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忧庵记戴名世(文言文盲者说的全部翻译作者戴名世清朝)
1.文言文 盲者说的全部翻译 作者戴名世 清朝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道:“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的原因不会乱动啊。对别人,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是与非。行走时,靠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行业,不让自己的精神在不相干的事务上操劳,不使用自己的力气在没有益处的事上,出来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没有由于眼睛看不见带来的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打扮成不合礼教的相貌,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益、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平安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能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丢失那些老天所赋予的本能。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有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黢黢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自悲却悲我,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安慰您啊。”
那人没有言辞来作答。空闲时到我这里来,我听了很奇怪,说:“古代的盲人,有负责音乐的,有劝戒,教导的,有讼诗的,有作赋的,好像师旷、师慧一样。这些盲人,难道不是一类吗?” 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
1.C(“顾”为“但是”的意思)2.D(其:代词;他的,代“画网巾”。
B乃:副词。才;却。
C且:连词,况且;副词,将要。D因: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3.B(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献身国家)4.B(由“吾固不识若也”和“吾亦不识若也”可知二人本不相识)【参考译文】先生这个人,他的姓名,官职等级和籍贯都不能知道。
带着两个仆人,都穿戴着明代的衣帽,躲藏在绍武,光泽一带的山寺中,他们的事情被人所知,于是光泽守将吴镇派人逮捕了他们,押送到绍武守将池凤阳那里。池凤阳把他们的网巾都除去了,把他们留在军中,告诫手下谨慎看守他们。
先生已经失去了网巾,洗漱梳头完毕,对两个仆人说:"衣帽,历代有各自的规定,至于戴网巾则是我朝太祖高皇帝首创实行的。 现在我遭遇国家灭亡就要死了,难道可以忘记祖宗的制度吗?你们取笔墨来,替我在额上画上网巾。
"于是两个仆人替先生画上网巾,画完以后,才戴上帽子,两个仆人也互相画,一天天地都这样。军中的士卒都笑话他们,先生没有姓名,人们都叫他“画网巾”的人。
庚寅年夏天,四营军在绍武的禾坪被打败,池凤阳假称先生是阵俘,把他献给提督杨明高。 杨明高的军队到了泰宁,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对他说:"如果在今天投降我,还可以免除死罪。
"先生说:"我原来就认识王之纲,应当到他那里决断此事。"王之纲,是福建总兵,是攻破四营军的功臣。
杨明高很高兴,押解他到王之纲处。王之纲说:"我本来也不认识你。
"先生说:"我也不认识你,今天特地到你这里死罢了。"王之纲追问他的姓名,先生说:"我忠心却不能报效国家,留下姓名就是辱国;我有智慧却不能保护家庭,留下姓名就是辱家;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献身于国,留下姓名就是侮辱自身。
军中人叫我为画网巾的,就用这个做我的姓名就可以了。 "王之纲说:"天下大事已定,我本是明朝的总兵,只是因为识时机变化,知晓天命,到现在还不失掉富贵。
你一个平民,倔强而死,有什么好处呢?再说变更朝制,改换服装,从前代就已经这样。"就指着他的头发骂他说:"这种短短的头发还不肯剪去,为什么呢?"先生说:"我对于网巾尚且不忍心除去,何况头发呢!"王之纲大怒,命令士卒先杀死他的两个仆人。
一群士卒上前揪住他们,两个仆人睁大眼睛叱骂他们说:"我们两个人难道还顾惜一死吗?不过死也应当有礼节,要和我们的主人告别再死罢了。"于是向先生下拜,并且告辞说:"我们能够给您打扫黄泉之下了!"竟欣然受刃而死。
王之纲又对先生说:"你难道还有什么辜负别人心吗?坚持正义而死虽然也很好,为什么固执到这种程度呢。 "先生说:"我辜负什么?辜负我的国君罢了。
一个计划都没有进献实行就束手就擒,和奴婢有什么区别呢,又用这个来交换节烈的名声,我耻笑古今以来的遵循旧例而辜负节义的人,所以感到羞耻,不再说什么了。"于是在泰宁的杉津受死刑。
泰宁诸生谢韩在郊外的杉窝山埋葬了他的骸骨,墓碑上题写"画网巾先生之墓",每年到坟墓祭奠的人不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与刘言洁书清·戴名世言洁足下仆平
1。
A2。D3。
(1)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2)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
