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告别依赖的诗句
1.我第一次碰到材料作文: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
《做命运的主人》 郑板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过多的仰仗和依赖,只能造就平庸孱弱、无所作为的凡夫俗子;过分的温存和溺爱,只能消磨意志,磨平锐气,养育娇嫩的花朵。
我们要勇于自强自立,要相信自己也能探索出一条成才之路来。 一位美籍华人曾谈起他和儿子在美国的一段经历。
为了16岁的儿子能成才,他狠下心来,把儿子送到一所虽远离住家却十分有名的学校去念书。那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每天都要历时3个多小时,转3次公共汽车,换2次地铁,穿越纽约最豪华和最肮脏的2个街区。
而纽约的地铁是世界上最脏乱、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抢劫、强奸甚至杀人的事件发生。 为什么这位美籍华人让自己的儿子放着附近的高中不读,反而冒这么大的风险,整天奔波于这样的危险地带呢?一方面固然是为了儿子以后能考上美国最好的大学,另一方面则是他希望儿子自强自立的观念使然。
在美国,16岁的孩子应该具备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精神。这位美籍华人始终认为,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要经过这一关,都要穿越这样的危险地带,否则就难以在错综复杂、险象横生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去。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着危险,因为人生只有去,没有回,走的是只能走一次的路线,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如果稍有不慎,整个人生都将受到打击。因此,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语重心长地写道:“孩子,你渐渐会发现,当你一个人独行的时候,会变得格外聪明;当你离开父母的时候,你才会知道父亲是对的。
你应该养成自强自主的习惯,并且用这种习惯去面对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一位藏獒研究者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牧民故意把自己受伤的小藏獒遗弃在荒原上,让它在危险中挣扎求生,这种气魄太大了。
虽然这种作风太严格,然而,在这种严格的考验之下,小藏獒在以后的生命过程中才不会泄气。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它拼命地、认真地、一步一步地爬起来。
它自己从荒野上爬起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自强自立的可贵。藏獒的雄壮威猛便是这样养成的。”
自强自立的藏獒,不仅能驱虎克豹,力挫群狼,而且能保卫领地,守护牛羊。因此,它们能得到主人的认同和敬重。
同样的道理,自强自主的人,不仅能傲立于世,力拔群雄,而且能开拓广阔的天地,创造辉煌的事业。因此,他们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推崇。
自强自主地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这才是成功的真正要义。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次带他的小孙子爬梯子玩,可当小孙子爬到不高不矮(不至于摔伤的高度)时,他原本扶着小孙子的双手立即松开了,于是小孙子滚了下来。
这不是洛克菲勒失手了,更不是他在搞恶作剧,而是他想让小孙子幼小的心灵感受到“做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即使连亲爷爷的帮助有时候也是靠不住的。 缺乏自强的个性和自立的能力的人,连自己都照顾不了,还奢谈什么成功呢?靠自己活着,而且必须靠自己活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义。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尽力达到理应达到的自强自立水平,培育与之相适应的自强自立精神,这是你立足社会的前提条件,也是你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石。即使你的家庭为你所提供的“先赋地位”高于常人,你也必须先降落到凡尘大地,从头开始,以平生之力练就自强自立的能力。
因为不管怎样,你终将独自步入社会,参与竞争,你会遭遇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你会面临无法预料的难题与困境,你不可能随时动用自己以前依靠的对象,而要凭着自己自强自立的精神奋勇前进! 生活就像电影,我们要努力成为主角,而不要将自己只视为配角;生活就像电视节目,我们要做操控命运的编导,而不要让自己成为置身事外的观众。 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的一切成功和作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你应该掌握前进的方向,让目标似灯塔般在远处闪光;你应该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懂得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你不应该相信有救世主,不应该信奉神仙和上帝,因为,你的品格和你的言行都是你自己的产物。
的确,人若不能自尊自敬,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而若不能自强自立,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自尊自敬、自强自立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情感,调配自己的精力,驾驭自己的命运,做自我的主宰,做命运的主人。
2.水调歌头离别亲人发出的真挚祝福快帮帮忙啊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清满的明月,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
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 明丽的圆月,便不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
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
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
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
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
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
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
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
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想和精神再带去任何禁锢和压迫,。
3.告别依赖的名言
这不清楚。
依赖指一方依靠另一方,或相互依靠、互为条件。
① 《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变文甲》:“问我心,是四大,假合因缘作依赖。究竟推导总是真,人我既空无主宰。”
② 宋 曾巩《齐州到任谒舜庙文》:“常垂阴施,惠此困穷,庶使遗民,永有依赖。”
③ 梁启超《论中国人种之将来》:“要之不依赖国家之力而能独立者,此我 中国 人之所长也。”
④ 老舍《月牙儿》十八:“不依赖任何人,我要自己挣饭吃。”
⑤ 李二和《中国水运史》:“《世本》就记有巴人廪君种驾土船败定君长的故事,足见巴人对水运的依赖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