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作文文言文(写长城有哪些古文)
1.写长城有哪些古文
诗词:
七律·西部古长城
望似家乡土打墙,连绵万里动苍茫。
胡兵铁马终难阻,北国风沙倍感伤。
孟女哀音存吕调,秦皇霸业记文章。
残垣夕照徘徊处,碧草花开衬牛羊。
长城赞 (原文)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一诗,一文,希望能帮上你
2.写长城有哪些古文
诗词:七律·西部古长城 望似家乡土打墙,连绵万里动苍茫。
胡兵铁马终难阻,北国风沙倍感伤。 孟女哀音存吕调,秦皇霸业记文章。
残垣夕照徘徊处,碧草花开衬牛羊。 长城赞 (原文) 罗哲文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
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穿草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一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烽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
起伏奔腾、飞舞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黔首”指秦朝百姓;“雉堞”指城墙;“月宫遥见”,据美首次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一诗,一文,希望能帮上你。
3.有关长城的文章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好多年前,中国的长城便已被称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它始建於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7.8米,平均底部阔6.5米,而顶部为5.8米。
它每隔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互相防范以及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而从秦始皇开始,长城就始终是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数千年封建王朝历史中,来自北方外族的威胁对中原帝国来说一直是悬在头上的剑。
统治者尝试过以和亲来稳定北部边疆,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修筑或者加固长城。相隔数米先立起两道平行的城墙,中间用土填满、夯实。
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烽火台,在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则修建更加复杂的城关或城楼。绵延万里的长城既然是宏伟的防御体系,我们登上长城便总是企盼得到某种英雄气概上的满足。
但是登上长城的那一瞬间体会到的却是一种失落:我们伟大的长城就只是这样一段城墙吗?单看长城的一段,觉得它实在过于单薄。仅凭这段城墙,如何能抵御外族的侵略? 事实上长城也确实没有抵挡住最具威胁的敌人的进攻。
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万里长城重新翻修了一遍,并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将长城全线分为“九边十一镇”,镇下又设“路”和“关”,各个敌台和烽火台层层相属,一旦有敌情可以随时通报。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领率兵突破了长城防守,不仅如此,他们还生擒了御驾亲征的明英宗。
长城也丝毫没有妨碍来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满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们的封建王朝。不管气势如何磅礴,长城毕竟只是一堵城墙,还不足以让一个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后度日。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唐朝,竟是少数没有修建过长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实力,辐射着周边小国,以交流代替交战,长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如此看来,万里长城的修筑,一方面当然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是各个朝代军事防御的历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种失败的证明。顾炎武论及明末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事时感叹到:“地非不险,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粮非不足也,国法不行而人心去也。”
一旦王朝接近没落,长城也并不能真正抵挡什么。 有人说历史一向都有两部,比如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一部。
蜿蜒的长城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工程可谓宏伟。仅靠人工,要把巨大的石块从山脚下运送到山顶,再垒成超过万里的城墙,其中有多少血泪故事也就可想而知。