4。第一段提出了为文之道“率其自然”的观点。
(1分)第二段从内容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要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要独抒性灵;(2分)第三段从艺术表现方面强调要摒弃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虚浮粉饰之词,做到自然天成(2分)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A.工:擅长。
所以选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D.副词,“将要”A.代词,“它的”/代词,“那些”;B.介词,“把”/介词,“按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仆”“虽”“尽” “蹉跎荏苒”“何”“胜”。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先疏通文意,然后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中找出作者表达的观点及论证的语句,然后用提炼性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例如,第一问,可从文章第一段“在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即至篇终语止而混茫相接”中,提炼出“率其自然”即可。第二问,可从第二段“能不为世人之言,不为世人之文,斯无以取世人之好”和第三段的“君子之文,淡焉泊焉,略其盯畦③,去其铅华,无所有,乃其所以无所不有者也。
”中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言洁足下。
我平时读书,考察文章的要旨,稍稍识得文章的主要精髓。 我私下认为文章的作法,虽然变化不同,然而它的要旨没有其它的,就在于循自然之情而不矫揉造作,抒发思想情感,到文章结束都是自然天成而不刻意雕琢,这从左丘明、庄周、司马迁、班固以来,各家文章的要旨,没有与这不相同的。
文章的作法,是很难的了。 文章的作法,没有不读书就能擅长的,然而我读书又能全都丢弃书,对所读之书能消化吸收,融会贯通,这样我的书本已读通,我文章当然就会精妙了。
一心一意去思考,万般思索摒除杂念,让身体置于尘世之外,让思想遨游于空旷天地之间,让文章的内在精神呈现于语言文字之上,这样以后,就能不说世俗之人的话,不写世俗之人的文章,这就无法获取世俗之人的喜爱。 所以文章的写作,没有不贵在独抒性灵,别出心裁的。
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世俗众人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世俗众人一样的人:君子喜爱他,他也就成了和君子一样的人。所以君子把被世俗众人喜爱当作是可耻的事,就是因为这。
那些世俗众人,模仿因袭,只是把雕饰词句作为擅长的事,看他们那文辞华美的文章,跟那考据编纂文章一样(自己的东西很少),这就是虽然在动笔时用其所有,唯恐不尽,但写出的文章还是空洞无物的原因。 君子的文章,追求淡泊,摒弃那程式法则的束缚,除去那虚浮粉饰之词,无所有,才是(真正)的无所不有。
我曾走入树林幽深草木丛生的地方,荆榛阻挡我的脚步,土石遮挡我的眼睛,即使很近的地方也不能到尽头。我就慢慢地摸索,害怕有半步的闪失。
等到登上山顶欣赏,抬眼千里之外,云烟尽在脚下,天地一片苍茫,寥廓无际。 一会儿就能遨游在渤海边上,看见那水天相接,浑然一体,波涛汹涌。
四面一看,恍惚不再有人间。啊,这就是文章的自然天成呀!文章的作法像这样,难道还不难吗?我从二十岁开始,就有志于文章写作的事,然而那时我有诸多忧愁,精神沮丧,加上生计没有着落,无法让一天得以安生。
只是自己认为年龄还小,可以等到他日(来做),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流逝了,(不觉)就已过了三十岁,那内心的惭愧、悔恨、害怕,又怎么能说得尽呢。多年以来,我客游四方,遇见的读书人很多,却也没有遇见把文章写作的事作为志向的人,唯独你甚是勤奋好学,深得古人的为文要旨,见你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且说我可以从事文学之事,我又怎么敢当呢?偶尔整理翻检箱中的文章,从丙辰到丙寅,是这十年问所写的,有 你认为可以保存就保存,不然就丢弃。
我将进入山林之中,躬耕读书,大概略微可以实现我以前的志向。然而不敢肯定就一定能够实现。
4.醉乡记,(清)戴名世翻译
【译文】昔日我曾游至一村落,见之颓废消沉,萎靡不振,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犹天旋地转,如日夜昏暗,目眩神摇,心为之荒乱迷惑,体为之败坏紊乱。
问人曰:“此何乡耶?”答曰:“无拘无束,舒适酣畅,甘美芬芳,入口生香,悠游徜徉,乃为醉乡。” 啊!上述为醉乡乎?古人不欺我也。
我曾闻刘伶、阮籍之辈。其时,国土沦丧,中原纷乱,而天下万民,放荡不羁,恣肆无忌,淋漓酣畅,颠踣扑倒,相继步入醉乡矣。
据我所见,其中未曾有自得其乐者,或云一醉可解千愁者。盖忧愁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若有重忧者,亦必不能解也。
况且醉乡乃不能解其忧愁也,既然如此,则入醉乡者,皆无忧愁也。 啊!自刘伶、阮籍而来,醉乡遍及天下;醉乡中大有人在,而天下则仿佛无人矣。
其境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颓废消沉,萎靡不振,醉入其中而不知出矣。或有不入其中而迷乱者,焉无其人哉?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者,皆指醉人而笑。
