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休子公美文言文(裴休的事迹)

1.裴休的事迹

裴休[1] (791-864)唐朝一代名相。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2] ,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鲁山亦多题铭。为晚唐著名书家,然存世书迹仅一件。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岁华空自老,消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读他作的这首《题泐潭》诗,就知文学根底不浅。

裴休尤工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更为遒媚劲健。他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现保存在陕西户县草堂寺。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据《金山寺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法海就是裴休的儿子,俗名裴头陀,少年时被他父亲裴休送入佛门,取号法海。

裴公亭,是为纪念唐代名相裴休而修。裴休字公美,河南济源县人,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在唐宪宗时,他任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铁史,后晋升为中书侍郎和宰相,改革漕运积弊,制止藩镇专横,颇有政绩。晚年遭贬任荆南节度史,潜心研究佛家经学,常路经益阳,小住十天半月,在江边结芦读书诵经,后来人们索性在青山云树之中,修了一座楼亭合一的裴公亭,供裴公读书小住。裴公十分高兴,流连忘返,朗朗的读书诵经声,曾引来仙白鹿驻足聆听。

2.《新唐书•裴休传》译文?

元 初,擢进士第,除监察御史,论权嬖梗 切,出为河南功曹参军。

久之,进御史中丞。宣徽五坊①小 使秋时阅鹰狗,所过挠官事,厚得饷谢 乃去。

下邽令裴寰,才吏也,不为礼, 因构寰出丑言,送诏狱,当大不恭。宰 相武元衡婉辞诤,帝怒未置。

度见延英 殿,言寰无辜,帝恚曰:“寰诚无罪,杖 小使;小使无罪,且杖寰。”度曰:“责 若此固宜,第寰为令,惜陛下百姓,安 可罪?”帝色霁,乃释寰。

元和十年,上谕急讨吴元济②,王 承宗、李师道谋缓蔡兵,乃伏盗京师, 刺用事大臣,已害宰相元衡,又击度, 度坠沟,贼意已死,因亡去。议者欲罢 度,安二镇反侧,帝怒曰:“度得全,天 也!若罢之,是贼计适行。

吾倚度,足 破三贼矣!” 于时,讨蔡数不利,群臣争请罢 兵,唯度请身督战,帝独目度留, 曰:“果为朕行乎?”度俯伏流涕曰:“臣 誓不与贼偕存。”即拜门下侍郎、彰义军 节度、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

度屯郾 城,劳诸军,宣朝廷厚意,士奋于勇。 是时,诸道兵悉中官③统监,自处进 退。

度奏罢之,使将得专制,号令一, 战气倍。 未几,李愬夜入蔡州,缚吴元济以 报。

度遣马总先入蔡,明日,统洄曲降 卒万人持节徐进,抚定其人。度视事, 下令唯盗贼、斗死抵法,余一蠲除。

往 来不限昼夜,民始知有生之乐。度以蔡 牙卒侍帐下,或谓:“反侧未安,不可去 备。”

度笑曰:“吾为彰义节度,元恶已 擒,人皆吾人也!”众感泣。

文言文,裴休子公美

3.翻译文言文

刘廷式本田家,甚贫。

邻舍翁有一女,约与廷式为婚。后契阔数年,廷式读书登科,归乡闾访邻翁。

而翁已死,女因病双瞽,家极困饿。廷式使人申前好,而女子之家辞以疾,仍以佣耕,不敢姻士大夫。

廷式坚不可,曰:“与翁有约,岂可以翁死子疾而背之?”卒与成婚。闺门极雍睦,其妻相携而后能行,凡生数子。

廷式尝坐小谴,监司欲逐之,嘉其有美行,遂为之阔略。其后廷式管干江州太平宫而妻死,哭之极哀。

苏子瞻爱其义,为文以美之。 译文:刘廷式本出身农家。

邻居老翁家里很穷,有一个女儿,和刘廷式订了婚约。后来两家分别好几年,刘廷式读书考中了进士,回到乡里,寻访邻居老翁。

而老翁已经去世,他的女儿因为得病双眼失明,家境及其困顿。刘廷式让人前去说明从前的关系,而女方家里借有病推辞,答应可以做刘廷式的佃户,不敢和官员结亲。

刘廷式坚持认为那样不可以,说:“我与老翁有约定,怎么能因为他死了女儿残疾了而背弃婚约呢?”最终和老翁的女儿成了婚。结婚后两人非常和睦,他的妻子要人搀扶才能走动,共生了好几个子女。

