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的读书诗句(李白描写读书的诗句)

1.李白描写读书的诗句

1.李白与书有关的诗句东武吟(李白)好古笑流俗,素闻贤达风。

方希佐明主,长揖辞成功。白日在高天,回光烛微躬。

恭承凤凰诏,欻起云萝中。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君王赐颜色,声价凌烟虹。乘舆拥翠盖,扈从金城东。

宝马丽绝景,锦衣入新丰。依岩望松雪,对酒鸣丝桐。

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天书美片善,清芬播无穷。

归来入咸阳,谈笑皆王公。一朝去金马,飘落成飞蓬。

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雄。

闲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

2.李白的读书名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

• 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李白名言•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白日何短短,百年若易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骐骥筋力成,志在万里外。

•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秋。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3.关于读书的古诗中国古代的“劝学诗”古代的“劝学诗”,按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六类:一、立志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明 杨继盛《言志诗》)二、勤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 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宋 刘过《书院》)三、惜时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李白的刻苦读书的诗句,李白写的关于读书的诗句,李白关于读书的诗句古诗

2.关于李白写的诗急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

诗歌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

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

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自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

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 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

(《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诗句,读书

3.李白的描写穷妇人的一首诗

【文言文】李白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 。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笑其出。老妪曰:“功到自然耳。”白大为感动,遂还读卒业,卒成名士。

【译文】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载:“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一溪看见一老妪磨铁杵,李白问:“何为?”老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妪自言武胜。李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铁杵磨针”一典故即出于此。前蜀王建时谏大夫、哲学家杜宾圣来此游览时,就题诗追念清莲居士的高洁情怀——“山中尤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至今寺周、湖畔尚存历代留题二十七幅。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载:“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一溪看见一老妪磨铁杵,李白问:“何为?”老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妪自言武胜。李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铁杵磨针”一典故即出于此。前蜀王建时谏大夫、哲学家杜宾圣来此游览时,就题诗追念清莲居士的高洁情怀——“山中尤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至今寺周、湖畔尚存历代留题二十七幅。

4.李白的浪漫主义以李白的《登太白峰》为例,谈谈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人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和他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所传诵。

他出神入化的诗歌艺术,他傲岸不屈、蔑视权贵、鄙夷庸俗,渴望自由的精神,使他的人格充满了魅力。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关于他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说他生于蜀,有说生于中亚的碎叶,有说生于西域的条支。

至于他的家庭,现在一般都取其父“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的说法。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逃亡蜀中,为什么要变换姓名,至今都是一个迷。

可以肯定的是,李白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生活在蜀中的绵州昌隆县(即今之四川江油县)。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一、在蜀时期(705—724)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李白,博览群书,为将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岁诵六甲,十岁观奇书”。

(《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他兴趣广泛,接受了当时在蜀中影响深远的道教思想和任侠的风气的熏染,自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他还曾经隐居蜀中大匡山,跟随赵蕤学习纵横术。

这一段时间,李白主要的活动就是读书、漫游、隐居、学道、任侠。 二、漫游和求仕时期(725—742) 26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目的是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

管仲和晏婴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贤相,他希望自己也能像管、晏一样辅佐唐玄宗,治理天下,达到大治。这一次远游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远游过程中,他在湖北安陆安了家。这一段时间,他曾经积极地进行过一些希望当时的要人们为他援引的工作,也曾到过长安,有过求仕之举,结果都失望而归,他感到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不平。

他说:“弹剑徒激昂,出门悲路穷。”(《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李白还是刻骨铭心:“少年落魄楚汉间 ,风尘萧瑟多苦颜。

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青年李白从自身受到的挫折、歧视,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三、长安时期(742—744) 742年秋天,由于友人的举荐,李白奉诏入京,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他“愿为辅弼”的理想了,在当时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诗中,他不无得意地说道:“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初到长安,供奉翰林,玄宗对李白的确恩宠过于他人,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是一个一心追求享受、耽于逸乐,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的昏庸帝王了,他起用李白的目的,不过是因其文章才学名满天下,欲借以点缀宫中奢靡的生活。 据孟?ぁ侗臼率¡芳窃兀盒凇俺⒁蚬诵欣郑礁吡κ吭唬骸源肆汲矫谰埃窨啥酪陨课،椋刻仁钡靡莶糯嗜擞匠鲋梢钥湟Ó诤蟆!烀伲ɡ睿┌住!毕衷诶畎准谢贡4嬗小豆行欣执省钒耸祝肚迤降鳌反嗜拢际枪┓詈擦质逼诘淖髌贰U庋纳钏淙槐砻婧芟院眨¶杂诶畎桌此担荒苁┱顾牟拍堋⑹迪炙谋Ц海阅谛某8械郊拍褪6矣捎谒涟兜摹⒉磺骸⒉桓扇说母鲂裕埠苋菀渍欣慈ü蟠蟪家约蚌祸盒∪说姆贪猩恕K纯嗟厮档溃骸熬跛浒昝己茫弈喂卸噬比恕薄#ā豆幸鳌罚案≡票稳杖ゲ换梗芪ه锓绱菟乩肌保ā洞鸲判悴盼逅缮郊罚S谑亲约荷鲜瑁肭罄肟سⅰM肺踩甑某猩睿顾运降摹翱ٌ焓⑹馈钡母啾局视辛饲逍训娜鲜叮蕴菩谏罡胁宦猿⒏械绞? 四、十年漫游时期(744—755) 这一次漫游,主要是在汴梁、齐鲁、江浙、燕赵一带。

这一段时间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闻一多先生是这样热情地赞美两位伟大诗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面:“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我们再逼紧了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瑞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唐诗杂论》) 李白漫游到齐州的时候,曾经举行了入道仪式,他的入道,主要是为了挣脱社会的束缚,憧憬自由的生活。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说李白:“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 ”他自己也说:“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送蔡山人》)这时期,李白的心情一直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对自己依然充满了信心,而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忧思烦恼,慨叹人事无常,痛感鱼目混珍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理想与功业难以成就。所以他虽然放浪山水,纵情酣饮,求仙问道,但心中愁结始终难以化解,只是因为他性格豪放开朗倔强,往往能够强自解怀罢了。

五、安史之乱时期(755—762)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

5.李白在不同阶段写的诗

李白创诗年份(706-762) 李白生平事迹表 一 蜀中求学,崭露头角(701—725) 701年 出生在四川江油县青莲乡(青莲居士)。

约706—716 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学剑术、纵横术和诗文,尤以诗文见长。 二 出蜀远游,求道访友(725—735) 725年别匡山,辞亲远游。

他乘船经三峡东下,过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又从临汝到安陆,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 三 移家东鲁,供奉翰林(736—744年) 736年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

天宝元年(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李翰林)。

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对此遭遇,他并不满意,加之纵酒狂放,目中无人,终蒙谗出京。

四 离开长安,漫游南北(745—757) 745年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开封)、齐鲁到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

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756年参加永王璘幕府。

次年永王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流放夜郎。 五 巫山遇赦,病逝当涂(758-762年) 757年李白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

在江夏、巴陵、衡阳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

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年(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年六十二。

关于李白的读书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