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海的历史文化诗句(南海历史文化有关的名人诗词有那些?)
1.南海历史文化有关的名人诗词有那些?
伦文叙(公元1466—1513)字伯畴、号迁冈。
明代南海黎涌人。自幼家贫失学,附近何塾师见怜,免费收为学生。
因性聪敏而又勤学,每试必列前茅。其后塾师年老病逝,伦文叙因而辍学,但仍一面操持糊口,一面专心钻研经典。
弘治二年(1489)23岁以儒士身份到省就试,中高等肄业入太学。弘治十二年(1499)33岁时在京参加考试,列第一(会元),跟着参加殿试,又名列第一(状元),遂衣锦还乡祭祖,不幸遭受奸臣陷害而下狱。
后来平反昭雪,官服翰林院编撰之职。正德元年(1506)任安南充正使,因丁外忧没有上任。
正德五年(1510)恢复翰林原职,先后充经筵讲学官及右谕德、翰林院侍讲等职。曾参与修玉牒(皇帝族谱)。
正德八年(1513)出任顺天府主考,是年卒于京师,享年47岁。 李子长 李子长(1436-1526)明朝著名画师。
名孔修,顺德大良人。善禽畜,虫鱼、山水、花鸟,作品深得群众喜爱。
民间对他的传说很多,如画成的猫捉老鼠,母鸡下蛋,鸟儿飞鸣。雨儿遇水摇尾游去等等。
因平生不苟作,加上社会地位低下,故真迹绝少传世现艺术界寓目《的骑驴吟咏图》、《秋江群雁图》、《猫轴》数种,均显示这位画家高度的艺术才能,子长晚年隐居杏坛罗水村和南海西樵,潜心治学,九十岁无疾而终,葬于西樵山云路村。 霍 韬 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兀崖,谥文敏,南海县石头乡(现属石湾区澜石镇)霍族人,生于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卒于明嘉靖卅四年(1540年)。
霍韬在广州光孝寺读书,学习成绩优异。学业期满,霍韬反故里,一边继续读书,准备科举考试;一边帮助父辈记帐。
当时霍韬家族在石湾经营的冶铁、制瓷等规模较大,属当地窑冶大户,霍韬不仅参与管理,还记载其经营活动情况。 据《霍渭崖家训记载》:正德二年(1507年),凡石湾窑冶,佛山炭铁,登州木植,可以便民同利者,司货者学之。
年一人司窑冶、一人司炭铁,一人司木植,岁入利市,掏于司货者,司货者岁终,咨禀家长,以知功最。”正德八年(1513年),霍韬中举人;正德九年(1514年)联捷会元。
霍韬为人质朴随和,性直,喜欢传统文化,举办乡会试,作主考官时,从不要求考生举行师礼仪。霍韬在主持宫廷科举考试时,取进士300余人,亦不许其称呼门生,告诉他们:“诸君科考中进士不单是由我决定的。”
于台使者监司郡县互书贴往来,也皆不称“治”字。霍韬说:“大家已经由宫廷官史正式登记了,由朝廷统一管理,不需要再加其他管理了”。
霍韬平生勤奋上进,广博多学,文人学士多称他为渭崖先生,以后,霍韬参加“大礼朝议”斗争,他援引古礼,揆之事体,主张嘉靖帝(世宗),应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不同意群臣同议以兴献王为皇叔考之名称,义正词严,力排众议,当时目为邪说。但嘉靖帝竟纳他的理论,事后升他的官,他因避嫌媚上取宠,三次坚辞不受。
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宫至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嘉靖卅四年(1555年),在京暴病逝世,享寿55年。
明帝追封为太师太保。谥文敏,运葬于广东省增城县境风箱冈对面山上,并在乡内建祠祀奉(祠现存),后人对他和石肯乡梁储,西樵大同乡方献夫,同称为明代南海县的“三老阁”。
霍韬有四子,长子与王卜,颖悟过人,15岁注《楚辞》,早亡,其余三了是与瑕、与璎、与王常,他们先后乡试中举。与瑕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会试中进士,授浙江慈溪知县,励精图治,清正廉明,与海瑞齐名,浙中百姓称与瑕“三廉”。
其部下平时不称与瑕为“大人”,而是亲切地称与瑕为“先生”。后授江右盐院,在任期间,帐数始终相符,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
