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依你的教育经历,你认为中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如何)
1.依你的教育经历,你认为中小学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如何
文言文小学很少涉及,到了初高中就涉及的比较多,同时也开始出现在试卷里。
小学年龄小,理解问题也片面化,更何况文言文晦涩难懂,放在初高中重点来学确实是最佳方案。就我个人学习经历来说,文言文教学主在学,不在用。
我这里说的‘用’是指自己创作文言文而非应用。 学主要包括翻译全文,尤其是重点字,词,段;背诵部分章节;具体还会涉及到句型的判断,古今意义,及在其他文言文上的应用等。
其实我觉得文言文主在学,不在用是明智的做法。想想学生,平时写中文作文都要头疼,让其写文言文就更不用说了,况且文言文毕竟不是主流,不需要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程度,稍微理解大概,学到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可以了。
从侧面看,这种学文言文的方式反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负也有很多种,这种学习上的肩负很多人会忽视,学生也不例外。
我想,在学生眼里,几乎从没想过考试会让自己写文言文,因为她们从来没有被要求过去写。假如高考加入写文言文这一项,想必会让无数学生为为之抓狂。
文言文常考的知识点: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议,文言句式,翻译。通假字:通用字,借代字。
指音,也就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代替原字。通假字重在记忆,每学一个通假字最好都把其摘抄记录下来,最后汇总。
很多通假字在文言文中都是反复出现的,因此,记得多会得就多。 一词多义:顾名思义,一个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具体语境有选择的灵活翻译。
古今异议:文言文中一些与现在字形相同,但意义用法不同的字。文言句式:翻译:把大概意思说下来,重点翻译动词,疑问词,副词等。
家长可利用网络等工具帮助孩子搜集整理资料。
2.如何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爱问知
一、中学文言文教学知识的三个要点: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要点是要把握时代性、民族性、科学性。
文言文是古汉语,文言文教学的三个要点可以用“古”“汉”“语”三个字代表。“古”,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时代性特征。
要注重对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的把握,如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代汉语宾语的位置、古今语音的区别等,都要重点掌握,同时,对古代汉语内部各个不同时期的特点也要加以了解。 “汉”就是要注意文言文的民族性特征。
如对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修辞手法,以及它对汉语词汇构成的影响等,都是有别于其他语言的,需要用心理解。“语”即现代语言科学理论。
(一)把握文言文的时代性特征,注重对古今语言微异之处的讲解。 古今汉语的不同有的是殊别,有的是微异。
常常有老师认为殊别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其实不然。殊别容易处理,学生查书记诵就可以解决。
……而对微异的则处理特别应当引起老师们的注意。一方面,微异之处教材中往往没有加以注释,正需要老师们加以阐明。
加一方面,教师对微异之处讲解,往往使学生有境界层进的感觉,对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兴趣有非常直接的作用。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请”与“指”。
对一些教材已经注明但学生容易忽略的微异,也应加以特别提醒。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很多学生在对译这句话时常常会无意识地漏掉“这”而译为“现在情况危急了却来求您,是我的过错。” (二)对文言文中独具的表达手法,应该从民族性特征上用心说明。
民族性特征,对母语教学本不是问题,但现行的语法语义理论体系多由西方移植而来,往往出现削足适履地分析汉语独具的语言现象的情况,所以中学文言文还是有必要专门注意下下民族性特征。象文言文所特有的一些表达手法,往往是现代所谓的修辞格不能完全囊括的,必须从汉民族语言表达习惯上来了解把握。
如“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教材注:“[摄]整理。”
整理衣冠的举止与侯生“不让”的行为极不一致。其实“摄”为“提起,撩起”之义,教材不注,是因为没留意这里衣冠是“连类而及”。
“冠”因“衣”而及,并不表义。 (三)科学理解,系统表达,培养一定的学术语言规范意识。
所谓科学,就是讲解要有依据,表述应该规范,要符合文本的原意。所谓系统,就是中学阶段关于文言文知识教学从一开始就要系统进行,要前后照应,首尾一致。
讲解准确,首先是要言之有据。 在表述规范方面,特别要注意术语的定称和定用。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手段的三个结合 (一)以文选为纲领,名句名篇的记诵与知识的掌握相结合。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是阅读,应当以文选的学习为重,通过名句名篇的记诵来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
以文选为重并不意味着文言知识的讲授不重要,而是强调文言知识的讲授要结合文选进行。有一个很“笨”但非常有效的做法,就是将各册课文中出现的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和15个虚词所在的句子全部挑出,再选择一些简短而典型的例句来记诵。
用计算机手段完成例句挑选工作并不太费事,而且一旦这样做了,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掌握文言知识的感性材料,老师自己也能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分布有宏观的把握,做到有序系统宏观把握。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语感和材料积累,记忆背诵名句名篇也是科学学习方法。
记诵的目的是学习,所谓语感,包括对记诵句篇的形式、内容、意境的整体感受。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整体感受,才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记诵中对意境的体验,同样重要。 (二)以理解为先导,阅读与欣赏相结合 阅读要在“懂”,欣赏讲求“悟”,二者都是理解的要素,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的教学都有这样的要求。
但文言文的阅读与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懂”与“悟”的结合方面,有时文言文的教学比现代文的教学更有优势。
首先,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悟”要与“懂”同步进行。欣赏文言文与欣赏现代文的区别之一是古代诗文的意蕴、形象常常通过一些关键词语如“诗眼”等来实现。
而对这些关键词语的解释分析往往是“懂”与“悟”相携而行的。 其次,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会涉及词语的本义或源头,这种探源溯源本的清理,往往能揭示汉语词汇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从而开阔学生欣赏的眼界。
如“风景”一词中的汉民族人民的审美意识——“风”意在动,“景”意在光,所谓风景,一定是活动的(风过必引起物动)、有明暗色泽的(“景”是“影”的古字,即日光),故风景可“访”——有响与动可交流,有色与光可互动。 ……我们以对“风景”有了这样深一层的理解,再来看古人的诗文,可以发现,几乎所有写景的诗文必定都含有响动和色光这两大要素。
再有,古代诗文的欣赏,往往可以与现代文的学习结合进行。……阅读赏析古代诗文,首先是一个还原诗文语境的过程,一定要用古人思想、观念、习惯来体味。
(三)以课堂讲授为动力,传授方法与激发学生兴趣相结合。 课堂讲授要教知识,更应有学习方法的演示。
训诂学解释文献语义的方法,如以形说。
3.初中文言文课文
是这个吧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4.我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词义注释方面遇到一些问题,想请教
本人不是专家,是“专门乱说的家伙”。和你一起探讨。
编排有错是可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1我个人的认为是“见渔人,乃大惊”的“乃”应该是“于是”的意思。后面的不是通常的用法,所以标注。应该是个争议的地方。
2我和你的看法相同,应为动词。蒙——以军中多务——辞,可能编者认为蒙——以军中多务——为辞
3同意
4有很多这样的字不做注释的,原因很多。一是有争议,二是哪个意思都符合,三是没有必要让学生将其作为固定的知识点。等等
再深入的探讨下
古文是古代的。与现代文之间差距很大。所以翻译的时候就好比是外文翻译,传神即可。“必定”,后一处注释为“决,坚决”就很好。
当然有些约定俗成的就需要准确。100%的准确也不现实。及时是写文章的古人穿越到现代来,他自己给我们讲解他的文章,就能完全对应?
现代有地方方言的说法,古代也有。那么作文章中的同一个字或词,无论古今都可能存在区别。
但是我们现在教给学生的,还是以课本为主。因为什么?因为孩子考试就是按这个考啊!
呵呵,我个人的一些看法。探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