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规的文言文(关于“合规”的古诗词有哪些?)

1.关于“合规”的古诗词有哪些?

一、《离骚》诗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二、《离骚》诗句: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屈原《离骚》译文:商汤夏禹态度严肃恭敬,正确讲究道理还有文王。

他们都能选拔贤者能人,遵循一定准则不会走样。三、《离骚》诗句: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屈原《离骚》译文:我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

不度量凿眼就削正榫头,前代的贤人正因此遭殃。四、《卜居》诗句: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卜居》译文:所谓尺有它不足的地方,寸有它的长处;物有它不足的地方,智慧有它不能明白的问题;卦有它算不到的事,神有它显不了灵的地方。五、《孟子·离娄上》诗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邹·孟轲《孟子·离娄上》译文:形容没有规矩,就不会有规整的方圆。

2.古代关于合规的故事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马谡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然后,就带兵去占领军事要塞街亭。但马谡刚愎自用、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曹魏名将张合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

马谡被司马懿夺了街亭,导致诸葛亮最有希望取胜的一次北伐完全失败。班师回朝后,诸葛亮为明军纪,将马谡问斩。

而马谡素来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在南征孟获时出了很多有用的计策,并且两人私交甚好,所以行刑时诸葛亮泪如雨下。之后诸葛亮上表要求降职处分自己,也承担了部分北伐失败的责任。

2.曾子杀猪。一个晴朗的早晨,曾子的妻子梳洗完毕,换上一身干净整洁的蓝布新衣,准备去集市买一些东西。

她出了家门没走多远,儿子就哭喊着从身后撵了上来,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孩子不大,集市离家又远,带着他很不方便。

因此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去在家等着,我买了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你不是爱吃酱汁烧的蹄子、猪肠炖的汤吗?我回来以后杀了猪就给你做。”

这话倒也灵验。她儿子一听,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地望着妈妈一个人远去。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时,还没跨进家门就听见院子里捉猪的声音。她进门一看,原来是曾子正准备杀猪给儿子做好吃的东西。

她急忙上前拦住丈夫,说道:“家里只养了这几头猪,都是逢年过节时才杀的。你怎么拿我哄孩子的话当真呢?” 曾子说:“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谎的。

他们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

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曾子的妻子觉得丈夫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心悦诚服地帮助曾子杀猪去毛、剔骨切肉。没过多久,曾子的妻子就为儿子做好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3.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 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 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平常的事。可是,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是不孝的表现。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4.商鞅立法。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5.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做大理丞时,清理大量疑难积案,一年中判处有罪或无罪释放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再要求申诉的。有个武卫大将军叫权善才的,因为误砍了太宗昭陵上的柏树,仁杰上奏罪该免职,高宗认为太轻了,叫马上把他处死。

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此人斫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掉!” 旁边的人示意仁杰赶快走开,仁杰不理睬,说:“我听说违背圣意、做出背叛皇上事情的人,自古以来都要蒙受灾难。

但是我不以为是这样。如果处在桀纣时期,那就要蒙难了,但处在尧舜时期,就不会。

臣等现在正处在尧舜时期,不怕还有像比干被杀那样的事情。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无论徒刑、流放刑、死刑,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叫判处死刑的?刑法既无常规,教万民何所措其手足?陛下一定要变通法律,就从今天开始吧。

古人说,假如偷了长陵的一把土就把那人杀了,这怎么能是一个好皇帝?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将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

这就是臣之所以不敢听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以陷陛下于无道啊!”高宗的态度缓和一些了,权善才因此得以免死。

文言文

3.关于法律保护的文言文

《史记·商君列传》:

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朞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4.关于廉洁的古文

1,《卜居》先秦:屈原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

白话文释义:是宁愿凭力气除草耕作呢,还是游说于达官贵人之中来成就名声呢?是宁愿直言不讳来使自身危殆呢,还是跟从习俗和富贵者来偷生呢?是宁愿超然脱俗来保全纯真呢,还是阿谀逢迎战战兢兢,咿咿喔喔(语无伦次地谄言献媚)来巴结妇人呢?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如熟皮,来谄媚阿谀呢?

