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题目和答案翻译(文言文测试题(带答案的和译文的))
1.文言文测试题(带答案的和译文的)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2.求10篇文言文练习题目+解答
高中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包括原文、题目及答案,10篇的话一次发不完的,这次只能发7篇了,希望你能够满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白孝德为李光弼偏将。
史思明攻河阳,使骁将刘龙仙率骑五千,临城挑战。龙仙捷勇自恃,举足加马鬣上,谩骂光弼。
光弼登城望之,顾诸将曰:“孰可取者?”仆固怀恩请行,光弼曰:“非大将所为,历选其次。”左右曰:“孝德可。”
光弼召孝德前, 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光弼曰:“壮哉!”终问所欲,对曰:“愿备五十骑于军门,候入而继进,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他无用也。”光弼抚其背以遣之。
孝德挟二矛,策马截流而渡。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光弼曰:“未及,何知其克?”怀恩曰:“观其揽跋便僻①,可万全。”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
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又止龙仙。
孝德曰:“侍中使予致词,非他也。”龙仙去三十步,与之言,亵骂如初。
孝德伺便,因嗔目曰:“贼识我乎?”龙仙曰:“何也?” 曰:“国之大将白孝德。”龙仙曰:“是猪狗乎?”发声琥然,执矛前突,城上鼓噪,五十骑亦继进。
龙仙矢不及发,环走堤上,孝德逐之,斩首提之归。(选自《谭宾录》) 注:①揽跋便僻:扬鞭策马非常敏捷的样子。
②搋:虎怒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请大众鼓噪以假气 假:借助 B.半济,怀恩贺曰:“克矣。”
济:成功 C.龙仙始见其独来,甚易之 易:轻视 D.执矛前突,城上鼓噪 突:冲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白孝德单独请战,认为多带寸:卒反而不方便,只要求准备五十名骑兵,等他冲过去时跟着冲进去,其他众将士擂鼓呐喊助威就行丁。 B.白孝德——人迎战刘龙仙,他跃马扬鞭,靠近刘龙/l¨刘龙仙谩骂挑衅,白孝德沉着应对,突发进攻,砍了敌首,得胜而归。
C.本篇文章叙事精炼,对话描写精彩,人物对话几乎占了全文一半;李光弼、白孝德、刘龙仙等人物语言各肖其身份、性格。 D.文章的作者擅长人物形象刻画,白孝德智勇双全、刘龙仙骄横无谋、李光弼统帅风度,这些人物刻画无不栩栩如生,令人叹服。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光弼问所加几何人而可?曰:“独往则可,加人多不可。
(4分) (2)稍近欲动,孝德摇手止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5分) 答案: 1.B(渡过) 2.A(错在“单独请战”) 3.(1)李光弼问需要给你多少人才能成功?(白孝德)回答:“—个人去就行了,给人太多反而不行。”
(2)等稍微靠近一点(刘龙仙)想要行动,白孝德摇摇手制止他,好象叫他不要动,刘龙仙不明白白孝德究竟要干什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敬者,齐人也。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
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
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
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是时汉兵已逾句注,二十余万兵已业行。
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
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高帝至广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
吾皆已斩前使十辈言可击者矣。”乃封敬二千户,为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
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
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
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奈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嫡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嫡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
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
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
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了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臣光曰: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夫骨肉之恩,尊卑之叙,唯仁义之人为能知之;奈何欲以此服冒顿哉!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且冒顿视其父如禽兽而猎之,奚有于妇翁!建信侯之术,固已疏矣;况鲁元已为赵后,又可夺乎!(《资治通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汉兵已逾句注 逾:到达 B.冒顿杀父代立,妻群母 妻:以••••••为妻 C.士卒罢于兵 罢:通“疲” D.建信侯谓冒顿残贼 贼:残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3.适合初一的文言文阅读题目,附加答案和翻译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
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
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
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6分)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6分)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 何不试之以足( )、四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 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4分)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 )而掷( )去之 ②歆废( )书而观( )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初中课外文言文15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我要超短的 大哥大姐帮
1.执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
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2.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3.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4.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5.自 相 矛 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翻译: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6.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翻译: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7.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翻译: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是足够的。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8.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翻译:。
5.求10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
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
6.文言文的翻译及答案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抄,抄写)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像,这样 才,停止)
③日沃汤数次(每天 洗 热水 多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给……命名)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治愈)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控制) D.扁鹊已逃秦矣(已经)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勤奋刻苦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功夫不负有心人
”(用一句名言回答)
7.小学文言文大全(有题目,译文,简短)最佳答案
《杨氏之子》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0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初中要学文言文,如果从小接触,打好基础以后会学的很好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