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信字做确实的用法(信在文言中的解释及例句)

1.信 在文言中的解释及例句

主要释义 (a)诚实,不欺骗:~用。

~守。~物。

~货。~誓旦旦。

(b) 不怀疑,认为可靠:~任。~托。

~心。~念。

(c) 崇奉:~仰。~徒。

(d) 消息:~息。杳无音~。

早知潮有~,嫁与弄潮儿。 (e) 函件:~件。

~笺。~鸽。

~访。 (f) 随便,放任:~手(随手)。

~步(随意走动,散步)。~笔。

~意。 (g) 同“芯2”。

(h) 姓。 (1) 会意。

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

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

《说文》 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

《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

《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 信而见疑。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相信别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真实的一个词 动词 (1) 相信; 信任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

——《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

——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二者,余未信之。

——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keep one's word;keep one's credit] 已诺不信则兵弱。 《荀子·富国》小信未孚。

《左传·庄公十年》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贾谊《过秦论[3] 》 信义著于四海。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 《汉书·李广苏建传》虏帅失信。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

《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 (6) 知晓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 《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8) 通“伸”。 《隆中对》欲信大义于天下。

《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

——《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宜急追信改书。 《资治通鉴》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

《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

——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

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2.文言文书信,解释

绛顿首…匆匆不宣。

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是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

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

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

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

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

羲之告。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

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

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图片,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

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文言文,用法,确实,初中

3.古代 信的用语 以及 用法 谢谢

1.提称知照语

信笺首行的称呼包括三部分:姓名、称呼和提称知照语。提称知照语因受信人身份的不同而异,如:

师长:函丈;专鉴、赐鉴。

平行:大鉴、台鉴、英鉴。

宗教界:道鉴、文鉴、清鉴。

文教界:道席、清鉴。

政界:钧鉴、勋鉴。

军警界:钧鉴、钧座、幕下。

部门主管:钧鉴。

2.信末颂候语

颂候语也叫祝颂语、致敬语,它分为“请候语”和“安好语”两部分。

“请候语”有如:即颂、恭颂、顺颂、敬请和叩请等,其中恭颂、敬请和叩请是对长辈而言的。“请候语”之下的颂候语有:

平行:台安、台祺、大安。

宗教界:道安、法安。

文教界:教安、文祺、道安。

财经界:商祺、筹安、财安。

军政界:政安、勋祺。

有权责者:钧安、钧祺。

3.正文中的常用套语

正文中的常用套语主要有:

台端、阁下——你

尊函、大函;来函——你的来信

领悉敬悉、收悉——已收到

顷接——刚收到

荷蒙——得到你

如蒙俯允——如果得到你的答允

兹因——这因为

是项、是日、是次——这一项, 这一天, 这一次

未克作覆——未能回复

特此函达——特别写这封信给你

至深感铭——十分感激

4.启告语

信末除了写明自己的身份姓名,还应加上启告语。启告语又称具名语,他是信函署名之后的谦词。如:

尊长:叩、叩上、叩禀、谨禀、敬禀、拜上、百拜、再拜。

平行:谨启、手肃、上言、上书、鞠躬、鞠启、脱帽、敬上、顿首、谨肃、谨复、敬启、亲笔、谨献(送礼信用)。

晚辈:示、字、白、谕、手白、手谕。

用于庆贺:叩贺、拜贺、敬贺、恭贺、谨贺、仝(同)贺、序贺(几代同贺)。

5. 启封语

文言书信受信者名称之后的开启语,又叫启封语。开启语因受信人身份的不同而异,如:

平行:台启;大启。

上行:钧启,福启,安启,勋启。

下行:收启,手启,启,收。

文教界:文启。

女性:玉展,懿启,慧启,芳启。

居丧者:礼启,素启。

宗教界:道启,惠启。

公函:公启,台启。

机密信函:钧密启,密启。

4.文言文书信,解释

绛顿首…匆匆不宣。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是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

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

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

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图片,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5.辨析文言实词“信”的意义是什么

信 ① 言语真实。

如: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② 讲信用。

如: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③ 实在、的确。

如: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相信、信任。

如: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⑤ 信物。

如: 今行而毋信,秦未可亲也。《刺客列传》 ⑥ 诚信、信实。

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⑦ 音讯、消息。

如: 西忆岐阳信。 《喜达行有所》 ⑧ 副词,随意、随便(后起意义)。

如: 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初中文言文信字做确实的用法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