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原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B3。
D4。A5。
(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 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 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2.游太和山日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原文: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
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
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
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
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
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翻译: 十一日,风平云散,天空清澈如洗。拄着手杖攀登恒山,面朝东方攀登,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劳累。
行走一里,转向北方,山上都是煤炭,不用向深处开凿就能得到。再行走一里,土石就都是红色的了。
有盘曲的松树并立在路的旁边,亭子上题名叫做望仙。再行走三里,悬崖石块逐渐高起,松树滤下班驳的阴影,这里叫做虎风口。
在这里石头的路面盘绕迂回,才开始顺着山崖,爬上峭壁,向上攀登。再行走三里,有高大的牌坊题字叫“天下第一山”,里面官府、厨房、水井一应俱全。
从牌坊的右侧向东逐步登阶攀登,半悬崖处是寝宫,寝宫的北侧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靠着绝壁,下面莅临官府,殿下面极高的台阶直插云霄,堂四面廊屋门的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从北岳殿的右侧上行,有一个石窟,就着改成一间屋子,叫做会仙台。台上雕刻着一群仙人,环绕排列没有间隙。
我这个时候想要爬上高高的山崖、登上山的极顶。绕过北岳殿的东侧,见到两处悬崖中断的地方,其中有垂落的草莽达到千尺,是登到极顶的小路,于是就解开衣袖攀缘而登。
又攀登二里,来到高崖的顶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而且满山都是茂密的短树,参差不齐的枯竹,只是能够钩扯衣服刺入衣领,用手抓或用脚踩就断折,所以虽然用了很大的力气,还是像坠落在巨大的波涛中,像在急流中一样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起勇气向上攀登,才登上了恒山的顶峰。
参考: 呢提问的问题是:游太和山日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 )该问题:游太和山日记(文言文翻译白话文)已经回答是否能帮你,问题所在分类:外语。
3.求古文《太原王传》的意思(急着要,大家帮帮忙)
南宋绍兴四年,金国和伪齐国联合入侵(宋朝)。
韩世忠从镇江奔赴扬州,命令解元驻守承州。金国军队到达承州近郊时,解元推测第二天(金军)一定会到达(承州)城下。
便派遣百多人在要道上埋伏,百人在岳庙埋伏,自己带领四百人在路边(隅:角落)埋伏。解元命令:“等到金军来到时,我一定会率先出击掩杀他们。
埋伏在要道上的人,看到我的旗帜(发信号),就树立旗帜吓唬他们,金军定会从岳庙逃走,那么在岳庙伏击的人就在他们身后攻击他们。”解元又挖开河堤来阻塞金军的退路。
金军果然来到承州城下,伏军发起攻击,金军进退不得,于是往岳庙逃走,解元率军追击,击毙并俘获了一百四十八人,只有两个被放回。当时承州城里只有不到三千宋军,金国的一个万户黑虎头直接来到城下要求解元投降。
解元藏起兵马,只是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出城假装投降。等到金军稍一松懈,便迅速的发动埋伏,抓住了黑虎头。
没过多久,金军汇集在承州,解元打败了他们,向北追击了几十里,金军很多人掉落河中死掉了。(解元)改任同州观察使。
绍兴六年,跟随韩世忠从下邳城(江苏邳州附近)出发。解元只用几百骑兵打败敌人的伏兵,任命为保顺军承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