因此,即便长城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有英雄气概,起码也有几分悲壮的意味在其中。 登上长城,看着莽莽群山,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人都爱登高怀古。
有了俯瞰的角度,才会有思考的余地。更何况脚下踩着千年的古城砖,还有城墙脚下埋葬的无数苦力的冤魂或是战死在这里的将士的幽魂在作祟,难免会觉得自己的年岁陡然增加了许多,平添几分对历史的回顾。
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会突然有某种归宿感。毕竟自己身处的不仅仅是一段城墙,而是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不管它是建筑的历史也罢,军事的历史也罢,抑或是惧怕的历史和失败的历史,总之从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只要登上长城,这些远古的回忆似乎就都在刹那间被唤醒。
想到的感受的一切碰撞融合,最后交汇而成的不过是一句简单的话:我是中国人。 地理概况: 长城横贯中国华北和华中地区。
由于历史上每一个诸侯国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筑的长城也都不在一条线上,所以长城的起止和长度也都不一样。据大致推测,长城总长度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万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万里长城”。
城墙最高处将近十米。 历史概况: 早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北方各国就开始修建烽火台用于军事防御,并且修建城墙将这些烽火台连接去来,这就是长城最早的雏形。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调集全国无数壮丁,在原先秦、赵、燕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它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
以后数千年,中原大地朝代更替,但几乎每朝每代都在维护和扩建长城,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只有唐、宋、元、清等少数几个朝代没有修长城。明朝统治者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了18次大规模修复,将长城几乎重新修建了一遍,今天人们看到的长城大多修建于明朝。
保存较好的几段长城: 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口长城等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昌平的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登上这里的长城,可以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
慕田峪长城:位于北京怀柔县内,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共有敌台22座。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四。
4.描写长城的文章
《边墙里的通道》 碧 青 早春二月的一天,我和同事相约去老边。
这段冷口至河流口长城,我没有来过,但由于对老边太熟悉了,最初,我仿佛重复着自己多年走在老边上的感觉,好像是又一次简单地返回了家园的老边。我的目光,浅浅地浮游在老边荒寂破残的表象上面。
是的,我的眼睛,只能看到老边在群山上绵延的无边无际的轮廓。我的目光,不能深入边墙和烽火台的灰砖里面去。
而老边的轮廓和灰砖的表层,除去它自身固有的雄浑气韵和陈旧沧桑的色泽,我无法读到和感觉垒砌在老边之内和浸入老边内部的任何痕迹。我说不清,走在陌生地方的老边,为什么竟熟悉得没有星星点点的陌生感。
直到,我在临近河流口长城的边墙里,看到一个通向北山坡的通道,我才有了被边墙击中的感觉。我有些兴奋,刚才走过身后长长边墙时那枯燥荒芜的感觉,瞬间就消散了。
是的,我没有想到边墙里会有通道。我和朋友们的神态一样吧,目光盯着墙里的通道,满脸流出惊讶之色。
这个通道口是方形的,长和宽不足一米,有九个石阶,估计也就两米深。北面墙根处的通道口,很小的,我看不出有多大,人只能蹲着才能钻出去。
有人已经弯腰下去了。我则站在通道口边沿的灰白色的大石头上,默默地注视它。
以我的天性,若是在多年以前,早就钻过通道口,跑到北山坡上蹦跳去了。最初,我动过要钻一下那个通道的念头,想寻找一些感觉。
可是,这个念头只是暗暗的一闪,还没闪起亮光来就消失了。我不想动,我沉默着,好像内心在本能地拒绝着去钻那个边墙里的通道。
我不愿意弯腰去钻这个边墙里的通道,不全是因为它在老边的边墙里。不知为什么,有很长时间了,我经常有正在穿过隧道的感觉。
即便自己独自走在某一条道路上,只要四周不是空阔的田野或者自然原野,比如是穿行在城市的大街上,或者长长的楼道,或者某个胡同等等,我就感到自己好像在穿过某种隧道。我只能向前方走去,不能停留,不能后退,也不能随意去推开身旁任何一扇门,不能伸手去触摸我周围的任何真实存在或者想象里的虚空般的事物。
尽管,那个时刻,我更愿意去触摸着那些熟悉的事物和大地之上的空白,或者叫大地之上的虚空。我穿行着的那些隧道,有的暗淡,有的透明,有的混沌。
行走在那有别于自然四季的隧道里,我心里很清楚,很多我摸不着看不清的事物,就在我的身边,或者在我无法触摸的地方潜伏。好像,我摸不着看不清的这些事物,又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不清好坏。
也许,我没有必要去探究或者看清那些事物,也许目光可以忽略它们的存在,但心灵绝对不愿意忽略它们,心灵自动地敞向它们。但是,但是无论我走过什么样的地方,都有我能够走过去的隧道。
我谨慎而又自由。这样的时候,我更能清晰的独自感知自己肉体和心的存在。
