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与蛇文言文翻译(鸩与蛇文言文)
1.鸩与蛇文言文
鸩与蛇(一作鸩蛇之争;一作鸩蛇之毒)
【原文】
鸩与蛇相遇,鸩前而啄之.蛇谓曰:“世人皆毒子矣,毒者,恶名也。子所以有恶名者,以食我也;子不食我则无毒,不毒则恶名亡矣。”
鸩笑曰:“汝岂不毒于世人哉?指我为毒,是欺也。夫汝毒于世人者,有心啮人也。吾怨汝之啮人,所以食汝以示刑。世人审吾之能刑汝,故畜吾以防汝。吾之毒,汝之毒也。世人所以畜吾而不畜汝又明矣。吾无心毒人,而疾得恶名,为人所用,吾所为全其身也。全其身而甘恶名,非恶名也。汝以有心之毒,盱睢于草莽之间,何人以自快。今遇我,天也,而欲诡辩苟免邪?”蛇不能答。鸩食之。
【译文】
鸩与蛇在路上碰到了,鸩就向前要啄蛇,蛇对它说:“世间的人都说你毒,毒是个恶名。你之所以有这个恶名,就是因为你吃我;你如果不吃我就不会有毒,没有了毒,那么(毒)这个坏名声就会消失了。”
鸩笑着说:“你难道对世人没有毒害吗?说我是毒害那是谎言。你毒害世人,是你存心去咬他们,我恨你咬人,所以用吃你来对你表示刑罚。世上的人发现我能克制你,所以饲养我来防备你。我的毒是你的毒。世人之所以饲养我而不饲养你的原因就很明白了。我无心毒害人,而不幸得此恶名,是因为(我的毒)被人所利用,我也正因为如此而能保全自己的性命。为了保全性命而甘心承担恶名,那恶名就不再是恶名了。你持着有心毒害人的毒,潜伏在草丛之中,以咬人来自得其乐。今天你碰上我,是上天注定的,你还妄想用狡诈的言辞来脱罪,得到幸免么?”蛇不能回答(鸩的提问)。鸩于是吃了蛇。
2.古文出处
【出处】:《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附: 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揉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奚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恭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 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 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 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异体“修”加三点水),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 ,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 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 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擅”换虫 旁)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忄昏〕〔 忄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 不能两听而聪。
□(“腾”中“马”换“虫”)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 :“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 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 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 ,法之大分,群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 ,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 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 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简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 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 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 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 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飧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 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问也。
说苦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 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 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 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 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 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 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 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
3.文言文 义鸠
陈子龙养斑鸠,要在五月五日时剪它的舌头。
用汞硫火烤炼它,做成灵沙和米菽,每天喂三次,改变它的心,能说人话,比鹦鹉还强。李氏有一只斑鸠非常聪明,已经养了几年了,白天就在楹帘幕间飞翔,并不离开很远。
晚上在笼中栖息,以躲避狸鼠。见到仆人有私自拿东西或摘花的一定会告诉它的主人。
晋人贾於吴看见这只鸟,愿意用十金来换。斑鸠知道了他的意图,告诉它的主人说:“我在这呆了很久,不忍心离去。
你如果将我卖给别人,我就不吃东西了。”主人欺骗它说:“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才带你走。”
到了贾家,主人就舍弃了斑鸠离开了。斑鸠真的不吃东西,哀叫着说要回去。
贾人可怜它的想法,又怕它死去,金就白花了。于是舍弃了十金中的二金,以八金将它还给李氏,斑鸠才吃东西。
陈子龙说:“斑鸠,是一只鸟。却不轻易离开主人,十分专一。
因此诗人将它比作君子,可是屈氏却厌恶它的佻巧,这是为什么呢?”。
4.情义之鸠文言文翻译
浙江盐官县庆善寺明义法师,退居到乡村。
有一天日出之后,他走在小路中看见有一只斑鸠的幼崽掉落在地上,便带它回去,亲自喂养。过了两个月斑鸠就能飞了。
它白天在林间飞翔,晚上就住在法师家的屏风和几案间。这年的十月,明义法师的徒弟惠月掌管了庆善寺,迎接他师父回来。
到了晚上斑鸠回去,屋里十分寂静,没有人,它没看见法师,便绕着房间盘旋,悲哀地鸣叫个不停。看房子的人可怜它,对斑鸠说:“我送你回到法师那儿。”
第二天,他将鸠装在笼子里出发,到法师居住的地方。斑鸠从此不再飞出去,天天和法师作伴,用手抚摸都不动,但当别人靠近它时,总是惊慌地飞走。
啊!谁说禽兽没有感情?。
5.孙叔敖杀两头蛇的翻译(文言文启蒙读本)
孙叔敖杀两头蛇
孙叔敖为婴儿是,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称赞道。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一边哭一边回家。母亲问他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别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你积了阴德,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