刘廷式曾因为小过失,监察部门打算罢免他,鉴于他的行为品德很好,就原谅了他。后来刘廷式担任江州太平宫的地方官,他的妻子去世了,他哭得非常哀痛。

苏轼钦佩他的义举,写文章来赞颂他。

4.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一) 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仪式,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

赵何祭祀宗庙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

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

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

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齐王、魏王在韩国相会。

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给楚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关系欢洽。

不料楚太子辱杀我的重臣,不辞而别,使我无比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内。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

我国与你们楚国互相接壤,结为婚姻亲家,要是秦、楚关系如此恶化,就无法号令其他国家。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友好同盟。

这是我真心的愿望!”楚王十分为难,赴约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快调兵固守。

秦是虎狼之国,早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芈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

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

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想用强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楚国大臣十分震惊,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崐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

昭睢反对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国,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儿子,实在不妥当。”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

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齐相说:“不可,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就空有人质而落个天下指责的不义名声。”

那人又说:“不怕,如果楚国新立一王,我们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但齐王还是听从了国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秦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名望,派泾阳君为齐国人质,邀请孟尝君前来。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5.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原文】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

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

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

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

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

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

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

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

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

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

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

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

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

(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

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

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

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

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

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

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

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

(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

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

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

(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注释】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

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3、视事:就职。

6.裴休的奇遇

裴休,字公美,唐代名相。进士出身,后来做到宰相,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与禅宗有深厚因缘。裴休在禅宗史上,与当代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他与沩山灵佑同门,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由于撰写,与黄檗希运也有殊胜的因缘。

长庆年间,裴休中进士,到大安寺行香礼佛,观赏寺内廊壁画作,便询问寺僧说:“是何图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的真仪。”

裴休反诘:“真仪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何在?”寺僧无言以对。

裴休再问:“这里可有禅人?”

寺僧于是请来挂单寺中的黄檗希运禅师。裴休问黄檗希运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可否请禅师开示一语?”黄檗应允。

裴休于是重述前言,禅师厉声道:“裴休!”裴休应诺。禅师疾声逼问:“在何处?”裴休当下心领神会,如获髻珠。于是延请禅师入府,执弟子礼,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裴休和黄檗禅师的这段奇遇,从他诘难的语锋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深刻造诣。他自幼在家庭中接受佛法的薰陶,虽处政治中心,但仍笃信佛教。传说,裴休曾遇到一位天竺异僧,授予他一首偈颂:“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也许裴休有出家之意,异僧知道,更知他未来将作宣宗的宰相,能制止武宗排佛的浩劫。

7.请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谢谢

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善于处罚的人,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善于给予的人,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善于取得的人,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列为首功。左右的人说:“晋阳被围之难中,高赫没有大功,现在却得了头赏,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被围,我们社稷危急,国家危险,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

因此赏赐一人,天下尽忠之臣,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籂酣焚叫莳既锋习福卢很多为善之人。

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赞誉你的话一夭天传到我的耳朵里,考察你的政绩,田野荒芜,仓库空虚,监狱满满的,你用奸谋来对待我。”于是便把他烹了。

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

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被野人捉住。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野人正在煮马肉吃。

穆公说:“吃了马肉,不快点喝些酒的话,有伤身体。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

让野人全部饮了酒,穆公才离开。过了一年,秦穆公与晋惠公在韩原发生战斗。

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即将捉住穆公。吃马肉的三百多人,都出死力在车下为穆公拼杀。

于是战胜了晋军,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

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武器不够用。下令有重罪的人,出一副硬甲、一个戟;有轻罪的,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打官司不胜的,出十二支箭。

百姓都很高兴。于是修治箭矢,冶炼金属为兵器,用来讨伐不义之国,征伐不义之君,称霸天下。

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 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勉励他们做善事;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

因此赏赐一人,天下人民赞誉,惩罚一人,天下百姓畏惧。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

孔子杀了少正卯,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子产诛邓析,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

