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与现在不同的词语(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区别是什么)
1.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区别是什么
文言词: 文言文中大多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词。词义没有变化的合成现代的双音词就可以了,词义有变化的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译成相应的双音词。
句式: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是很常见的,承前省略,主语或宾语在前面的文字中一定出现过,更多的是介宾短语省略“介词”或“宾语”:如“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应为“……献(于)秦王”。就是省略介词。
判断句:最典型的句式是“---者----也”句式。或单用“者”,单用“也”,“此---也。此乃----也,此则----也”等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多作指示代词,晋代以后才出现判断作用。
被动句:文言文中多用“见,为”表被动。如:徒见欺。译为“白白的被欺负了.‘为’常与‘所’连用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为;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了。
倒装句;文言文中表处所,对象的介宾短语常出现在位于后面,现代汉语是在谓语前作状语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状语后置。如;见燕使者咸阳宫。是,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文言文中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且省略量词。如;示之者三,年十二。
2.词语古时和现代意思不一样的有哪些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1、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二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江、黄河外,更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2、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3、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4、感 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卑”即此义,“鄙”指见识短浅;而现在则是个地道的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品质恶劣.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无论”,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如《桃花源记》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下面择要列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今异义词.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7、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无比憎恨. 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8、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9、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0、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1、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2、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 犯人的地方(监狱)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3、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 14、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5、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6、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7、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8、但 古义:只,只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 例句: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19、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20、其实 古义:它的果实,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是一个词. 例句: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故事两篇》) 21、文理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文章内容方面和词句方面的条理. 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2、致词 古义:对……说话. 今义: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例句: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23、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4、何苦 古义:怕什么. 今义:不值得做. 例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25、捐 古义:丢弃. 今义:献出. 例句:乃捐金于野.(《乐羊子妻》) 26、烈士 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例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27、虽然 古义:两个词,“虽”即“虽然”,“然”即“如此”“这样”. 今义:一个词. 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28、然而 古义: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 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 例句: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9、所以 古义:a、表示行为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b、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再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30、学者 古义:两个词,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例句: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墨池记》)。
3.如何区分文言文中的字词在现代的用法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
如:“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经常出现。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编辑本段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编辑本段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编辑本段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编辑本段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编辑本段词义弱化
如,“恨”,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编辑本段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编辑本段古褒今贬
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如,“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为贬义。
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是“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
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
编辑本段古贬今褒
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持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质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如,“泼辣”古时指凶悍,蛮横不讲理,为贬义,如《水浒传》(第十二回):“(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辣,行凶。”而现代汉语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义。
编辑本段名称说法改变
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
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
4.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1、文言文和现代文形成使用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当代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现代文:是在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
2、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表述方式不同:
文言文: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的,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现代文:表达是没有通过修饰过的。比较通俗易懂。
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现代文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文言文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3、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的特征不同:
文言文: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
扩展资料:
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更能清楚的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白话文呢,很容易表达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方便易懂。
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通俗易懂。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五四”白话文运动,它广泛吸收了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这场运动不只是“语言内部的自足变革”,它同整个思维观念的革新及国家现代化运动紧密联系。“白话”与“文言”的较量,很大层面上也是两种不同价值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撞击。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文言文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白话文
5.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特点与不同,是什么
原发布者:是艳汤夏厅瑞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
6.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属于书面语,白话文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
但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而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主要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建立起来的语言体系,特别是语法体系。
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像《三言两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
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7.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有:
一、文章要求不同
文言文一般要求较为繁琐,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现代文即白话文在文章上一般无特别要求,语句通顺即可。
二、理解难度不同
文言文言文分离,追求行文简练,采用了许多倒装、省略等特殊用法,对于毫无文言基础的人而言,晦涩难懂。
现代文追求的是通俗易懂,较文言文而言更加口语化,容易理解。
三、发展的时间不同
文言文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以前一直是官方正统的文体,几乎所有的古代典籍都是以文言文形式记载的,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现代文即白话文,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极力推崇的,后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支持。在“五四”白话文运动后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
扩展资料
文言文在现代的发展
虽然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但是文言文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仍然受到华人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文言“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等等,中文里的许多成语和俗语亦都来自文言文。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更是不可缺少的。
在中国的教育中,文言文都是必修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五、六年级开始接触文言文,往后逐渐增多,到高中阶段,文言文基本成了语文课的主体。香港中国语文科课程中,小五生须学习文言文,高中生会更进一步研习文言文。
中国的中考和高考都有文言文的相关考题。中国各地不时会出现文言文的高考高分作文,不过自2012年起,随着《2012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工作规定》的发布,中国高考作文限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即网络语言、文言文和繁体字均不能再用于高考作文,这引起了部分人的批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白话文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文言文
8.文言文中对"你,我,他"的说法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写出下列
你我他还有旁称,资料如下: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而”便是代词“你”.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