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结构(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1.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
”“以。
为。
”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
“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编辑本段]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
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编辑本段]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
2.文言文句子构成~(宾语,谓语)谓语等的用法
从这里下文言文语法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
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 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 是(之) 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
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
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
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
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
但是,古汉语中表。
3.文言文语法结构分析
1. 谓侍者曰:省略句,省略主语“赵襄子”。翻译:赵襄子对侍从说;
2. 饮酒五天五夜:定语后置,“五天五夜”为定语。翻译:(赵襄子)饮酒五天五夜;
3. 好饮酒:省略句,省略主语“金圣叹”。翻译:金圣叹喜好喝酒;
4. 我诚邦士:完整的话应该是“我诚邦士也”,在文言文中一句话末尾有“也”字出现多为判断句。故本句为判断句。翻译: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
5. 遇汤武:省略句,省略主语“他们”。翻译:(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
6. 君纣也:判断句。翻译:您是商纣王;
7. 有人进谏:这一句麻烦您给一下文章出处。不过单看这一句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文言句式,可以直接翻译为:有人进谏;
8. 试勿衣紫:无特殊文言句式。这句话完整的是“何不试勿衣紫也?”,是疑问句。其中“衣”字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穿”。整句完整的翻译是: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
9. 所以衣紫:这一句麻烦您给一下文章出处。“所以”在文言文中大约有以下几种意思:1)之所以……是因为……,2)借以,3)……的原因,4)连词,表因果关系 等;
10. 有衣紫而进者:无特殊文言现象。其中“而”字表修饰,无实意,“者”字意为“……的人”。翻译:穿紫衣来进见的人;
11. 于是:“于是”在文言文中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于”是介词,意为:“在”/“从”;“是”是代词,意为“此”/“这”。所以于是的意思有:1)从此/在这里,2)因为这个,因此,3)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12. 郎中莫衣紫:无特殊文言现象。其中”郎中“是古今异义,意为”侍从“;”莫“意为”没有人“;”衣”是名词作动词,意为“穿”。翻译: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
13. 唯紫是爱:这一句麻烦您给一下文章出处。
看不下去了。麻烦您把这些短句完整的列出来,比如“报之福”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给我方便我也会给你方便。
4.古代汉语、文言文语法问题
词根 词缀是从汉语语言结构来说的。根者要也,所以词根就是词的主干 缀者附也,所以词缀就是词的附加成分。
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基本上楼主看到的大部分古词都是词根,如 民、国、家、水、兵……
古汉语的词缀也叫词头或词尾,古汉语分前缀后缀、极少数中缀词(注意和语言学中的词尾区分理解) 如 者、子、老、第等等
这只是简便的理解
在古代汉语(王力/郭锡良版)中对于上古汉语(诗经时期、秦汉时期)的词头、词尾解释尤为详细
王力在《古代汉语语法教程》中对于中古汉语的词缀说明也较为详细。
5.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下面有答案还有网页,可以看一下,满意请采纳!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一、一般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鸿门宴》 (二)表示态度。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 (三)表示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
《黔之驴》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二)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 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先主驻扎新野)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日”、“月”、“岁”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 2、“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乡邻之生日蹙。(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 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 当“往日”、“从前”讲 。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左传·文公十年》 .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王 许子冠乎 戴帽子 使天而雨珠 下 雨麦于岐山之阳 下 衣素衣而出 穿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