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排队手法的诗句(使用排比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使用排比手法的古诗有哪些?
1、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2、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浔阳即景》
译文:万里奔流的长江,像一匹白色的素绢;对岸几处小点,像是染上了青色的颜料,那是淮地的远山。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而近处的高山上,长长的泉流飞下,犹如一道流电。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郭茂倩《木兰诗》
译文:跑遍了东西南北各个集市购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出征所用的器具。
4、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5、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国风·邶风·柏舟》
译文: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
2.朗诵诗歌怎样排队形
男生站后面,比高的站中间依次向两边排开,领诵的尽量站在显眼的位置,9四女五男,16男女各八,16男女各八,7人在前,分别领男女生。
可以按诗歌的章节进行分小组,比如,第一段由A组,第二段由B组,但要注意朗读的分合要与诗歌的感情表达相契合。例如高亢的结尾要所有人合起来~可以参照合唱团的分工。
然后再按分工进行排队。 扩展资料: 诗歌朗诵的站位,一般没有定数。
它要根据诗歌朗诵的需要去站台。小型的诗歌朗诵一般站在舞台的中间。
大型的诗歌朗诵则要根据诗歌的内容、长短来决定站的位置。内容激昂情感饱满的诗朗诵,要给自己的走动留下一个空间。
同时,通过自己的眼神、肢体语言来配合诠释诗歌的内涵。 队形一般需要根据参加人员的数量来决定。
可以按照身高或性别的差异排成梯形、长方形、三角形等,注意领诵者尽量站在显眼的位置。排好的队形看上去要协调,不能太突兀,否则会影响朗诵的视觉效果。
3.请问谁知道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古诗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陶渊明《闲情赋并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浔阳即景》
4.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古诗快快快
我觉得这个可以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也就是说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还有一首经常被用作点面结合的赏析的词。
“面指的是对背景做粗线条的勾勒,点指的是在背景上作精妙的描画。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
例如,朱敦儒的《好事近》:“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
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出自:。
5.古诗《逢入京使》
【古诗: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全部注释】
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钟惺评此诗:"只是真。"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逢入京使 岑参鉴赏】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