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服阙的具体用法(古文图的用法还有阙字)
1.古文图的用法还有阙字
图 释义 tú ①谋划。
《屈原列传》:“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 ②图谋;谋取。
《论积贮疏》:“乃骇而~之,岂将有及乎。” ③贪图。
《群英会蒋干中计》:“某等降曹非~仁禄,迫于势耳。” ④考虑。
《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⑤料想。
《孔雀东南飞》:“阿母大拊掌,不~子自归。” ⑥图画。
《游黄山记》:“下瞰峭壁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绣。” ⑦地图。
《荆轲刺秦王》:“~穷比首见。” ####################################################################### 阙 释义 què ①古代宫殿门外两侧左右相对高耸的建筑物。
《古诗十九首》:“两宫遥相望,双~百余尺。” ②借指宫殿或京城。
《杜少府之任蜀州》:“城~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quē ①通“缺”,缺口;豁口。
《三峡》:“两岸连山,略无~处。” ②通“缺”,缺点;过失。
《出师表》:“必能裨补~漏,有所广益。” ③通“缺”。
削弱;亏损。《烛之武退秦师》:“若不~秦,将焉取之?” jué 通“掘”,挖掘。
《郑伯克段于鄢》:“若~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值之遴在坐 值:遇到
1。
D2。C3。
B4。C5。
(l)① 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得分点:判断句、“仕”“仆”各l 分)② 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荞母亲的孝心。
(得分点:“年德并高”、“衣”、“荣养”、“理”各l 分)(2)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解析】1。
试题分析:忧:父母的丧事。 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例如:“杞人忧天”,忧:担忧,忧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第①句是说沈约、仟防看了刘之遴的对策后很惊异,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第②句是一个被动句,“为”常常与“所”搭配。 故该句应填人与“为”相搭配的助词“所”。
第③句是说刘之遴于是著《 春秋大意》十科。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接关系的连词“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原文标点:肤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
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C说“高祖… … 亲自写诏书留住了他”错,高祖并没有挽留刘之遴。
而是接着刘之遴被有司上奏免去了职务。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l)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
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①判断句、“仕”“仆”,②“年德并高”、“衣”、“荣养”、“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重点抓住以下几点: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
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附【参考译文】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
父亲刘虯,在齐国任国子博士,谥号文范先生。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十五岁举茂才的对策,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恰巧遇到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此是南阳人刘之遴,学优而未做官,明鉴的人应当选拔任用他。”
王瞻立即征召他任太学博士。当时张稷新被授任尚书仆射,托任昉写辞让官职的奏章,任昉让刘之遴代作,执笔立即写成。
任昉说:“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御史中丞乐蔼,是刘之遴的舅舅,御史台的奏弹,都是刘之遴起草。
迁任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郎,延陵令,荆州治中。太宗幸临荆州,便迁任他为宣惠记室。
刘之遴好学明审,博览群书。 当时刘显、韦棱都有很强的记忆力,每次与刘之遴讨论,都不能胜过他。
回到京师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任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
累经升迁任中书侍郎,鸿胪卿,再兼中书舍人。出任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对他说:“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养母亲的孝心。
”后转任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照旧。当初,刘之遴在荆州官府,曾寄居南郡官舍,忽然梦见前任太守袁彖对他说:“你以后当为折臂太守,就居住此地。”
刘之遴后来果然损伤手臂,而且来此郡任职。居母亲丧,服丧期满除服,征入任秘书监,领步兵校尉。
出任郢州行事,刘之遴本意不想出任,便坚决推辞,高祖亲笔诏书说:“朕听说妻与子都在,对亲人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与禄都有,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 你内心得到满足,理应忘记奉公的操节。”
