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识论的古诗句(关于认识论的名句或古文)
1.关于认识论的名句或古文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
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
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
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
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
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体裁:【七绝】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示:教导。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解说】 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其中当属被世人津津乐道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子聿是陆游的儿子。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从古人做学问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此乃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嘴到”,这是学者的一种“躬行”,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他的独到见解,不仅在古代,对做学问、求知识之人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3.初次见面,即生好感的诗句
古诗: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乐府诗《古相思曲》
诗歌:
那一世,你为凡人我为仙,情深缘浅不复相见。
那一世,人海中遇见,目光流转,深情交汇,心已沦陷。
那一世,花亭看花,西湖望月,回旋你音颦笑貌,绝美容颜。
那一世,三生石上为你抚琴,奏一曲绵瑟思弦,不羡鸳鸯不羡仙。
那一世,几经分别,湮灭离人泪,几经坎坷桃花约,误了天上人间。
那一世,天人相隔,遭了劫遣,缘起缘灭,不复再相见。
那一世,为你倾心,为你倾城,倾尽天下只为你一人。
那一世,前盟旧约,天各一方,只留思念在人间。
那一世,不为相守,只为再见你一面。
下一世,让我为你化作桃花一片,随风飘舞铺满你身边。
4.下列体现全局与局部辩证关系的诗句有
这两句话说的是两个事实,角度有些小小的差别.如果按照现今的比马恩时代更加成熟和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恩格斯的第一句话,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说明辩证法的历史状态,而第二句话,则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基石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 具体来说,第一句所说的事实是,人们用对比的观点来认识事物是一种理智的习惯,是接近理性思维的思考方法,譬如,人们常说自己的财富或能力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但是,一般人显然不知道辩证法.也就是说,用辩证的方法来处理日常事物是人类社会中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作为属于无意识的. 即使当哲学在欧洲成为“上学”(高级的学问),逻辑学(由亚里士多德创立)建立,人们也没有把辩证的方法当做一种基本的思考方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哲学作为一种深思的学问,其方向必然是走向单一的极致,辩证法作为一种调和性的思考方法,往往混淆视听,干扰思考方向,是属于诡辩的技巧,不能登入大雅之堂. 这种现象,直至德国古典哲学被终止.德国古典哲学家们,他们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把矛盾当做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把矛盾当做分析事物状态的基本方法,并把这些当做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了极为璀璨的成就,辩证法被黑格尔命名了.从此,一种新的认识论,一种可以与形而上学处于同一地位的认识论被人类发现了.于是,德国成为近现代世界哲学的圣地. 至于第二句话,具体展开的话,是包含如下三个真理的: 其一,理论的东西,将受制于实践实际,不能超越实践实际而自在,——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其二,理论的东西,必定是在实践检验以后才能成为真理,——体现在原话中,是由于恩格斯将人改变自然的程度和人的智力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其三,人类活动的基本形态即改变自然,人的精神活动属于第二形态,——这也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思路. 至于这三句真理的解释,我就不说了,这在一般的大学教材中很常见. 以上是鄙人对这两句话的浅见,希望对阁下有帮助. 比较不好意思的是,说的东西还是不少,算不上简洁.不过,至少是原创,希望还不至于被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