2,《招魂》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上无所考此盛德兮,长离殃而愁苦。

白话文释义: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被世俗牵累横加秽名。君王不考察这盛大的美德,长期受难而愁苦不尽。

3,《庄子·刻意》春秋:庄子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

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白话文释义:普通大众以财利为重,廉洁之士以名誉为重,贤能之人以志向为崇尚对象,圣明之人以精神为珍贵之物。

4,《训简示康》宋·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简素为美。

白话文释义:世人都以奢侈奢靡为荣耀,而我的心却以简单朴素为美德。

5,《曾文正公全集》清·曾国藩

勤、廉二字看似平浅,实则获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舍此二字,上司即偶然表盼,亦不能久。

白话文释义:勤、廉二字看起来平浅,实则在这中间收货良多,忠诚的朋友由此,信服的臣民也在此,舍掉这二字,即使上司偶尔有表彰你,也不能长久。

5.关于风险合规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幸福是棵树,合规抄是沃土.

2.平安是福,合规立足;

3.合规操作每一天,快乐工作多一天;

4.在岗一分钟,合规六十秒;

5.违规违纪,害人害己;

6.合规操作,利人利己;

7.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

8.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安全我有责;

9.合规摆第一、先从我做起;

10.合规在心中,时刻敲警钟;

11.合规创造价值;zd

12. 风险先行,内控优先;

13.内控促发展,合规创价值;

14.转型决定生存,风险决定取舍,合规决定未来;

15.合规是立行之本

6.关于道德礼法的一段古文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论语·为政》)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

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

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

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7.关于廉洁的文言文有哪些

关于廉洁的文言文有:

一、卜居

先秦:屈原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

释义:是宁愿廉洁正直来使自己清白呢,还是圆滑求全,像脂肪(一样滑)如熟皮(一样软),来谄媚阿谀呢?

二、招魂

先秦:屈原

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

释义: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具有如此盛大的美德,被世俗牵累横加秽名。

三、七谏

两汉:东方朔

独廉洁而不容兮,叔齐久而逾明。

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

释义:独行廉洁啊虽不容于世,日后叔齐终得美名扬。层层乌云遮得天昏地暗,使得日月失去灿烂光芒。

四、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宋代:范仲淹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释义:谦恭廉明,戒骄戒躁,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要知勤俭节约过生活,常怀感恩心。

五、游侠列传序

两汉:司马迁

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

释义:秦朝以前,民间的游侠,均被埋没而不见于史籍,我非常遗憾。据我所知,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等人,尽管时常触犯当时的法网,然而他们个人的品德廉洁谦让,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8.有关文明礼仪的古文诗词

1、不学礼,无以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白话译文: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

2、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不是仁爱的事不干,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战国时期·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

白话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4、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礼崇尚往来,恭敬对人却得不到别人的恭敬,是不合礼的。别人恭敬自己,却没有对别人恭敬,也不合礼。

5、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白话译文:修持你的行为以实践你说的话,就叫着善行。行为有修持,说话合符道理,这就是礼节的本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不学礼无以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爱人者人恒爱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曲礼

9.关于法律的古文

《韩非子》有度第六 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魏安厘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厘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公,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厘,则燕、魏可以强。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

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

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庆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

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

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

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

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戚,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故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治之至也。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

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外使诸候,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此数物者,险世之说也,而先王之法所简也。

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古者世治之民,奉公法,废私术,专意一行,具以待任。”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侵。

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朝廷群下,直凑单微,不敢相逾越。

故治不足而日有馀,上之任势使然之。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故绳直而枉木断,准夷而高科削,权衡县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

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翻译: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楚庄王并吞国家二十六个,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魏安厘王攻打燕国,救援赵国,夺取河东地,全部攻占陶、卫领土;对齐用兵,占领平陆;攻韩,拿下管地,一直打到淇水岸边;眼阳交战,楚军疲敝而退;上蔡、召陵之战,楚军败;魏军。

关于合规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