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古诗句僧志安拼音(僧志南的《绝句》带拼音)

1.僧志南的《绝句》带拼音

《绝句》

【宋·志南】

gǔ mù yīn zhōng xì duǎn péng

古木阴中系短篷,

zhàng lí fú wǒ guò qiáo dōng

杖藜(lí)扶我过桥东。

zhān yī yù shī xìng huā yǔ

沾衣欲湿杏花雨,

chuī miàn bú hán yáng liǔ fēng

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坐上了带蓬的小船,拄着藜做的拐杖,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绝句 僧志南 拼音

jué jù

绝句

nán sòng sēng zhì nán

›南宋 僧志南

gǔ mù yīn zhōng jì duǎn péng , zhàng lí fú wǒ guò qiáo dōng 。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zhān yī yù shī jìng huā yǔ , chuī miàn bù hán yáng liǔ fēng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诗句,拼音,志安

3.南宋僧人志南的[绝句]注拼音

志南和尚的《绝句》注拼音,如下: 《绝句》 朝代:宋 作者:志南 ɡǔ mù yīn zhōnɡ jì duǎn pénɡ , 古 木 阴 中 系 短 篷 , zhànɡ lí fú wǒ ɡuò qiáo dōnɡ 。

杖 藜 扶 我 过 桥 东 。 zhān yī yù shī xìnɡ huā yǔ , 沾 衣 欲 湿 杏 花 雨 , chuī miàn bù hán yánɡ liǔ fēnɡ 。

吹 面 不 寒 杨 柳 风 。 译文对照: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

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扩展资料 志南和尚《绝句》赏析: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慕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是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诗中的“短篷”即是小船,“杖黎”就是拐杖。诗的前两句写春光的诱人。

一个出家人,本应静坐禅斋,诵经念佛,但志南却被明媚的春光,勾起浓厚的游兴。他迈步走出庙宇,投向大自然的怀抱。

他乘着一叶小舟,荡到古树荫下,在古老的树荫下把小船拴住。 然后弃舟上岸,拄着拐杖,过了桥,向东走去。

这两句写得极富动感,写出了志南和尚春游时的雅兴,他不顾年老力蓑(已到了拄着拐杖的年龄),也不畏路途艰苦(又要乘船,还得过桥),为的是寻觅动人的春色。短短十四字,明写诗人追寻春光的急切之情,暗写春光的明媚诱人。

后两句写诗人游春的独特感受:大好春光,美不胜收。前人写春的诗句,也不胜枚举。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绝句》 宋·志南的拼音是什么?

jué jù

绝 句

sòng zhì nán

宋 志 南

gǔ mù yīn zhōng xì duǎn péng, zhàng lí fú wǒ guò qiáo dōng。

古 木 阴 中 系 短 篷 , 杖 藜 扶 我 过 桥 东 。

zhān yī yù shī xìng huā yǔ, chuī mià bù hán yáng liǔ fēng。

沾 衣 欲 湿 杏 花 雨 , 吹 面 不 寒 杨 柳 风 。

5.绝句 僧志安 诗意

驾着小篷船出游,船在古树下停泊,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

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作者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和尚。

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诗名: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

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

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绝古诗句僧志安拼音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