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潭或石的诗句(带谭的诗句有哪些)

1.带谭的诗句有哪些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送刘相公朝觐二首》贯休

九苞仙瑞曜垂衣,一品高标百辟师。

魏相十思常自切,曹溪一句几生知。

久交玉帐虽难别,须佐金轮去已迟。

唯杜荆州最惆怅,柳门回首落花时。

急征只是再登庸,生意人心万国同。

燮理久征殷傅说,谭真欲过李玄通。

程穿岘首春光老,马速商於曙色红。

从此龙颜又应瘦,寰瀛俱荷代天功。

《送隆公上人》齐己

独携谭柄去,千里指人寰。

未断生徒望,难教白日闲。

空江横落照,大府向西山。

好骋陈那孔,谁云劫石顽。

《谢王詹事垂访》齐己

鸟外孤峰未得归,人间触类是无机。

方悲鹿轸栖江寺,忽讶轺车降竹扉。

王泽乍闻谭涣汗,国风那得话玄微。

应惊老病炎天里,枯骨肩横一衲衣。

《寄征士魏员外》罗隐

家遁苏门节,清贫粉署官。

不矜朝命重,只恨路行难。

窗晓鸡谭倦,庭秋蝶梦阑。

羡君归未得,还有钓鱼竿。

《王夷甫》罗隐

把得闲书坐水滨,读来前事亦酸辛。

莫言麈尾清谭柄,坏却淳风是此人。

《散关晨度》王勃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

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

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咏数探得七》皎然

邹子谭天岁,黄童对日年。

求真初作传,炼魄已成仙。

鹤驾迎缑岭,星桥下蜀川。

逢君竹林客,相对弄清弦。

《城南隅山池春中田袁二公盛称其美夏首获赏果》张九龄

忆昨闻佳境,驾言寻昔蹊。

非惟初物变,亦与旧游暌。

幽渚为君说,清晨即我携。

途深独睥睨,历险共攀跻。

林笋苞青箨,津杨委绿荑。

荷香初出浦,草色复缘堤。

乐处将鸥狎,谭端用马齐。

且言临海郡,兼话武陵溪。

异壤风烟绝,空山岩径迷。

如何际朝野,从此待金闺。

《酬信州刘侍郎兄》顾况

刘兄本知命,屈伸不介怀。

南州管灵山,可惜旷土栖。

樵隐同一径,竹树薄西斋。

鸟陵嶂合杳,月配波徘徊。

薄宦修礼数,长景谢谭谐。

愿为南州民,输税事鉏犁。

胡为走不止,风雨惊邅回。

《衰病》白居易

老辞游冶寻花伴,病别荒狂旧酒徒。

更恐五年三岁后,些些谭笑亦应无。

《洛阳》温庭筠

巩树先春雪满枝,上阳宫柳啭黄鹂。

桓谭未便忘西笑,岂为长安有凤池。

《送李湜下第归卫州便游河北》韩翃

莫嗟太常屈,便入苏门啸。

里在应未迟,勿作我身料。

轻云日下不成阴,出对流芳搅别心。

万雉城东春水阔,千人乡北晚花深。

旧竹青青常绕宅,到时疏旷应自适。

佳期纵得上宫游,旅食还为北邙客。

路出司州胜景长,西山翠色带清漳。

仙人矶近茱萸涧,铜雀台临野马冈。

屡道主人多爱士,何辞策马千馀里。

高谭魏国访先生,修刺平原过内史。

一举青云在早秋,恐君从此便淹留。

有钱莫向河间用,载笔须来阙下游。

2.与小石潭有关的诗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 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诗句

3.关于谭字的诗句

谭尘春风玉含光,贝叶轻拂唤清风.

谭鸡寂默纱窗静,贝叶轻拂唤清风.

谭间细石隐月色,茜荷才知秋水平.

谭笑万户生春融,金英耀彩晴云外.

谭声清泠似有情,小溪浅浅还无音.

谭自幽幽风轻动,小雨敛迹折灞柳.

谭天玄彻李成斋,小捷风流已俊才.

谭道处,疏梅迎笑,双松延翠.——满江红 徐鹿卿

谭麈生风霏玉屑,津津.爽气冷然欲浸人.——南乡子 姚述尧

谭笑在岩廊,人人尽所长.——奉和司空裴相公中书即事通简旧僚之作 (刘禹锡)

谭馀云出峤,咏苦月欹空.——九江送方干归镜湖 曹松

谭鸡寂默纱窗静,梦蝶萧条玉漏长.——秋夕书怀呈戎州郎中 刘兼

谭哥昔日,赡养家缘,积孽有若山丘.——神仙灿 谭处端

谭马丘刘四绝.好弱各无分别.——无梦令 马钰

谭马丘刘,专专卓个庵儿住.——万年春 宁解元许却庵门以词督之 马钰

谭仙通正.悟彻长真修玉性.马钰山侗.豁豁洋洋似害风.——四仙韵 马钰

谭公急.急迎物外逍遥客.逍遥客.专来缘化,幸无阻隔.——蓬莱客 赠*山前谭二翁 马钰

谭凤刘郝云霞友.自在逍遥闲走.——桃源忆故人 寄谭刘郝三师友 马钰

谭风偏喜王三父,夙世良缘.休更推延.妻恶儿嫌出世*.——采桑子 赠获嘉王法师(原无调名兹据律补)谭处端

4.谁有描写潭水的诗句

心潮逐浪高。流水心不竞。

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刘禹锡《叹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钟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

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人是自是长恨水长东。

桃花流水鳜鱼肥。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毛浮绿水

树荫照水爱晴柔。

一道残阳铺水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5.描写桃花潭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

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另外,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

而这首诗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

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有一种不期而然之妙。“看似寻常最奇崛”,正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

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

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

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由于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他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

6.谁有描写潭水的诗句

心潮逐浪高。

流水心不竞。 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 刘禹锡《叹水》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钟口瓜洲一水间,两岸只隔数重山。

日出江花红盛火,春来江水绿如兰。 人是自是长恨水长东。

桃花流水鳜鱼肥。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毛浮绿水 树荫照水爱晴柔。 一道残阳铺水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桃化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7.谁知道关于潭柘寺的诗词文章

1、《秋游潭柘山礼祖塔》【 明代】:释道衍

早悟人生如寄尔,不计流行与坎止。

只缘山水窟中人,此心未肯负山水。

策蹇看山朝出城,葛衣已怯秋风清。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

白云横谷微有影,黄叶堕涧寒无声。

潭龙蜇水逾千丈,空鸟去天才一线。

老禅寂灭何处寻,孤塔如鹤 乔林。

岩峦嶂开豁耳目,岚雾翠滴濡衣襟。

燕山如此越物表,下视群峰一拳小。

何时乞地息余年,不学鸟巢居木杪。

2、《龙泉寺》 【明】:李言恭

徒倚曲栏杆,山间路几肋。

空堂垂薛荔,古树长旃檀。

云气沾衣湿,泉声带雨寒。

风尘归骑促,惆怅下蒲团。

3、《护驾游潭柘》 【清】:高士奇

老幼村村望荜门,太平鸡犬足饔餮。

喜瞻鸾饰威容盛,山果盈篮献至尊。

4、《为震寰和尚题照》【清】:康熙

法像俨然参涅 ,皆因大梦住山间。

若非明锦当合法,笑指真圆并戒坛。

5、《咏潭柘寺辽树诗》 【清】:孙雄

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

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

6、《潭柘寺》 【清】:黄钊

柘枯潭涸记唐年,龙性难驯却喜禅。

自是善男兼信女,果然舍宅便升天。

关于潭或石的诗句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