我只要保持自己的某种不变的姿势,就能走得更轻松些,就能一直向前走去。比如,我挺直着脊梁走路,目光直视前方。
有的时候脚步坚实,平静而有尊严。有的时候则是脚步轻飘,极力稳住被自身之外某种恐惧感攫住的内心,不让自己表现出形体的卑微和内心的恐慌以及怪诞…… 此时,看到朋友微胖的身躯弯腰低头又蹲下,又从那个通道口钻回来,我就彻底放弃了去钻它的心思。
此时,我很喜欢站在边墙上任风吹拂的感觉。脚下虽然是古老的沙场,但阳光和清风让我感觉着生命的清明…… 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天空。
大地让我感到太沉了。 我天生就不愿意置身拥挤和狭窄的地方,早已经厌倦或者说是从内心里一直在抗拒生活的沉重感和挤压感。
我不喜欢狭窄、低矮、幽暗、暧昧、杂乱、深洞、潮湿、肮脏、血腥、暴力、沉沦、折断、枯萎、海啸、坍塌、黑夜、毁灭、死亡等词绘所包容的景象和潜伏其背后的隐密的根须和面孔。我不愿内心因这些词汇里隐藏的力量而受到损害自己。
尽管,它们确实须臾也没有离开人的生存本身。所以,站在老边上,此时,我不想去钻边墙里的这个通道。
我甚至想,知道人怎么钻过边墙里的通道就可以了。对于我来说,这世上的很多事,有的是应该知道的,有的根本就不需要我知道人们在怎么做,做什么。
这世上的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有人在做。除去自己该做的事,我根本无法介入众多的事物。
也许正是有这样的心态,我忽略了自己目光能够抵达或者遥远地方的很多事物。包括老边本身存在的我应该熟记于心的东西。
说真的,过去,我曾经走过我们这一带好几个村庄山上的老边,但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通道。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隐秘存在于边墙里的通道。
如果不是走在边墙上,如果不是走到通道口的边沿,站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发现它的存在。是否,过去的很多年,我在对老边记述和思考的同时,也有着很多种近似熟视无睹的忽略。
是的,我发现,我的目光和心灵不同时望向某种事物或者景物的时候,心就自己想自己的事情,不管目光在什么景物飘浮游荡,目光也无法在瞬间向心传递来大千世界满荡的信息。许多身边熟悉的事物,我都不能说出来龙去脉。
比如,我不知道我们家的老屋到底是哪一年盖的,在世上存在多少年了。比如,我从不细看屋旁的那棵大杨树,年年被穿枝,身上。
5.关于长城的作文
“长城”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她以蜿蜒万里和气魄雄伟而享誉世界,多种耀眼的光环缠绕使她成为中国的象征和骄傲,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种精神和动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长城,是我多年的愿望。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相约北京采访大行动”夏令营,借此机会终于如愿以偿,也有机会饱赏长城的壮观奇景。
那是一个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们乘坐的汽车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飞驰着。隐隐约约可以看到远处呈现出起伏的山的轮廊。同学们都伸长脖子,向窗外张望。只见黛色的群山上,卧着一条灰白色长龙,蜿蜒盘旋。这就是以惊人的长度和雄伟的气魄闻名于世界的万里长城!
不一会儿,车到了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山势依稀可辩,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我们走进了一座方形的城台。城台的砖垛上有嘹望孔和射孔,我蹲下身,好奇的从射口向外看,想象着古代战时士兵们在这里嘹望和射击的情形。走出城台,再向前,山势陡峭,长城也随着陡直起来。所谓的路,其实是用一块三尺见方的石级连接起来的阶梯,整个旅行就是一步一步地爬行在这无尽头的石级上。没走多久,大家都很疲惫了。
看着长城两侧巨大的条石,我想起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靠着肩拉背扛,把上千斤的石料抬上山。在这陡峭的山岭上筑起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当你怀着浓厚兴趣登上长城时,当你安全地走下长城的时候,你可曾想到这些长城的修建者?当你看到脚下用他们的心血铺成的路,难道能不对他们肃然起敬?路仍然艰难的很,好像永无止境,一旦想起他们,我再也不敢埋怨路远路难了,只是循着飘带般的石级,一步步地攀登,攀登`````
长城越来越陡。一位同学充满豪情地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今天一定要当好汉!大家冲啊!”我一想可不是啊?你看,山上白云飘飘,人们都在云中穿行,不就是上天了吗?这使我振奋起来,内心充满了自豪感,因此一鼓作气登上了长城最高峰。
我们雄踞峰顶,站在顶上,居高临下,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我扶着砖垛,极目远望。万里长城沿着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向远处延伸,消失在雾蔼笼罩的群山间。隐约看见一条铁路伸进山谷,那就是著名的京张铁路。群山苍翠,山峦起伏,景色十分壮观。
此时,我抚摸着古老的城砖,耳边似乎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长城,你的名字在全国各地回荡。新的长城,需要我们这一代去建造。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色,我不禁骄傲地大声说:“我登上长城了!长城,你是祖国的骄傲!”
