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孔思晦字明道(谢谢您的解答请问明道 晦翁是孔思晦 朱熹,他们的女婿是彭先生 )
1.谢谢您的解答请问明道、晦翁是孔思晦、朱熹,他们的女婿是彭先生、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元仁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赐四品印。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古代女儿女婿之名是不传的,所以“孔思晦、朱熹,他们的女婿是彭先生、刘先生”,这些不能确定,只是从文中对他们相当推重的语气来猜测。
尤其是朱晦翁,他与孔明道相隔年代也太远了,但是能够称为晦翁,而在当时有相当知名度的人物的确查不出有第二人了。而且就为族谱作序而言,远隔几代的人他们的作品共同刊出是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的,因而有此想象。
2.翻译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
久而久之,(贷了款)的百姓还不起利息,而且亏了本,孔思晦(人名,孔子五十四世孙,袭封衍圣公)把(这些事)都处理了,(本钱也)还给了百姓。无责任翻译~ 按好的意思来想的~
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于豪民,子思书院旧有营运钱万缗,贷于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思晦皆理而复之。----《元史》
三氏学(孔氏等三个圣人姓氏的后裔)以前有三千亩祭田,收地租用来支付祭祀孔庙的开支。(由于战乱)祭田被豪绅给占了,孔思晦想到尼山书院还有好多运营经费,于是放高利贷收利息,以供祭祀之用。时间长了,人们就不还贷款了(不知是还不起,还是赖账~),亏了本(不知是借贷双方谁亏了本~还是“民”忘了“本”~),孔思晦都处理并且恢复了(不知是从“豪民"的手里收复了那三千亩田,还是把本钱还给了贷款的“民”,还是从其它途径恢复了自己贷出去的"本"钱,还是处理了人民忘本的问题~)。不看不知道,古文水平太有限了~
3.文言文:孔思悔,资质端重,而性简默、、、、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
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
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想举荐他,他以母老辞而归。
母卧病,亲自为母亲进送汤药。居丧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间,举荐思晦任范阳儒学教谕。延..初年,调宁阳。
以前两县的校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教养有法,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
上报政府,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
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月俸由一百缗加到五百缗,并赐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说“:承袭爵位,而官阶只四品,与规格不相称,也失去尊崇之意。”
第二年,升嘉议大夫。至顺二年(1331)改赐三品印。
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以恢复原来的面貌。
金丝堂坏了,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饬。又因尼山是孔圣人生长之地,原有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复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
三氏学原有田三千亩,后被豪民霸占;“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整理恢复原样。孔子父亲过去封为齐国公。
思晦对朝廷说“:宣圣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赞扬推重。”于是诏加封圣父为启圣王,圣母为启圣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乱时代,儒家学说真伪难辨,有人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共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共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
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至正中,朝廷加赠其官,赐谥号文肃。
4.古文翻译,急
穆修,字伯长,(山东)郓州人氏。自幼好学,(但是)不钻研(当时流行的)文章词句。真宗皇帝封赏东部学子,下诏(让地方)举荐齐、鲁地区读书人,穆修得到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出任参军。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去池州路上,逃到京城,击打登闻鼓诉冤告御状,没有得到回复。居住在受贬地方一年多,遇到大赦得到了赦免,接母亲到京城居住,偶尔以游匄供养家人。很久之后,得到补颍州文学参军的官职,迁往(河南)蔡州。明道中,死去。
