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用法归类(文言文的用法)

1.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过去曾先以意义为标准,意义实在的叫实词,意义空虚的叫虚词。现在以功能为主要依据,认为: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当然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是实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就是虚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以及特殊实词拟声词、叹词:虚词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

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

以文言文用法归类,文言文字词用法归类,文言文以字用法归纳

2.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第一人称,我,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即“晋有何厌”)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触龙说赵太后》)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六)动词,作谓语。“往,到”之意。

如: (良人)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其 1、用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可译为“这,这些”。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芙蕖》这样的) 臣以为其人勇士(这个)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命令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命令。)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疑问语气,不译)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表选择)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七)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如: 虎求百兽而食之。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

文言文,归类,用法

3.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归类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一般做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 例如: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 例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6)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例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3、动词,往,到……去。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归类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一般做宾语。

可代人、代事、代物。例如: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例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例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例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相当于“得”。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6)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例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3、动词,往,到……去。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5.帮我总结一下文言文活用的分类和用法

动词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例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出:土地中出产的农产品。

入:家庭收入。

例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谋:计谋。

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二月草已芽。(《采草药》)

芽:发芽。

例2:沛公军霸上。(《赤壁之战》)

军:驻军。

例3: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例:买。

二、名词做状语。

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像狗一样。

例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用箕畚。

例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

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一样。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数词活用

一、数词活用为名词。

例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一:一体。

二、数词活用为动词。

例1: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统一。

例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贰:不专忠于晋,和楚勾结。

例3: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四:成为四个人。

形容词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小:小的方面。

大:大的方面。

例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

长:长处。

短:短处。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1:北亦未敢遽轻吾国。(《〈指南录〉后序》)

轻:轻视。

例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广:扩大。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它仅限于名词和形容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一、名词意动用法。

例1: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以……为宾客。

例2:吾从而师之。(《师说》)

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意动用法。

例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以……为美。

例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传》)

奇:以……为奇。

例3: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以……为羞。

6.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词用法归类

1.怎样学习文言文? 答: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但也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鉴,这些方法的要点是:朗读背诵;分清主次;知识归类;科学的翻译训练;推断的训练。本书提供了一些值得一试的方法。

2.怎样进行高效的朗读和背诵? 答:朗读和背诵要遵循科学的方法。 ⑴朗读有两种方法: ①按节奏朗读。

在掌握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控制音调、节奏,表现文章的情感和风格。以求准确地获得语感。

最好按老师的指导进行。 ②快速朗读。

在节奏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快语速,但心中要有文章的节奏和风格,一般来说,节奏越快越好。这种方法的作用是强化语感训练,在总复习时尤其重要。

⑵背诵也有一些科学的方法。 在练习背诵前,必须参照原文认真阅读译文,以求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路。

①参照译文背诵 先读原文,再参照原文阅读译文,然后根据译文的词、句回忆相应的原文。如此反复多遍,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还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一举多得,简便高效。

②化整为零 在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文章划分成若干个意义段落,分别记住他们的大意,根据大意提示分段背诵,各个击破。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清晰地把握原文的思路和层次,把理解和背诵结合起来。

③抄写背诵 这是综合运用眼、口、手、心的背诵方法,边抄边读。“手抄一遍,胜读十遍”,做到了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不仅背得了文章,理解也加深了。

④抓三点 比较长的自然段,可以抓住三个关键进行背诵:段落的首字;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段落所体现的思路或段落的中心。紧紧抓住这三个点,快速朗读该段落,就能迅速地记住该段。

3.记忆数量巨大的词汇,如何分清主次?怎样才能事半功倍? 答:词汇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其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古今变化、词类活用等知识是重点。

要结合语境理解和记忆。实词的学习,应重视整理归类,强化理解和记忆。

虚词的学习切忌死记硬背,要重视在阅读(特别是朗读)过程中的理解和体悟,以理解为重。本书优选的实词和虚词及其用法在古汉语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并按其内在规律进行了整理,可作为具体的参考。

本书还提供了“同根组词”、“相关推断”、“一句话”等简便高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依例类推,灵活运用。 4.专有名词常成为阅读的障碍,而且常常是并不知道它是专有名词,怎么办? 答:专有名词常常是表示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庙号的,还有一些特殊事物的专名,比如古代刑罚、古汉语中特有的称谓等等,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