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说的就是这样的事。

8.卧龙庵记原文及翻译

庐山卧龙庵记

朱熹

卧龙庵在庐山之阳,五乳峰下。子自少读龟山先生杨公诗,见其记卧龙刘君,隐居辟谷,木食涧饮,盖已度百岁而神清眼碧,客至辄先知之,则固已知有是庵矣。去岁蒙恩来此,又得陈舜俞《庐山记》。读之其言曰凡庐山之所以著于天下盖有开先之瀑布见于徐凝李白之诗康王之水帘见于陆羽之《茶经》。至于幽深险绝,皆有水石之美也。此庵之西,苍崖四立,怒瀑中泻,大壑渊深,凛然可畏。有黄石数丈,隐映连属在激浪中。视者眩转,若欲蜿蜒飞舞,故名卧龙。此山水之特胜处也。于是又知其泉石之胜。

乃如此间以行田,始得至其所。则庵既无有,而刘君亦不可复见,独其泉石之胜犹昔。然其壮伟奇特之势,则有非陈《记》所能仿佛者。予既惜其出于荒堙废壤,而又幸其深阻夐绝,非车尘马迹所能到,倘可得擅而有也。乃捐俸钱十万,属西园隐者崔君嘉彦,因其旧址,缚屋数橡,将徙居焉。又缘名潭之义,画汉丞相诸葛公之像,置之堂中。而故友张敬夫尝为赋诗,以纪其事。

然庵距潭犹数百步,步乱石间,三涉涧水乃至。又无所托足以寓瞻眺。因相其东崖,凿石为磴,而攀缘以度。稍下乃得巨石,横出涧中,仰翳乔木,俯瞰清流,前对飞瀑,最为谷中胜处。遂复作亭其上,榜曰“起亭”,以为龙之渊卧者,可以起而天行矣。

庐山卧龙庵记(译文)

朱熹

卧龙庵在庐山之南,五乳峰之下。我年轻时读到龟山先生杨时的诗作,发现其中记有卧龙刘君,隐居其中辟谷求仙,他采食树上野果饮用山涧泉水,活了一百多岁还神思清楚眼睛明亮,有客人来访总是(往往)预先就知道了。那时我就本来已经知道庐山那有这座卧龙庵了。去年承蒙圣恩来到此地为官,有得到陈舜俞写的《庐山记》。我阅读这篇文章,它上面说:“大凡庐山在天下闻名的原因,是有出现在徐凝李白诗作中的开先瀑布,以及出现在陆羽的《茶经》中的康王谷水帘。至于其他幽深险绝之处,都有流水奇石这样的胜景。卧龙庵的西边,苍翠高崖在四周耸立,湍急的瀑布在山中倾泻,巨大的山谷如深渊般幽深,令人毛骨悚然心生畏惧。有一块几丈大小的黄色山石,在湍急的波浪中若隐若现而又连接不断。看的人会觉得眼前旋转,好像要如龙蜿蜒飞舞升空,因此此地被命名为卧龙。这里是庐山山水特别美的地方。”我因此又知道了这里幽泉奇石的美。

于是我来到这里巡视,考察该地区农业生产情况,才得以来到此地。卧龙庵已经没有了,刘君也不可能再次见到,唯独这里幽泉奇石之美仍如当年。然而我看那山石雄伟奇特的样子,就不是陈舜俞《庐山记》所能相像的了。我已经怜惜这座庵废弃在荒僻之地,又为它幽深险阻与世隔绝,不是车马人迹轻易能到达而幸运,或许我可以独自占有此处。于是舍弃十万钱俸禄,嘱咐西园隐士崔嘉彦,依照卧龙庵的旧址,建了几间房子,准备搬来住在这里。有依据卧龙潭的语义,画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画像,安置在堂屋之中。旧友张敬夫曾经为此作诗,来记下这件事。

然而卧龙庵距离卧龙潭还有几百步远,在乱石间行走,多次渡过山涧才能到达。又没有足够立足用来远眺之处,于是察看了它东面的山崖,开凿山石作为台阶,攀爬着越过山崖。在稍微低一点的地方竟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它横伸超出山涧,在其上我上可看高大的树木,下可看清澈的泉水,面前正对飞瀑,此地是山谷中风景优美之处。于是又在这巨石上建造了个亭子,匾额叫“起亭”,我认为深渊中沉睡的蛟龙,是可以从这里腾起在天空遨游的。

裴休子公美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