穆修性格刚直,喜欢谈论斥责当时的社会弊端,诋毁讥笑有权有势的人,人若和他结交,往往被拒绝。张知白任(安徽)亳州太守,亳州有豪士捐建的佛庙完工,张知白差遣人召穆修作纪念文章,文章写成,不写那个豪士的名字。豪士用白银五百两送来给穆修做寿,而且企求文章之上记载自己的名字,穆修将白银丢到院子外边,(俶装去郡。.)潇洒地离开郡城。豪士向他作揖,始终不肯接受,还说:“我宁愿以游走江湖来糊口,也不会让匪人玷污我的文字。”当时宰相想结识穆修,而且准备任用穆修为学官,穆修一直没有去拜会宰相。穆修母死后,自己背负棺材下葬,(丧事期间)每天诵念《孝经》、《丧记》,不用和尚做佛事。
(中国)从五代开始,文章走入没落,唐朝以来,柳宗元开始复兴古文。从此后,杨亿、刘筠偶尔尝试写辞赋,天下读书人风靡跟从。穆修就是当时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游历。穆修虽然穷困到老,然而当时士大夫说起善于写文章的一定说是穆参军。
庆历年间,祖无择寻找到穆修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收集为三卷(出版)。
翻译:蛙语蝉鸣,转载注明。文中错误,敬请指正。另,此文收入《火星叔叔资料集》。
5.一道语文文言文的翻译
列传第二十四 陶安(钱用壬 詹同 朱升 崔亮(牛谅 答禄与权 张筹 朱梦炎 刘仲质 陶凯 曾鲁 任昂 李原名 乐韶凤 陶安,字主敬,当涂人。
少敏悟,博涉经史,尤长于《易》。元至正初,举江浙乡试,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
太祖取太平,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
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
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
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以习为太平知府。
习字伯羽,年八十余矣,卒于官。 安从克集庆,进郎中。
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坐事谪知桐城,移知饶州。陈友定兵攻城,安召吏民谕以顺逆,婴城固守。
援兵至,败去。诸将欲尽戮民之从寇者,安不可。
太祖赐诗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 吴元年,初置翰林院,首召安为学士。
时征诸儒议礼,命安为总裁官。寻与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删定律令。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又论学术。
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
及官侍从,宠愈渥。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
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安辞。帝不许。
至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
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洪武元年四月,江西行省参政阙,帝以命安,谕之曰:“朕渡江,卿首谒军门,敷陈王道。及参幕府,裨益良多。
继入翰林,益闻谠论。江西上游地,抚绥莫如卿。”
安辞。帝不许。
至任,政绩益著。其年九月卒于官。
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
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初,安之裁定诸礼也,广德钱用壬亦多所论建。 用壬,字成夫。
元南榜进士第一,授翰林编修。出使张士诚,留之,授以官。
大军下淮、扬,来归。累官御史台经历,预定律令。
寻与陶安等博议郊庙、社稷诸仪。其议释奠、耤田,皆援据经文及汉、魏以来故事以定其制。
诏报可,语详《礼志》。洪武元年分建六部官,拜用壬礼部尚书。
凡礼仪、祭祀、宴享、贡举诸政,皆专属礼官。又诏与儒臣议定乘舆以下冠服诸式。
时儒生多习古义,而用壬考证尤详确,然其后诸典礼亦多有更定云。其年十二月,请告归。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幼颖异,学士虞集见之曰:“才子也。”
以其弟槃女妻之。至正中,举茂才异等,除郴州学正。
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
时功臣子弟教习内府,诸博士治一经,不尽通贯。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
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
会议袷禘礼,同议当,遂用之。 洪武元年,与侍御史文原吉、起居注魏观等循行天下,访求贤才。
还,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帝御下峻,御史中丞刘基曰:“古者公卿有罪,盘水加剑,诣请室自裁,所以励廉耻,存国体也。”
同时侍侧,遂取《戴记》及贾谊疏以进,复剀切言之。帝尝与侍臣言:声色之害甚于鸩毒,创业之君,为子孙所承式,尤不可不谨。
同因举成汤不迩声色,垂裕后昆以对。其因事纳忠如此。
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
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纪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
七年五月书成,自起兵临濠至洪武六年,共一百卷。同等又言:《日历》秘天府,人不得见。
请仿唐《贞观政要》,分辑圣政,宣示天下。帝从之。
乃分四十类,凡五卷,名曰《皇明宝训》。嗣后凡有政迹,史官日记录之,随类增入焉。
是年赐敕致仕,语极褒美。未行,帝复命与濂议大祀分献礼。
久之,起承旨,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