于是被有司上奏免去了他的职务。很久,才任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
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显常共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均有高祖的义疏,唯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于是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傅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上奏。
高祖非常高兴。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还没有到达,就在夏口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8分)苏氏族谱亭记 (宋)苏?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B【小题4】D【小题5】(1)(3分)凡是在这里的族人,(族中人)死了一定要赶去参加丧礼,(家中有人)行成年礼或娶妻一定要告诉族人。
(2)(3分)和这样的人(“乡之望人”)有一点点相像的人,希望你不要到我家来。 【答案解析】【小题1】少:略,稍微。
【小题2】略【小题3】略【小题4】略【小题5】略参考译文:我听到过有关身为平民而能感化乡人的人的传闻。国家有国君,乡里有大夫,但是起纠纷的人到他那儿去申诉;县里有县学,乡里有乡校,而求学者都到他家去求学。
有做了不好的事情的乡人,他的父兄总是会这样告诫他:“我们的夫子恐怕会听说吧!”啊,他到底是怎样修身养性而能到达这样的地步?猜想大概是他的品德积累有很厚的基础并且发挥这种品德有很好的步骤吧?现在我的族人,关系亲近的不超过百人,过年及其他节日不能一起欢乐相聚,关系稍远的至于不互相走动,这样就没有办法向乡里表明我们是一族人。 因此作苏民族谱,在高祖坟茔的西南立亭,并且刻石纪念。
然后告诉族人:凡是在这里的人,家里有人死了,其他族人一定要去奔丧;家里有人成年或娶妻了,一定要告诉其他族人。族人中有小小年纪而死了父亲的,那么族中老人就要抚养他。
贫穷而无所依靠的,那么族中富人就要收养他。 如果有人不这样做,族人一起来骂这个人。
这年正月,族人一起到墓前来拜奠。拜奠仪式后,在亭旁列坐。
那老者看着年轻人感叹道:“我看不到乡里风俗变关的那一天了。从我小时候起,看到有做不义的事情的,那么就大家一起痛恨他,就像见到怪物一样,(让他)战栗不安宁。
那以后稍有改变,但是还是要一起嘲笑那做坏事的人。观在却是和那做坏事的人一起相安无事。
这都是从某某人开始的呀!这个某某人,是乡里的望人,他大大地扰乱了我们的风俗。(因为他是望人,)所以他诱惑人变坏快,造成的祸害深。
自从他赶走他哥哥的儿子不养育,乡里的骨肉亲情就开始变薄。 自从他多占先人的田地货物、欺负众多的孤儿,乡里孝悌的品行就开始稀缺。
自从他被他的众多侄子状告,乡里的礼义大节就开始废弃。自从这个人让他的妾位尊于发妻,乡里嫡(正)庶(侧)的区别混淆。
自从这个人沉溺于声色并且和子女一起享乐,礼仪不庄重,闺门之禁就松懈了。 自从这个人贪财无厌、只认为富人好,礼义廉耻就不存在了。
这六种行为,都是我平时所说的十分惭愧不应该出现的行为啊!现在有一些无知的人都说:某某人是何等人啊,尚且这么做!他的车马显赫、婢妾靓丽,足以迷乱诱惑乡里的小人,他的官位财力足以影响官府,他的花言巧语足以欺骗君子,这个人,正是乡里的大祸害啊!我不敢把这告诉乡里人,而私底下来告诫我的族人。 只要和这个人有一点点相像的,希望不要到我家来。”
我听到这番话十分惊惧,请求把它记下来。老人说:“你把事情记下来但是不要把这个人的姓名写出来,让其他人看到但是不知道这个人是谁,而这个人看到了,就会脸孔发热而内心‘惭愧,汗流出来并且吃不下东西。
姑且不要写出这个人的姓名,希望他能悔改吧!”我说:“好。 ”于是就把它记下来了。
4.古诗词中的上阕下阕到底是“阙”还是“阕”,不够权威勿答
“上阙”写法是错误的。正确应该是“上阕”,阕,读作:què。
字义是停止的意思,如终了:乐阕。服阕(古代三年之丧满)。又作量词使用,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上阕”,后一段称“下阕”。
“阙”(读音:[quē][què])是城墙的意思,常代指皇宫或京城、朝廷。如“伏阙”“诣阙”“赴阙”就是指到京城。
扩展资料:
阙,读作(què),
①中国罕见姓氏之一,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安徽,台湾等地,海外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②宫阙,城阙的意思。阙为入声字,《广韵》等韵书皆注为去月切,现存què、quē两音,做姓氏时也有将阙姓注为quē音的。
参考资料:
阕—百度百科
阙—百度百科
5.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二文言文重点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
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秦。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撤退 10)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使……获利 2.虚词: 1) 之: 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秦军。
b) 许之。②代词,(退秦)这件事。
(事) 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
