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字仁祖文言文答案(文言文鉴赏谢仁祖客人为什么称谢仁祖为年少,一坐之颜回)
1.文言文鉴赏谢仁祖客人为什么称谢仁祖为年少,一坐之颜回
故事原文: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这个就是用简单的比喻的方式来夸奖人啊。因为颜回是孔子门下最贤明的人,也是后世文人极力褒奖的儒生,(可惜,死得比较年轻)所以说他是一席人中的颜回级别的人物,无疑是肯定了他的年轻有为,资质聪颖的,按原文就是“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其实这则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这个小朋友听到别人的赞誉后地回答:“坐无尼父,焉别颜回”----这小子果然是“语已神悟”,所谓“一言见智”啊.……
2.跪求《宋史·郑清之传》全文!感激万分!感激万分!首段为郑清之,
郑清之,初名燮,字德源,又字文叔,号安晚。
少从楼昉学,能文,楼钥亟加称赏。嘉泰二年,入太学。
十年,登进士第,调峡州教授。帅赵方严重,靳许可,清之往白事,为置酒,命其子范、葵出拜,方掖清之无答拜,且曰:“他日愿以二子相累。”
湖北茶商群聚暴横,清之白总领何炳曰:“此辈精悍,宜籍为兵,缓急可用。 ”炳亟下召募之令,趋者云集,号曰“茶商军”,后多赖其用。
调湖、广总所准备差遣、国子监书库官。十六年,迁国子学录。
丞相史弥远与清之谋废济国公,事见《皇子竑传》。俄以清之兼魏惠宪王府教授,迁宗学谕,迁太学博士,皆仍兼教授。
宁宗崩,丞相入定策,诏旨皆清之所定。 理宗即帝位,授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迁宗学博士、宗正寺丞兼权工部郎、兼崇政殿说书。
帝问外人因阁子库进丝履有谤议,清之言:“禁中服用颇事新洁者。”帝曰:“故事,月进?奚数两,朕非敝不易,何由致谤?”清之奏:“孝宗继高宗,故俭德易章,陛下继宁考,故俭德难著。
宁考自奉如寒士,衣领重浣,革舄屡补,今欲俭德著闻,须过于宁考方可。”帝嘉纳。
宝庆元年,改兼兵部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迁起居郎,仍兼史官、说书、枢密院编修官。二年,权工部侍郎,暂权给事中,进给事中,升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绍定元年,迁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升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三年,授参知政事兼签书枢密院事。
四年,兼同知枢密院事。六年,弥远卒,命清之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端平元年,上既亲总庶政,赫然独断,而清之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李?、徐侨、赵汝谈、尤焴、游似、洪咨夔、王遂、李宗勉、杜范、徐清叟、袁甫、李韶,时号“小元佑。 ”大者相继为宰辅,惟与之终始辞不至,遣逸如刘宰、赵蕃皆见旌异。
是时金虽亡而入洛之师大溃。二年,上疏乞罢,不可,拜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
三年八月,霖雨大风,四疏丐去。九月,禋祀雷变,请益力。
乃授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四疏控辞,依旧大学士、提举洞霄宫。 及闻边警,密疏:“恐陛下忧悔太过,以汩清明之躬,累刚大之志。”
嘉熙三年,封申国公。四年,遣中使赐御书“辅德明谟之阁”,赐楮十万缗为筑室,乃日与宾客门生相羊山水间。
淳佑四年,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屡辞不允,拜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卫国公。 趣入见,有旨赐第。
五年正月,上寿毕,亦疏丐归,不允。拜少傅,依前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进封越国公。
