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妈妈让我玩的诗句(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
1.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
描写妈妈外貌的句子
1.妈妈长年的辛劳,给她眼角留下浅浅的鱼尾印迹。不过,她那浓密油亮的短发,仍是那么乌黑。眼睛虽是单眼皮,但秀气、明亮。那高高的鼻梁下经常有力地紧抿着的嘴唇,显示着青零星的活力。
2.妈妈三十五六岁,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往日的绰绰风采,粗糙蜡黄的皮肤,夹杂银丝的头发,使人觉得她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3.妈妈中等身材,梳着短发,穿着一身套装。一双浓黑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平时,她的嘴角上总是带着甜蜜的微笑。
4.每当我看到妈妈那双美丽而又深沉的眼睛时,我真想扑进妈妈的怀里,对她说:“我爱你,妈妈。”
5.母亲的嘴巴像敲开木鱼般地笑开了。
6.屈指一算,母亲今年已四十岁了,多快啊!打开相簿,看见母亲年轻时,身材苗条,脸庞细嫩漂亮。无情的岁月,在母亲脸上刻下一条条的皱纹,如今母亲已略有中年妇人的身材。这时,我发现,是我们使母亲劳累成今日的样子。
7.瘦弱的母亲是家里的支柱,她用并不宽阔的脊背扛起了整个家,疲惫的眼神,龟裂的双手,是她辛勤操劳的结果。我爱你,母亲。
8.我的妈妈身材高挑,五官端正,瓜子脸,肤色白净,除了眼角比过去多了几条浅浅的鱼尾纹,她仍然显得仪态俊雅,风度翩翩。
9.我的妈妈她特别漂亮,她的身材中等,大约有一米六十左右。头发呈深咖啡色,还有十多根头发还是棕色的呢!太阳光和灯光照射在她的头发上,似乎就会闪闪发光,好看极了!头发下面的脸呈“瓜子”形,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而且还“骨碌”、“骨碌”地转,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鼻子特别挺,鼻孔就像两个小洞洞。嘴唇是红红的,就像搽过口红一样。皮肤是淡咖啡色的,你别看皮肤的颜色那么黑,其实她特别的健康。
10.我突然发觉到母亲以往平滑的额头上竟出现了水波痕一样的皱纹,一条一条映了出来,“一、二、三……”我都数得出几条了。我不喜欢皱纹,恨不得用手在她额头上用力磨一磨,将那几条岁月在妈妈额头上留下的痕迹--皱纹抹去。当妈妈锁起眉心,怔怔出神的当儿--她放下毛线,呆呆地坐着。我想,母亲是忧郁的,尤其是当爸爸一去不返的时候,她时常是这样的。她眼角的鱼尾纹都清楚可见了。这些皱纹是她勤劳、伟大的见证。
2.有哪些关于母亲的诗句古诗
关于母亲的诗句古诗如下:
1.步虚 [唐] 司空图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司空图(837~908),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懿宗朝时曾被召为殿中侍御史。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2.《送母回乡》 【唐代】李商隐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3.关于母亲的诗句(全诗)
今年夏间,我去山东淄博,见到久别多年的安妹。
还不曾寒暄几句,她就哭了,说:“二哥,妈妈晚年,天天都念叨你。” 在我们兄弟姊妹中,安妹是最小的一个,她守在父母身边时间最长。
而我,离家最早,又走得最远,便最为年迈的母亲所牵挂。 “妈妈经常说你小时候的情形。”
安妹告诉我。“二哥,你自己还记得吗?” 妈妈离开我们十年了,去世时,我不在她的眼前。
“妈妈说你小时不大爱说话,一说话,就叫人发笑,人家一笑,你就不说了。有次在亲戚家吃饭,大人们说说笑笑,只谈论他们的事情。
你夹在中间,像只小木瓜,忽然你自言自语冒出一句:‘俺家的大公鸡,下了只蛋,’……大家听了一愣,你又说:‘是红皮的。’大人这才大笑,笑够了,等你的下文,你不作声了。”
