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者文言文翻译(翻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易)

1.翻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易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

一、原文: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学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二、译文: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教学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更把功劳归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苦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跟随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教导无方。

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纹理较顺的部位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功夫到了,学生就可以轻松地理解。不善于提问题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就如同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弱,用力大,钟声则强,等到尽力撞击时,则发出最为洪亮的一声。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巧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呀。

扩展资料

一、创作过程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二、人物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

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 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

要善问文言文翻译,善治伛者文言文翻译,父善游文言文翻译

2.善问者如攻坚木坚什么意思及其久也及的什么

及应该是等到、达到的意思。

坚意思是坚硬的。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7)。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1)本节选自《学记》。(2)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功:效果。(3)庸:功劳。

(4)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5)节:树的枝于交接处。

目:纹理不顺处。(6)说:同“悦”。

(7)从容:同“舂容”,即撞钟。【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善问者

3.翻译文言文《善问者》

原文 善问者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①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②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③,然后尽其声。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不会学习的人,即使老师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还要埋怨教师。会提问的人,像木工砍木头,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一样,〔先问容易的问题,再问难题〕,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不会提问题的人却与此相反。

会对待提问的人,要回答得有针对性,像撞钟一样,用力小,钟声则小,用力大,钟声则大,从容地响,让别人把问题说完再慢慢回答;不会回答问题的恰巧与此相反。以上这些,讲的是有关进行教学的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新年快乐 心想事成 O(∩_∩)O。

4.文言文 善学者

【原文】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2),又从而庸之(3)。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4),先其易者,后其节目(5),及其久也,相说以解(6)。

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7)。

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记》。②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

功:效果。(3)庸:功劳。

④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5)节:树的枝于交接处。

目:纹理不顺处。(6)说:同“悦”。

(7)从容:同“舂容”,即撞钟。 【译文】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

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

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读解】 应答如同敲钟,这是个很不错的比喻。敲钟者应当了解钟的特点和性能,然后以适当的方法去敲击。

了解钟是前提,掌握敲钟的技巧次之。没有对钟的特点、性能的熟悉,技巧本身就无从谈起。

因此,敲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老师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样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对学生的问题、心态等等有较准确的把握,答问才会说到点子上。 从学生的角度说,也同敲钟一样,倘若是好钟,用不着重重地敲和反复地敲。

常言道,响鼓不用重捶。这就要取决于钟、鼓本身的性能了。

破钟、破鼓,共呜不好的钟、鼓,无论怎么敲,声音都不会洪亮,不会声若雷呜。就人而言,有两方面的因素影响到接受老师的指点。

一是本身的悟性,一是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这两个方面总是相互关联的。

光有悟性,缺乏必要的知识作支撑,便找不到立足之处;只有满肚子书本知识,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知识就成了摆设和点缀。 所以,做一个好的敲钟人不容易,同样,做一个好的钟也不容易。

好的敲钟人遇上好的钟,自然是天作之和的美事。

善问者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