在遇到通过逻辑推理不易判断的词时,看看它是不是属于主语或宾语,如果是,就先把它看作专有名词,再根据语境,判断它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不一定要弄清具体的含义,考试时尤其如此。古汉语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现在已经不用,例如:《过秦论》中的“锄鉏棘矜(农具)”、“钩戟长铩(兵器)”,只需弄清它们是哪一类专有名词即可。

5.我该如何对待数量巨大的文学常识? 答: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首先是学习语言知识,获得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次是掌握有关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文学常识,应分清主次,重要的作家作品、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背景、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现象是重要的。例如屈原、司马迁、李白重要,古文运动重要,“赋、比、兴”重要。

可以进行分类记忆。文学常识不是高考的重点。

6.能说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一般特点吗? 答:高考文言文的命题,一般遵循三个原则:学过的原则;重点的原则;检查能力的原则。考察点主要选择在教材中出现过的词和句式上,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普遍重要的内容。

尽管试题选用大多数考生没有读过的素材,但考察的知识和能力是课内的。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学习上。

从过去的高考试题来看,文言文阅读题的素材几乎都是人物传记类的,这类素材在教材中很少,所以必须向课外拓展。传记类文段的阅读有非常明显的规律,可参看上文“文言文学习要领”的第6点。

另外,从发展的角度看,说理和描写性质的素材将会在未来的高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提高高考试卷素材品质的要求)。像《兰亭集序》、《赤壁赋》、《归去来兮辞》那样的文本,是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题型主要是:阅读选择;句子翻译;名句填空。将来可能增加鉴赏评析。

另外,“古诗文鉴赏”题要求的能力也与文言文有关。大约涉及30分。

7.考试时遇到没学过的知识成为解题的障碍,怎么办? 答:你首先要判断这些知识是不是真的成为障碍,因为不是所有的疑点都足以影响解题。试卷中加入一些教材中没有的知识,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需要。

但是这些知识与教材的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回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据此推断其大意;根据语境推断其大意(可以理解为有限制的猜测),有时只需掌握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即可。 8.怎样选择和使用参考书? 答:书市上的参考书林林总总,不同的书对同一知识常常会有不同的说法,主次的选择也不同,质量参差不齐。

你应该选择那些针对性强、主次安排合理、系统明晰的。你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标准,最好是听听老师的意见。

平时学。

7.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 连词 关系 例句 译 并列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 又 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且、并且 承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指南录〉后序》 就、接着,或不译 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但是、却 假设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如果、假如 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连接状语,可不译 因果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所以 目的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来 代词,通“尔”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你的 通“如” 军惊如坏都舍。《察今》 好像,如同 复音虚词 而已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限止语气,罢了 而后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才,方才 而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既而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不久,一会儿 2.何 疑问代词 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前置,哪里、什么 作定语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什么 作谓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什么原因、为什么 疑问副词 句首、动词前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为什么、怎么 形容词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复音虚词 何如/奈何 /若何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怎么样、什么样 何以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无何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促织》 不久、没多久 何乃 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怎能 何异(于) 何异以孤羊投群狼? 有什么不同 何则 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

何则,陵迟故也。 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如…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 将…怎么办呢? 何…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 语气助词 疑问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逍遥游》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对、对于、比、向、跟 4.乃 副词 顺承紧接 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论战》 就、这才 逆转相背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却、竟、反而、才 范围限制 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才、仅 确认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是、就是 代词 第二人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你的 指示代词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这样 复音虚词 无乃 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表猜测,译为“恐怕…” 乃尔 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就这样 5.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他(们) 第一人称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远指代词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那 近指代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 这,这个,这些 指示代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中的 副词 推测语气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或许,可能,大概 反诘 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难道,怎么 婉商 吾其还也。

《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 还是 期望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可要 连词 表选择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是……还是…… 假设关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如果 复音虚词 何其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 6.且 连词 并列 河水清且浅。

《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又、并 递进 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而且、况且 让步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尚且 转折 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 然而、可 副词 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将、将要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暂且、姑且 复音虚词 且夫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如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7.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你、你们、你的 指示代词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 这、这样、如此 连词 表假设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如果、假设 表选择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或,或者 动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像、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得上、及、如 复音虚词 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段头,要说那,像那 若定 指挥若定。

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若何 以闲敝邑,若何? 怎么样 若干 车后若干递送夫。 几许,多少 若辈/若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这些人) 若…何 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

8.文言文归类有哪些分类啊

说的有道理 通假字 知识文言文的一种手法

你所想知道的 我给你找出来了 :

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假。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句也可分为五大类: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用法归类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