"是指世雄。也是人称代词。
二、这篇短文说了:
薛世雄在幼年时,就特别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常常邀集一群儿童,画地为城,互为攻守,他自己做总指挥官。若有人不服从他的命令,他就毫不留情地加以鞭挞。时间一长,没有一个儿童不畏惧他,因而,每次玩作战游戏,孩子们都规规矩矩地听薜世雄。
薛世雄的爸爸看见了,认为很奇特,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们家的.
后来薛世雄才17岁就跟着周武帝平定齐国,立下战功,被封为都督.
三、这篇短文表现了薜友雄从小就有了统治的才能,体现了他不平几之出。
四、反映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句子是:“辄画地为城郭,令诸儿为攻守之势,有不从令者,世雄辄挞之”
五、从侧面烘托了世雄才干的句子:其父见而奇之,谓人曰:“此儿当兴吾家矣。”
呵呵,水平有限,见笑了。
3.文言文隋文帝狮子骢译文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隋文帝狮子骢》原文:
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 :“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 :“臣能制之。” 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翻译如下:
隋文帝时,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共和国)进献千里马,马的鬃毛很长一直拖到地上,称为“狮子骢”。皇上将它放在马群之中,它很暴躁,没有人能够制服。皇上下令让放那一群马一起冲过来,对身边的人说:“谁能驾驭它?”有一个郎将叫裴仁基的说:“我能制服它。”于是就挽起袖子上前,离马十余步远突然腾身上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睛,那匹马战战兢兢不敢乱动,就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骑上了它。早晨从长安出发,晚上就到了洛阳。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寻找,同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这匹马,已经很老,在城里一家买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来拉磨,马的尾巴焦秃,皮肉上都有了腐烂的小洞,宇文士及见到这种样子哭了。皇帝亲自从长乐坡出来迎马,马到了新丰,向西面鸣叫跳跃。皇帝得到它很高兴,但此时的马已经“齿口并平”(很老)。用钟乳石的粉末(中药)喂养,仍然生下了五只小马,都有千里马的足力。再后来就不知它们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