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文言文翻译(《搔痒》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1.《搔痒》的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搔痒》的译文:
从前有人身上痒,让他的孩子寻找痒处,三次抓而三次都没找到。他又让他的妻子寻找痒处,五次抓,五次也没找到。那个人生气地说:“妻子和孩子是最了解我的人,为什么难于搔到我的痒处?”妻子和儿子没有回答。
(那个人)就自己伸手(搔痒),一搔,痒处就不痒了。为什么呢?痒的情况,人是自己知道的,别人没法知道痒处。犹如心里忧愁,别人凭什么知道对方的忧愁呢?
《搔痒》的原文:
向有人痒,令其子搔之,三索而弗中。又令其妻索之,五索亦五弗中。其人曰:“妻乃知我者也,而何为而弗中?莫非难我哉?”妻子无以应。其人乃自引手,一搔而痒绝。此何者?痒者,人之所自知也,他人莫之知。尤心患,人何以知之?
此文出自明代·刘元卿所写的《应谐录》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应谐录》明安成刘元卿纂,原共二十一则,今据明末杭州刊《雪涛谐史》本选录十八则。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
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
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作者简介:
刘元卿 (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明朝吉安府安福县西乡(今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弈编》被收入“四库全书”。
刘元卿出生于文风颇盛江西吉安府的安福县西乡(现属于萍乡市莲花县),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
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会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3.帮忙翻译一篇文言文
这段话是出自《资治通鉴·汉纪》,是讲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刘秀为太子刘庄选择太傅的事情。
翻译:皇上大会群臣,问:“谁可以做太子的老师?”大臣们猜测皇上的心意,都说太子的舅舅执金吾原鹿侯阴识可以。(执金吾是东汉的官名,原鹿侯是爵位,阴识是汉光武帝皇后阴丽华的哥哥,也是太子刘庄的舅舅)博士张佚(博士是汉朝的官名,直翻,怎么楼上有人翻成大学士呢,大学士明朝才有的啊)严肃地说:“现在皇上立太子,为了阴家呢,还是为了天下呢?如果为了阴家,那么阴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为了全天下,那么本应该用天下有才能的人!”皇上称赞,说:“想设立老师,是为了辅导太子:现在博士指正我都很容易,何况是太子呢?马上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任命另一个博士桓荣为太子少傅,赏赐给他们辎车和四匹马拉的车。
(辎车是汉朝一种很大很重的车,赐乘马古汉语里就指皇帝赐给臣子四匹马拉的车,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种荣耀。古代车马不分,“乘马”和“乘车”古汉语里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乘车的意思,见王力先生《我国古代的车马》,一车四马为乘,古代公卿贵族的车用的马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超过就是逾制,是很严重的罪。
只有天子出行可以用四匹马拉车,而皇帝将四匹马的车赐给臣子是非常大的一种荣耀,一般只有立了大功才会被“赐乘马”)。
4.帮忙翻译一下古文啊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县人。
高柔自从归顺太祖后,使用法律公平妥当。太祖平定袁绍后任命高柔担任管长。
他的名气传遍县中,奸滑的县吏数人,都引咎辞职。高柔教导他们说:“过去邴吉当政,那些小吏曾经犯了错误,尚且容忍他们 。
何况这些小吏,对我来说还没有过失啊!还是再把他们召回吧。 ”他们回来后,都自我激励,成了好官。
魏文帝登基后,,高柔掌管治书执法。当时民间有诽谤的妖言,文帝十分痛恨,凡传播妖言的人就杀,并赏赐那些告密者。