居无何,丧其子士昌,决意东还,又不许。拜少师、奉国军节度使,依前醴泉观使兼侍读、越国公,赐玉带,更赐第于西湖之渔庄。
进读《仁皇训典》,谓:“仁祖之仁厚,发为英明,故能修明纪纲,而无宽弛不振之患;孝宗之英明,本于仁厚,故能涵养士气,而无矫励峭刻之习。 盖仁厚、英明二者相须,此仁祖、孝宗所以为盛也。”
帝褒谕之。 六年,拜太保,力辞。
故事,许回授子孙,清之请追封高祖洽,帝从之,盖异恩也。七年,拜太傅、右丞相兼枢密使、越国公。
中使及门,清之方放浪湖山,寓僧刹,竟夕不归。 诘旦内引,叩头辞免,帝勉谕有外间所不及知者。
甫退,则中使接踵而至。或请更化改元,清之曰:“改元,天子之始事,更化,朝廷之大端,汉事已非古,然不因易相而为之。”
帝以边事为忧,诏赵葵以枢使视师,陈靴以知枢密院事帅湖、广,二人方辞逊,会清之再相,力主之,科降辟置无所留难,葵、靴遂往。 于是战于泗水、涡口、木库,皆以捷闻。
九年,拜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辞太师不拜,依前太傅。每谓天下之财困于养兵,兵费困于生券,思所以变通之,遇调戍防边,命枢属量远近以便其道涂,时缓急以次其遣发。
又议移岁调兵屯以戍淮面,并军分头目以节廪稍,先移镇江策胜一军屯泗水,公私便之。 诸路亏盐,执其事者破家以偿,清之核其犯科者追理,挂误者悉蠲之,全活甚众。
沿江算舟之赋素重,清之次第停罢,如池之雁氵义有大法场之目,其钱分隶诸司,清之奏罢其并缘渔取者,盖数倍公家之入,合分隶者从朝廷偿之。报下,清之方与客饮,举杯曰:“今日饮此酒殊快!”四上谢事之章。
十年,进《十龟元吉箴》,一持敬,二典学,三崇俭,四力行,五能定,六明善,七谨微,八察言,九惜时,十务实。疏奏:“敬天之怒易,敬天之休难,天怒可忧而以为易,天休可喜而以为难,何哉?盖忧则惧心生,惧则怒可转而为休;喜则玩心生,玩则休或转而为怒。
”帝大喜,命史官书之,赐诏奖谕。十一年,十疏乞罢政,皆不许。
拜太师,力辞。有事于明堂,有旨合门给扶掖二人,再赐玉带,令服以朝。
十一月丁酉,退朝感寒疾,危甚,犹以未得雪为忧。俄大雪,起曰:“百官贺雪,上必甚喜。”
命掬雪床前观之。累奏乞罢政,不允,奏不已,拜太傅、保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进封齐国公致仕。
卒,遗表闻,帝震悼,辍朝三日,特赠尚书令,追封魏郡王,赐谥忠定。 清之不好立异,汤巾尝论事侵清之,及清之再相,巾求去,清之曰:“己欲作君子,使谁为小人。”
力挽留之。
3.谢仁祖全文翻译
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 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 谢仁祖答道:" 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原文:
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 年少,一坐之颜回。" 仁祖曰:" 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坐中颜回
谢尚从小就很孝顺。七岁时兄长去世,他哀恸的感情超出礼法,亲戚无不感到奇异。八岁时,更显得聪明早熟。谢鲲曾带谢尚为宾客饯行,有客人说:“这小孩子是座中的颜回啊。”谢尚应声答道:“座中没有仲尼,怎能辨别出颜回!”一席的宾客没有不惊叹的。
太宁元年(323年),谢尚十多岁时,他父亲谢鲲去世。当时丹杨尹温峤来谢尚家吊唁,谢尚号啕大哭,哀伤至极。之后擦干眼泪诉说经过,举止言语异于平常的孩童,温峤十分看重他。
4.谢仁祖年少全文译文
1 谢仁祖①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②。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 年少,一坐之颜回③。" 仁祖曰:" 坐无尼父④,焉别颜回?"
「注释」
①谢仁祖:谢尚,字仁祖,官至镇西将军、豫州刺史。
②谢豫章:谢鲲,字幼舆,曾任豫章太守。
③一坐:所有在座的人。坐,同" 座".
④尼父:指孔子,孔子被尊称为" 尼父".父:古代男子的美称。
「译文」
谢仁祖(谢尚)八岁的时候,父亲谢豫章(谢鲲)带着他送客。此时谢仁祖已经是聪明颖悟,应答敏捷的上流人才了。大家都在赞扬他,说道:" 少年是坐中的颜回呀。" 谢仁祖答道:" 坐上没有孔子,怎么能区别出颜回呢?"
