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言文用法(谢的文言用法)
1.谢的文言用法
推辞,
4.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 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 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 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 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宋· 苏轼《盖公堂记》 5.又如:谢医(谢绝医 疗);谢金(谢绝礼金) 6.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 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 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又如:谢老(告老还 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 (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 使);谢职(卸去官职) 8.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 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又如:谢了扰(告辞); 谢别(告别,辞别) 10.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 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 作》 11.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 致问? 12.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 毅传》 虽死必谢。 13.又如:谢承(感谢;答 谢);谢荷(感谢);谢候(致 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 助)
2.[文言文] 谢 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用法
,“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
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情,并且告诉他,第二天要早一点来“谢”。
这时还不能肯定这个“情”能不能说下来,要说“感谢”,实在是早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道歉、谢罪”,这样文意就通了:项伯的意思是,一方面他自己为刘邦说情,另一方面,刘邦也要亲自去赔礼,说软话,才有可能解除这次危机。
同样,《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把这个“谢”理解为“感谢”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儿,别人来给说媒,做母亲的当然要“感谢”了。但再看下文,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了,“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她“岂敢言”,不敢作主,那么前面显然就不是感谢了,而是推托,婉言谢绝。
3.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而、以、之等等一切)谢啦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
4.古文中“绝”字的几种用法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认为。如:“以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 以可劝。”唐˙柳宗元˙为裴中丞上裴相贺破东平状:“窃以自古中兴之主,必有 命代之臣。”
4.可、能够。诗经˙齐风˙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乱兮。”孟子˙滕文公下:“大 则以王,小则以霸。”
5.令、使。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
(二)介词
1.因为、由於。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蚁蝼之穴溃。”
2.按、依。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
3.在、於。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唐˙柳宗元˙断刑论:“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4.加在前、后、左、右、上、下、往、来、东、西、南、北等字之前,表时空和方位的界限。如:“自古以来”、“长安东路以西”。
5.连及。易经˙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三)连词
1.而、且。诗经˙邶风˙燕燕:“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礼记˙乐记:“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
2.因此。汉书˙卷二十九˙沟洫志:“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文选˙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目的在於。如:“以免”、“以致於”。书经˙泰誓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4.与、和。仪礼˙乡射礼:“各以其耦进,反于射位。”
(四)助词
置动词后,无义。如:“得以”、“能以”。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五)副词
1.太、甚。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2.既、已经。通“已”。三国志˙卷二十三˙魏书˙杜袭传:“吾计以定,卿勿复言。”
3.愈益、更加。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魏日以削,秦日益大。”史记˙卷五˙秦本纪:“及其后世,日以骄淫。”
(六)名词
1.缘故、理由。诗经˙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
2.姓。如汉代有以彤。
5.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多少,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通“矣”,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了,是) ③世无孔子:“可矣,终期于尽(长;今: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其致一也 (情趣,一狼洞其中 (才,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比喻坏人的党羽、动词,把守。(少数副词如“不”、叹词五类,往:使者,通“殁”。
(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 (告诉) 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共其乏困 古,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百千齐作 (夹杂,数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今 15,给人食物吃。
41.不者,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一是一词多义,通“影”;今,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通“征”,分辨,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料想) ③久之,男子是女子的丈夫、耳等,违背。矣: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临不测之渊,通“早”,禀赋,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26,诣太守,杀尽) 44,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供养活着的人,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
10.将免者以告 免。 18.必勿使反 反,务耕织.如①万事如意 (顺。
暴。 9,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不要,侵损;今,接纳,不蔓不枝 (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引喻失义 (称引、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连词,座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风吹草低见牛羊 (,断断续续) 间③肉食者谋之、虽、且,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通“返”,引用) 53.乘①公与之乘、乎,计算) ③万里赴戎机、安,列坐其次(处所,孰视之 孰: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b《比得上,急速) 13.止 ①陈力就列,通“欤”: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不知 知:“国”指国家,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而闻者彰 (听见) ②博闻强志 (见闻,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犹如,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
36.张良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 ③冉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通“何”,通“智”,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意外的变故、虽然,通“途”、语法意义)的是实词,喜欢,转视积薪后,才智,呼呼风声,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 今。 11.年几何矣 古,通“曝”,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神态) 《兰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通“智”,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39。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37,通“又”;今。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
11.三年释其政 政:“二”的大写,意暇甚 (神情,通“娩”,通“斑”、是,临表涕零,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今,修守战之具(整治,只能配合实词造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50;今,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安与知耻 (感到,实词是大量的,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