6.描写长城的文章和诗
阅八达岭 倪祖(明) 八达雄垣起戍楼,风烟朔漠塞边秋。
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
不堪脂血均输尽,谁系单于纳款头。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登八达岭 陈春啸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度岭见长城 丁澎(清) 岭坂风回树郁盘,长城如带雾中看。
随阳雁断天疑尽,背日风高夏若寒。 沧海不沉秦女石,浮云欲动楚臣冠。
伊州一曲先挥泪,况是亲经行路难。 八达岭 徐渭(明)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戍堡终年雾 黄。 过八达岭 刘迎(金) 山险路已出,弥望尽荒坡。
风土日已殊,气象微沙柁。 我老倦行役,驱车此经过。
时节春已夏,土寒地无禾。 行路不肯留,奈此居人何。
作诗无佳语,已待劳者歌。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清)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是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弹琴峡 陈孚(元) 月作金徽风作弦,清声岂待指中弹。
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松风乱石间。 过八达岭有感 熊伟(明)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
从来漫说金城险,到此休说蜀道难。 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 独山夜月 胡焘(清) 独山风景望无边,凉夜徘徊月正圆。
万里风沙清极寒,一轮明月挂中天。 峰高只影摇琼岛,水静双丸浴碧泉。
如此长空真皎洁,何曾障蔽有云烟。 弹琴峡 爱新觉罗。
玄烨 琮铮流水意,仿佛似鸣琴。 曲度泉归壑,声兼峡泛吟。
空山传逸响,终古奏清音。 不御金徽久,泠泠会素心。
诗三首 魏源(清) 一 连峰不断清,断处一关峡。 无复战场悲,但寻响琴峡。
二 登高忽地缩,百里见秋毫。 忽亿前朝路,松林渡夜橐。
三 一登八达岭,回视如窥井。 何意塞门关,更成云外境。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沁园春.八达岭抒怀 陈继春 山鼓宏波,风涨狂澜,雾绕怒涛。 看巨龙昂首,东冲西突,扬腾达,直上重霄。
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未减英姿半分毫。 吞吐气,染松苍柏翠,青史高标! 兴亡千古凭吊,血与火浇绿漫天苗。
五千年华夏,精魂凝铸,关可破,民志未摇! 寇虏频侵,野心多少,化作南柯梦尽消。 龙远 ,赖人民亿万,涌动春潮! 永遇乐.登八达岭 王永义 雄踞群山,高盘长岭,风景无限。
碧眼欧儿,时装美女,万里寻墙看。 云关难越一夫莫敌,多少游人兴叹。
古黔黎,捐躯千万,乃赢得月宫见。 微湖老叟,崂山骚客,今日爱登城苑。
魏赵刀枪,秦汉弓箭,宛似墙头现。 至今凭吊,古时豪杰,誓卫九州河汉。
又何惧,狂风暴雨,闷雷闪电。 水龙吟.八达岭 朱琪 巨龙腾舞东方,山呼海啸天维绝。
首吞沧海,尾掀大漠,区横中国。 跌宕关山,逶迤万里,风云今昔。
阅千秋封火,秦矛汉戟,徭夫泪,征人血。 南看京华形胜,几兴衰,干戈玉帛。
中兴故国,琼楼华厦,辉煌煜烨。 北望阪泉,子孙犹念,炎黄先迹。
愿华裔汉胄,恩愁一笑,永铭勋业。 临江仙.登八达岭长城 万立丰 不上长城非好汉,岂辞坡陡梯环? 山河表里灿斑斑。
千秋遗胜迹,万国发惊叹。 大隧车穿南北贯,翩跹凤舞龙蟠,建成高速坦途宽。
秋高气爽,四野有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