(人) 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以: a) 以其无礼于晋:①连词,因为 b) 焉用亡郑以陪邻:②连词,表目的,来 c) 越国以鄙远:②连词,表目的,来 d) 敢以烦执事:③介词,拿,用 3)而: a)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顺承,就,才。 b)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指动作的方式。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连词,起连接作用,无意义 d)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竟然,却。 e) 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4)其: a)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 ) b) 君知其难也:(代词,它,这件事 ) c) 共其乏困:(代词,他们,指使者) d)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 e) 吾其还也:(语气词,表示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 5)焉: a)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无意义。
b) 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无意义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d) 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3.句式: A. 宾语前置句: 1. 何厌之有?——有何厌? B. 状语后置句 1. 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 2.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C. 判断句: 1. 是寡人之过也。
标志:是……也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标志 3. 失其所与,不知。
无标志 4. 以乱易整,不武。无标志 D. 省略句 1.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2. 敢以( 之 )烦执事 3. 若舍郑以( 之 )为东道主。
4. 晋军( 于 )函陵 《荆轲刺秦王》 1. 闻、引、见、迟、诚 1) 闻: 乃今得闻教!闻:听到。 使使以闻大王闻:使…听到。
(报告) 2)引: 秦王惊,自引而起:挺起身。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3)见: 秦王必说见臣:召见。 乃遂私见樊於期:会见。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表被动。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通“现” 未尝见天子:看见过。 4)迟: 太子迟之。
形容词意动,认为…迟。 5)怪: 群臣怪之。
形容词意动,觉得…怪 6)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如果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的确,确实。 7)就: 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2. 句式: 一、两个被动句。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二、两个表原因的判断句。 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两个一般判断句。
①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②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四、两个定语后置句。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五、两个状语后置句。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
—(以)百金取之。 3. 虚词用法 一、而: 1) 图穷而匕首见(承接) 2) 荆轲遂就车而去(承接) 3) 秦王还柱而走(修饰) 4) 倚柱而笑(修饰) 5) 伏尸而哭(修饰) 二、以: 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2) 丹不忍以己之私:介词,因为 3)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 4) 日以尽矣:副词,通“已”,已经 5) 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表目的,来 6)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7) 使使以闻大王:连词,表目的,来 8)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 9) 而乃以手共搏之:介词,用 10) 乃欲以生劫之:介词,用 11) 箕踞以骂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4. 6个通假字 1) 秦王必说见臣 :“悦”,高兴 2) 日以尽矣 :“已”,已经 3)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返回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秦武阳色变振恐、故振慑:“震”,害怕 5) 秦王还柱而走 秦王方还柱走:“环”,绕 6) 卒起不意、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惶急不知所为:“猝”,突然 5.词类活用 1) 进兵北略地 北:名作状,向北 2) 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作动,上前 3) 函封之 函:名作状,用匣子 4) 太子迟之 迟:意动,以为迟 5) 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作动,穿白衣戴白帽 6) 前而为歌 前:名作动,上前 7)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日夜:名作状,日日夜夜 8) 发尽上指冠 上:名作状,向上 9) 函封 函:名作状,用匣子 10) 使使以闻大王 闻:使动,使…听到禀告 11) 乃朝服 服:名作动,穿上朝服 12) 群臣怪之 怪: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