吴荣光 吴荣光(1773-1843年) ,生于1773年,广东南海人,字伯荣,号荷屋、石云山人。 其祖父是从福建来粤经营盐业发迹的富商,家道殷实,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嘉庆四年,26岁的吴荣光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土,授编修,从此,40年宦海浮沉,道光年间升至湖广巡抚兼湖广总督,在任江南道御史兼浙江副考官时,因稽查一宗官船运粮案失察而被削官。自小酷爱书画金石之学的吴荣光,寓居京都,生活困窘,忍痛把书画藏品变卖以度日。
1840年,68岁的吴荣光奉道光之命以原品退休返粤。 翌年,英国侵略者进攻广州,战火蔓延佛山,他积极捐款协同绅民组织团练,抗击侵略者。
吴荣光毕生好收藏鉴赏文物字画,他用俸禄购置了数十箱碑帖、几万册图书,运回佛山的书箱竟有40多箱之巨,收藏在赐书楼大树堂。吴荣光晚年计划整理刻印这些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和碑帖,从1840年至1843年,他边养病边整理书籍,编印了《筠清馆金石录》、《筠清馆法帖》、《金文款识类五卷》、《历代名人年谱》、《帖镜》、《云石山房诗录》、《云石山房文集》等书,写成未及刻印的有《金石录石文》、《吾学录》、《闽湘经义》、《筠清馆制义》等。
专家考证认为《帖镜》记叙了吴荣光鉴碑帖的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著作。吴荣光还具有委高的书法造诣,康有为评其书法日:“吾粤吴荷屋中丞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
一代帖学名家吴荣光于1843年逝世。终年71岁。
2.描写“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的古诗词”有哪些?
1、《寄郑链师》 戎昱
平生金石友,沦落向辰州。已是二年客,那堪终日愁。尺书浑不寄,两鬓计应秋。今夜相思月,情人南海头。
2、《入海》 张说
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
3、《南海乱石山作》 杜审言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
4、《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5、《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 杜甫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3.赞扬南海精神的诗文
南海精神解读
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包容精神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具有广府文化的特质,要求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兼容并蓄,以南海人开放的心胸和气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断探索和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敢为人先的有为精神———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有为精神是南海文化的精髓,有为精神的核心就是求变、求实、求发展。有为精神的实质体现在紧跟时代、勇于创新和有所作为。
团结奋发的龙狮精神———
醒狮和龙舟已成为南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醒狮争雄和龙舟竞渡已成为南海人引以自豪的精神乐园,它是南海人团结一致、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
4.赞扬南海精神的诗文
“南海精神”语 我校沐浴四十春秋,回首历尽坎坷,如今蒸蒸日上。
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强化学校在区内外的形象,特在广大教职工中征求学校“南海精神”标志语,一句最贴切的语句,抓住新时代教育改革机遇,既能体现学校悠久历史和日趋标准化的内涵和特点,又应贴近和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语言具有亲和力,蕴意深刻,简洁有力,琅琅上口,挖掘南海精神,塑造南海形象,使之成为南海前进中的不竭动力。 经研究,“南海精神”征集语评选结果揭晓如下: 一等奖(2名) 心齐劲足,耀我南海 ——赵宝琦 追求平凡中的卓越 ——盛丽萍 二等奖(4名) 自立在南海,自强在南海,拼搏在南海——朱惠琴 今朝南海结硕果,明朝南海起宏图 ——栾希和 万道清泉育幼苗,满腔热血铸人才 ——盛丽萍 乘改革春风,创南海辉煌。