反之,应呼之为真正醉乡之徒也。
5.吴他山诗序,文言文翻译
《吴他山诗序》翻译:余游历四方,总是听见普通百姓在唱一些好听的歌谣,一些名声不好的少年嫉恨越巫的荒诞不经,趁着他夜间回家,五六个人分别等在道旁的树上,相距一里左右。
等到越巫从路上经过,投下砂子石头击打他。越巫以为是真鬼,马上就吹角摇铃,一边吹一边往前跑。
心里非常害怕,头也开始胀疼起来,都不知道自己走到哪里了。稍稍往前走了一些,心刚刚平静下来,树上砂子石头又像开始那样投了下来。
越巫又摇铃吹角,吹得已经不能成音,跑得更急了。又往前走,还是像前边一样。
越巫手发抖,心里恐惧极了,不能再吹角,角落到了地上;想摇铃,很快铃也掉到了地上,只有大叫着往前奔跑。跑的时候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和周围自然界发出的声音,都以为是鬼的声音。
号叫着向人求救,声音听起来悲哀极了。半夜里才回到家,大哭着敲门。
他的妻子问他什么原因这么哭喊,越巫舌头抖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只是一个劲地指着床说:“快,快扶我上床,我碰到了鬼,今天活不成了。”把他扶到床上,恐惧得胆都破裂了,很快就死了,皮肤呈蓝色。
越巫一直到死都不知道自己遇到的并不是鬼。《吴他山诗序》原文:余游四方,往往闻农夫细民冶情冶思之所歌谣,虽其辞为方言鄙语,而亦时有意义之存。
其体不出于比、兴、赋三者。乃知诗者,出于心之自然者也。
世之士多自号为能诗,而何其有意义者之少也?盖自诗之道分为门户,互合訾謷,意中各据有一二古人之诗以为宗主,而诋他人之不能知。是其诗皆出于有意,而所为自然者,已汩没于分门户争坛坫之中,反不若农夫细民倡情冶思之出于自然,而犹有可观者矣。
又其甚者:务为不可解之辞,而用事则取其僻,用字则取其奇,使人茫然不知所谓,而不知者以博雅称之。以此为术,而安得有诗乎?此诗之一变也。
他山吴氏,年近八十矣,杖而访我于姑苏寓舍,因相与论诗。余曰:“君之诗,宗何代乎?曰:“否。”
“僻事以为奥,奇字以为古乎?”曰:“否。”“然则君之诗可观矣。”
因出以示余。余为择别其合者若干首。
他山晼晚不遇,策杖行吟,时时惧其诗之不传,盖犹不能忘情于名者。余与世论诗多不合,而独喜他山所见略与余同,而他山顾欲得余言以为重。
盖众昔读书山中,时当初夏,百鸟之噪于檐际者不绝也。一日,黄鹂来,为数啭,百鸟皆喑,已而争逐使之去,复相与音鸣如故。
余也方为黄鸟之远去,而他山犹欲争名于燕雀啁啾之间乎?他山曰:“吾以待之后也。”因书而归之。
此文出自清代·戴名世所著的《吴他山诗序》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吴他山诗序》中还是不少章节、言辞表现了一定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戴名世幼时家境相当贫寒,对他来说,这是一个窘困多艰的时期,也是一个发愤立志的时期。
其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以及由此而来的生活磨炼,不仅铸就了戴名世独特的性格特征,而且也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戴名世自幼即刻苦上进,力学古文不辍。
他“一日不读书,辄忽忽如有亡失;但得一书,往复观玩,可以忘寝食”。戴名世六岁开蒙就读,十一岁熟背《四书》、《五经》,被乡里长辈公认为戴氏这“秀出者”。
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戴名世年未及弱冠即善为古文辞,二十岁起开始授徒以养亲,二十八岁以秀才入县学,不久后以拔贡生入京师,补为正蓝旗教习。戴名世十三年的开馆执教,使其对社会对生活都有了较深刻和理解和认识。
在明清之际炽热的民族思想推动下,戴名世在青少年时期就日渐树立起“视治理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作者简介: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
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
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
戴名世20岁授徒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试。
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赵、齐、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
五十二年二月初十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6.【任末好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
2018-02-18聊聊
原文:任末年十四时,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文:任末十四岁,背着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①任末:字叔本,东汉繁人(今属成都市新都县),少习《齐诗》,学识渊博,游京师,教授十年。
②笈(jí):书箱。
③或:有时。
④庵:茅草编制的小屋。
⑤荆:这里指荆的枝条。
⑥麻蒿(hāo):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⑦悦:敬佩。
⑧易:交换。
⑨诫:告诫。这是他临终时对他弟子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