高柔上疏说:“如果散布妖言的人一定杀掉,告密者一定赏赐。既使犯错误的人无法回归正道,又将开创狡猾之徒互相诬告的风气,这确实不是平息诉讼,让天下太平的方法。
”文帝下诏:凡是敢诽谤别人的,以他所告的罪来处治他。告密之风才平息下来。
魏明帝继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当时有关打猎的法律十分严厉。
宜阳典农刘龟私下地到皇家园林里猎兔,他的功曹张京向皇上报告了这件事。皇上隐瞒了他的姓名,逮捕刘龟并投入监狱。
高柔上表请求知晓告密者姓名。明帝大怒说:“刘龟应当处死竟然敢在我的禁地打猎。
我把他交给廷尉,廷尉应当马上审问,为什么再问告密者姓名,我难道会胡乱逮捕刘龟吗?”高柔说:“廷尉是示天下人公正的官,怎能因为皇上的喜怒而损毁法律呢?”再次向皇上上奏,言辞十分恳切。 明帝也醒悟了,才说出张京的姓名,随即回去审讯,各按他们所犯的罪给以处罚。
护营军士窦礼外出未归,军营里以为他逃跑了,于是上表要求捉拿,没收他的妻子盈和儿女作为官家奴婢。盈到是州府,自称是冤枉的,却没有人理睬她。
于是上诉到廷尉那里。高柔问她:“你凭什么知道你丈夫不会逃跑?”盈流泪答道:“丈夫小时候就是孤儿,养一个老母当作自己的母亲,侍奉十分恭敬谨慎。
又怜惜儿女,爱护有加,不是那种轻薄狡猾不顾家室的人。”高柔再问她:“你的丈夫和人有仇吗?”回答说:“我的丈夫善良,和人无仇。”
又问:“你的丈夫和人有钱财往来吗?”回答说:“我的丈夫曾借钱给同营士兵焦子文,没讨回。”此时子文因犯了小事被关在监狱中,高柔去见子文。
问他所犯何罪,子文作了回答。以问他:“你曾经借别人钱吗?”子文说:“我因为自己贫穷,起初不敢借别人钱物。”
高柔看到他变了脸色。于是说:“你过去曾经借窦礼的钱,怎么说没有呢?”子文十分奇怪,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回答语无伦次。
高柔说:“你已杀了窦礼,应该从实招供。 ”子文于是叩头谢罪,把杀窦礼的经过全讲了出来。
皇上下诏恢复盈母子的平民身分。
5.文言文 狼 翻译
皇桑峪有头狼,饿的不行了,跑到村里面准备偷头猪.跑到猪圈,首先在圈门上打了个洞,用来准备逃跑时用.偷偷看的猪睡的正香来,随即轻轻伸开前爪,给猪挠痒痒,猪身上虱子很多,挠了几下感到非常舒服,挠到最舒服时,猪四个蹄子平平展开把身子伸的老长,任凭狼摆布.
很长时间过去了,轻咬猪的肉,让它站起来,和自己并肩站的,拿尾巴轻轻敲猪屁股,一起并头往外走,出门很远了,敲打鞭笞的才开始变急,到了山凹处,狼才凶相毕露,猛然扑咬猪的咽喉,喝光了它的血,吃光了它的肉,才从从容自容的走了.皇桑峪有头狼,饿的不行了,跑到村里面准备偷头猪.跑到猪圈,首先在圈门上打了个洞,用来准备逃跑时用.偷偷看的猪睡的正香,随即轻轻伸开前爪,给猪挠百痒痒,猪身上虱子很多,挠了几下感到非常舒服,挠到最舒服时,猪四个蹄子平平展开把身子伸的老长,任凭狼摆布.
很长时间过去了,轻咬猪的肉,让它站起来,和自己并肩站的,拿尾巴轻轻敲猪屁股,一起并头往外走,出度门很远了,敲打鞭笞的才开始变急,到了山凹处,狼才凶相毕露,猛然扑咬猪的咽喉,喝光了它的血,吃光了它的肉,才从从容容的走了
看看当今贪污受贿入狱的官吏,和这猪有什么区别哪?
6.文言文《张良拾鞋》翻译
圯上进履 文言文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文言文翻译 留侯张良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径直把他所穿的鞋丢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给我)把鞋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
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恭恭敬敬地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而去。
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给你。
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 ”张良于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
(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 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静思语】 不要轻视自己的力量,世间没有一件事不能做,也没有一个人无能力,有的只是「不肯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