——石伟翀 三等奖(4名): 南风劲吹,素质教育结硕果; 海纳百川,展望明天更辉煌 ——黄丹华 今天南海以我为荣,明天我以南海为荣 ——黄方芳 心胸坦荡塑人格,务实创新出成绩 ——岳 峦 师生齐进步,南海就腾飞 ——吕银燕。
5.关于广东市佛山市南海区的古诗词
寄郑链师 戎昱
平生金石友,沦落向辰州。已是二年客,那堪终日愁。尺书浑不寄,两鬓计应秋。今夜相思月,情人南海头。
入海 张说
乘桴入南海,海旷不可临。茫茫失方面,混混如凝阴。云山相出没,天地互浮沈。万里无涯际,云何测广深。潮波自盈缩,安得会虚心。
南海乱石山作 杜审言
涨海积稽天,群山高嶪地。相传称乱石,图典失其事。悬危悉可惊,大小都不类。乍将云岛极,还与星河次。上耸忽如飞,下临仍欲坠。朝暾赩丹紫,夜魄炯青翠。穹崇雾雨蓄,幽隐灵仙閟。万寻挂鹤巢,千丈垂猿臂。昔去景风涉,今来姑洗至。观此得咏歌,长时想精异。
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为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杜甫
冠冕通南极,文章落上台。诏从三殿去,碑到百蛮开。野馆浓花发,春帆细雨来。不知沧海上,天遣几时回。
诸将五首其四 杜甫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饯荆州崔司马 苏颋
茂礼雕龙昔,香名展骥初。水连南海涨,星拱北辰居。稍发仙人履,将题别驾舆。明年徵拜入,荆玉不藏诸。
酬裴使君王探公 陈元光
百粤临南海,儒冠任使轺。馈我兼金佩,和之美玉箫。清风生四座,丽日正良霄。意气宜令契,公忠岂古饶。简书频诵读,玉烛要均调。冰鉴秋霄察,君门万里遥。骊騑歌四牡,谔谔答清朝。
6.南海区有什么历史文化
南海区,广东省佛山市下辖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紧连广州市,毗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州大城市下的重要卫星城。
县地方传统戏剧为粤剧。1979年,周启榕、梁庭辉创作的独幕粤剧《争秋夺暑》获广东省业余小戏会演创作奖。陈璐创作的粤剧《三凤求凰》、《姐妹易嫁》、《状元与乞儿》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广东省电视台录播。80年代,县戏剧创作以独幕粤剧为主,戏剧作者屈尔、杨粤生、李巨龙、关岳中等创作了一批短小精悍、贴近生活、诙谐幽默的独幕粤剧,如《患中缘》、《两包烧鹅》、《打煤》、《卖青瓜》、《垃圾千金》等,其中,屈尔创作的独幕粤剧《患中缘》1982年获省文艺创作三等奖。
1990年以后,市文化馆每年举办戏剧创作培训班,文化局每隔几年举办一次小品比赛,南海文化发展公司每年开展一次“桂花艺术工程”奖励,推动了群众性的戏剧创作,使戏剧创作水平不断提高。90年代,南海有业余戏剧作者80多人,戏剧创作十分活跃。陈初华、李巨龙、杨粤生、张风、陈长杰等一批戏剧作者创作的话剧、小品连年在各级戏剧赛事中获奖。其中,由陈初华、杨粤生、李巨龙三位业余戏剧作者创作的大型话剧《新居》先后获1995年广东省国际艺术节编剧二等奖、1997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8年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奖。该剧通过描写90年代珠江三角洲农民根叔一家搬进豪华新居后发生的种种矛盾冲突,以新颖的题材,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而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成功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大潮对珠江三角洲农民思想道德观念的冲击和重塑,提出先富起来的农民在获得物质上的新居后,如何建立“精神新居”的深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