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文言文设计(文言文蔡书生教学设计)
1.文言文蔡书生教学设计
杭州北关门外有一所房子,经常闹鬼,人都不敢居住,所以把房子锁的严严实实的。
有一个书生姓蔡,想要买这所房子。人们都告诉他危险,蔡书生不听。
买好房子以后,他的家人都不愿意去住,于是蔡书生自己一个人去房子里点着灯烛坐着。到了半夜,只见有一个美女飘然而来,脖子上系着红绸子,向蔡书生盈盈拜下,随后在房梁上系了一根绳子,伸着脖子就套进去了。
蔡先生一点都不害怕。那美女又系了一根绳子在旁边,向蔡先生微笑招手,蔡先生伸了一只脚进去,美女笑着说:“您错了呢!”蔡先生微微一笑:“是你错了才有今天,我可没有错!”美女鬼莞尔一笑,又一次深深拜倒,飘然而去。
从此以后,再没有发生怪异的事情,蔡先生也高中及第,后来有人说,这个人士就是布政使蔡炳候。
2.《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要求学生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既为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提供了一次说的机会,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也能引导学生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最后一问“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可不拘一格,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特殊词语,特别是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从而积累文言词语,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1.致:得到。
2.走:跑。稍:稍微、稍许。
3.益慕:更加仰慕。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4.患:忧虑,担心。尝:曾经。
5.俟:等,等到。
三、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练习题。意在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让学生就这一话题开展讨论,最好能有不同的意见。讨论中看法不一致不要紧,通过讨论甚至辩论,更有利于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如果能有同学就此谈到尊师重教与师道尊严的关系,甚至引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句,显然有助于将讨论引向深入,应该大力表扬。
教学建议
一、补充文体知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书序”和“赠序”的区别。
二、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对比手法,领会文章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三、辨识一些文言词的读音。
3.文言文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1 、有意识多增加诵读、背诵的环节。诵读、背诵可以增强语感,进而理解文意,同时也可以在写作中化用、引用,缘此,辨明字音,理解词义句意,是诵读环节的必走之路,唯有此,背诵才能准确无误。
2 、一定要清楚教材中的常用文言词和语,在做文本阅读时适时考察学生掌握程度,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3 、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清人孙德谦说:“古书之流行,至于今日,既相承无圈点矣,吾人诵读时,正宜自行圈点。盖一经点读,其书文义或者难解者,即其上下句法,若何联缀,皆将再三谛审,与泛览者不同。”(《古书读法略例》),从中亦可见点读的好处。
4 、以文代言,在设计中尽量以样本的形式出现,设计中要明晰文本究竟在哪里“导”、“导”什么,在什么地方“点拨”、“点拨”什么,在什么地方“引导”,在什么地方“发现”。使文言文教学文本滋阴学生的心灵高度。
4.文言文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为之重要众人皆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教难学,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
一、培养兴趣不强迫。
在许多人眼中,文言文就是一堆毫无美感可言的文字符号。如何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吸引他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是最好的手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要将古文晦涩的语言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要根除学生古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调动起积极性;要把设计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识是用来运用的,凝固的知识是无用的。学习古文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之为现代汉语服务。
二、不薄积累重理解。
传统的语文课堂把讲授文言知识当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无可后非,但久而久之,学生眼里只有枯燥的古汉语文字,让人眼花缭乱的一词多义现象,头昏目眩的此类活用,不可捉摸的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等,这时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谈何容易?由此看来,离开阅读孤立的抓知识实在是一大误区。我认为,教师应借助形象化的手法或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领会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谈积累,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强调拓展多比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设计古文教学时不能为考试而教,应当把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批判的古文化的精华和优良传统为目标。这样反而会收到不求鱼却得鱼的效果。我很喜欢乌申斯基的一句话:比较式思维的基础。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把不同的内容对照研究,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才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它和《伤仲永》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两者的不同,把握文章的深意。
四、关注体验深探究。
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常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应该努力摆脱按部就班的陋习,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体验。给他们提供学习方法,留下广阔的研究空间。教材中的文言文,虽大多蕴含丰富的精华,但由于时代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中难免有一些消极或不合理因素。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做到批判的继承。
另外,在设计教学内容是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切忌面面俱到,去做完全研究的教学;或舍本逐末,离题万里;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等等。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了解学情,走进文本,锐意创新。枯燥的文言文也可以不枯燥,学生也可以美美地去品味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5.教参
昌河中学:张中坚
笔者认为,如何使用好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这将直接影响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备课先阅读教参,参考或照搬现成教案,既走不出也不愿走出教参精心构造的框架,长期如此,教者思维枯竭,备课上课皆落俗套,教书就匠气十足;备课先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把握重难点,安排程序,确定教法,再以教参佐之,长期如是,教者思维活跃,备课上课皆能出新,教书就得心应手。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一文中说:课切不可‘糊’,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心中必须一清二楚。跟着教材转,跟着教学参考书飘,必‘糊’无疑。她还说:教参是别人劳动的成果,不过是贴在窗户上的一朵纸花,没有生命力;而自己钻研出来的,虽无多少惊人之处,但毕竟是扎根于思考原野上的鲜花,富有生命力;拿着自己钻研的东西上课,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难道惟有教参上的答案才对?难道只有教师定论的才妥?愿我们的语文教师以此鉴之。
反思: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对话:平等中的引导》一文中说:我常常给我的学生讲我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遇到的疑问。比如,《守财奴》结尾‘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是守财奴的宗教’究竟该怎么理解?又如,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后半部分的结构是否不太严密?我就以此带动学生去钻研教材大师的这些切肤的教学体验无不给我们以启迪:追求课堂教学之美,教师反思教材,沉到教材中去,对教材洞若观火,方能上出课的质量、课的内涵、课的吸引力、课的感染力、课的辐射力。
为满意回答。
6.文言文的创新教学设计是什么
教学要求:
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学生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学生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了解体会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成语,文言文成语故事,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并在问题情境中明理;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中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生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