我一点也不记得曾有这回事,一点印象没有。 安妹是在呜咽着断断续续说这些话的,说到后头,她自己也拭着泪水,笑了。
“妈妈还说有一次你放学回家,割麦子的时候,十几个打短工的,蹲在大门口吃午饭,他们拦住路,不放你回家。你双手向后一背,装成个罗锅腰的老头儿,说:‘请大伙闪道,让我老大爷过去吧!’大伙问:‘老大爷你多大岁数了?’你说:‘俺八十岁了。
’——妈说,那时你才八岁。” 我像在听别人的轶事趣闻,想不到我当初会这样的滑稽。
这点点滴滴的儿时情状,全收藏在妈妈的记忆中了,可为什么妈妈的一些事情,在我的记忆中却很少很少了呢? 我记忆中的妈妈,不像妈妈记忆中的孩子那般富有戏剧性,我只留有她的一些片段的映像。 从我记事的时候,好像她就不很年轻了。
她一年四季只穿一色的蓝布衣裳。 记得在一个大雪天里,我和小伙伴们在外面雪地里跑够了,玩够了,回家时已经黄昏,走进院中,见妈妈正坐在灶口烧火。
从灶口冒出的火光,将妈妈的蓝布袄洒上闪闪的金辉,又将妈妈的脸庞映红。隔着缤纷迷乱的雪花望去,深深的夜色烘托着妈妈坐在一团光晕里,显得特别好看。
大约在我二十岁那年,也是个大雪天,我想起了妈妈,曾写过一首小诗,诗未保存下来,但我自信那意境是美丽的,因为它记录了我少时的珍贵的一瞥——黄昏,雪花,灶口的火光映出了我的好看的妈妈…… 妈妈很勤俭,佣人做的活,她都做,这大概从她做媳妇的时候便这样,我们的家境并不宽裕。 妈妈喜欢吟唱。
做姑娘时,听兄弟们吟诗;做媳妇后,听丈夫吟诗。妈妈肯定背得一些唐诗宋词。
但她的吟唱,只是信口哼出的腔调而已。我家里经常有盲艺人寄食,夜晚他们在堂屋里弹着三弦,唱几段鼓词,以回报主人的赏饭之恩。
妈妈的吟唱里,似乎有吟咏古诗的调儿,有三弦的调儿,是她自己创造的咏叹调儿,有调无词,可以叫做“无标题音乐”吧。 这咏叹调儿,很深沉,很悠长,很忧伤。
妈妈从来不说忧伤的话。她嘱咐孩子要努力读书,要争气,要做人。
她相信明天会比今天好,后代会比前代好。 然而我知道妈妈有着深深的忧伤,虽然不知她忧伤的什么,但从她的吟唱里,咏叹里,感受到她有着忧伤,而且是深沉的,悠长的,不可自拔的。
她坐在炕头,一边做针线,一边吟唱,像是在独语。“少年不识愁滋味”,我是从妈妈的吟唱里,开始领略到人生有一种叫做忧伤的东西,它会使我无端的流泪。
而我又很喜欢这种滋味,何况又是从妈妈的吟唱里领略到的。 “海边多好啊!海滩上有许多石头,紫色的。
我真想住到海边,用紫色的石头,盖间小石头屋,住在里面,一个人,天天看海……”有一次妈妈忽然停下了手中的针线,中断了她是吟唱,无缘无故地说了这番话。她宁静地看着我,含着笑。
我却伏在妈妈的膝盖上,哭了。 我非常非常的难过。
“我愿到海边,垒石以为居。”妈妈说。
那时我十四五岁,曾试图将妈妈这番话,敷衍成一首小诗,只写了这三句,再也写不下去了,好像话全说完了。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多次续写,皆不成功,最后仍只剩这三句。
我由此知道,有的诗,只能有开头,开头即是结尾。 我奇怪的是,妈妈从来没有见过海,她对海怎么会那般向往呢? 安妹告诉我: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妈妈夜夜向菩萨烧香,为我祷告。
她相信我会平安归来。 1955年我回家探望父母,离开他们整整十年。
原来我告了二十天探亲假,但我在家只住了两夜。父亲舍不得我走,妈妈说:“早走也好。”
她没有一句挽留我的话,即叹了口气,说:“我若是你们这般年纪,怎么不能革命!” 我没有回答,我不知该怎样回答。 我问安妹:“妈妈临危前,有什么嘱咐?” “没有。”
妈妈死于肺癌,享年七十有四,也算是高寿了。妈妈在去世的前几天,曾跟安妹讲了一故事:古时有个孝子,母亲死了,他安葬完毕,在坟前大笑,唱歌。
人们都奇怪,说他发疯。其实,这孝子是真有孝心。
人不能长生不老,活到应活的岁数,平平安安地死去,是一种喜事。做娘的知道子女们想得开,看得破,像以往高高兴兴地过日子,她死也瞑目了。
安妹说到这里,不再言语;我听到这里,也不再想有所言语。沉默。
只有沉默。子女们也只有以无可言说的深深的哀思,凝结作一朵沉默的心花,献给我们慈爱的妈妈的在天之灵啊! 我本来还想问问安妹,母亲还说了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