2 讲的是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那年,掉了牙齿,前辈贤达知道他聪颖异常,故意戏弄他说:“你嘴里为什么开了个狗洞?”张玄之应声回答说:“正是为了让你们这样的人从这洞中出入。”
5.晋书谢尚传原文和翻译
谢尚传 谢尚,字仁祖,为豫章太守谢鲲之子。
从小就有孝亲之情。七岁丧兄长,其哀恸之态超出礼法,亲戚无不感到奇异。
到八岁,显得聪明早熟。谢鲲曾携带谢尚为宾客饯行,有客人说:“这小儿乃是座中的颜回啊。”
谢尚应声答道:“座中无仲尼,怎能辨别出颜回!”一席宾客无不惊叹。十余岁,逢父丧,丹杨尹温峤来家吊唁,谢尚号啕大哭,哀伤至极。
之后擦干眼泪诉说经过,举止言语大异于寻常儿童,温峤十分看重。及至长大成人,聪www.SLkj.oRg明坦率智能超群,分辨理解无与伦比,行为洒脱不拘细节,不做流俗之事。
喜欢穿绣有花纹的衣裤,叔伯们责怪他,他因此改掉了这一嗜好,于是显名于世。谢尚擅长音乐,广通多种技艺。
司徒王导十分器重他,把他比做王戎,常称他为“小安丰”,召为属官。承袭父亲封爵咸亭侯。
谢尚刚到司徒府通报名帖,王导因为府上正有盛会,便对他说:“听说你能跳《鸲鹆舞》,满座宾客渴望一睹风采,不知你可否满足众人意愿?”谢尚说:“好。”便穿好衣服戴上头巾翩翩起舞。
王导让座中宾客拍掌击节,谢尚在广众之中俯仰摇动,旁若无人。谢尚就是如此率直任意。
6.谢仁祖是个怎样的孩子
谢尚(308年-356年),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生平
永嘉元年(308年)出生, 娶袁耽妹女正,年幼丧父,袭父爵咸亭侯。少有令名,八岁即被名士视为“一座之颜回”。又为王导所重,比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时人谓谢尚为“小安丰”(安丰为王戎字)。初为黄门侍郎,后辍清贵职而转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江夏相出镇一方。北伐时进号安西将军,但因不能安抚降将张遇而败,回朝降职为建威将军。此战谢尚虽败,却于其后自冉智处得到东晋皇朝丢失已久的玉玺,从而结束了东晋皇帝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局面。继而破北将杨平,拜尚书仆射,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后又加都督豫州扬州之五郡军事,自请留朝。后又进号为镇西将军,出镇寿阳。以病辞洛阳不镇,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进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诏未至而病笃卒于历阳。追赠卫将军,散骑常侍并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简。
家族
属陈郡谢氏一族。为谢氏成为江左高门大族取得方镇实力。谢氏与琅琊王氏不同,不是曹魏旧臣望族,而是经谢鲲、谢尚、谢安、谢玄几代经营而成为大姓,自东晋至南朝二百余年都甚有影响,与琅琊王氏并列为南朝的最高门户。因不愿与侯景联姻而与琅琊王氏一起被侯景灭族。 南梁时,王琮尚始兴王的女儿繁昌县主,后始兴王要求其与县主离婚。其父王峻向始兴王求缓颊,始兴王推脱道:“此自上意,仆极不愿如此。”王峻说:“臣太祖是谢仁祖(谢尚字)外孙,亦不借殿下姻媾为门户。” 态度可谓强硬,王、谢在南朝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成就
据《晋书》记载谢尚“善音乐,博综众艺”,在很多领域均有造诣及建树。
军事
北伐中使部将于冉智处夺得玉玺,使东晋朝廷免于“白板天子”之讥。并败北将杨干,回朝后加封给事中。
都督西部诸州军事,为陈郡谢氏一族首次取得方镇屏藩实力,淝水之战中谢玄部将刘牢之父刘建即为继谢尚职的从弟谢万旧将。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后成为牵制桓温最重要的力量,曾拒桓温请督司州军事不就。被桓温赞为“入赞百揆,出蕃方司”。
7.《世说新语》 不必遗言的全文译文
陶公疾笃,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很。仁祖闻之曰:“时无竖刁,故不贻陶公话言。”时贤以为德音。
译文
陶侃病重,但关于对君主的规劝以及朝廷的利弊等方面,都没有什么要说的话,朝中官员觉得很遗憾。谢仁祖听到这件事后,说:“现在没有像竖刁那样的小人,所以陶公不用留下什么遗训。”当时士人认为这是有德者说的话。
相关注释
陶公,陶侃,字士衡,其祖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后迁徙至寻阳(今江西九江,唐改浔阳)。陶侃由司空张华举荐入郎中,但在门阀制度的压抑下,只补任武冈(今湖南邵阳武冈)县令。西晋末年,受八王之乱的影响,江南局势动荡。陶侃投身戎旅,方得施展才华,成为东晋一代名将。历任湘、广、荆州刺史。晋成帝时,陶侃因破苏峻之乱有功,迁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赠大司马。
疾笃,病势沉重。
献替,对君主劝善规过、兴利除弊。
朝士,朝中的官员。
以为,以之为。恨,遗憾。
竖刁,春秋时齐桓公手下三大佞臣(竖刁、开方、易牙)之一,齐国临淄人。竖刁为了成为齐桓公的近臣,自宫为阉人。其人擅于献谄,管仲死后,齐桓公重用竖刁、开方和易牙,致使齐国乱政。
贻,遗留。
话言,话语,这里之遗言、遗训。
德音,有德之言。
阐述
东晋的一线曙光晋明帝司马绍,在镇压了王敦之乱后,于公元325年一病而亡。其仅在位四年,时年二十七岁,由五岁的儿子司马衍继位,是为晋成帝。太后庾文君临朝称制,外戚庾亮掌柄实权。庾亮排斥王导,私删晋明帝遗诏,拒绝褒进陶侃、祖约等大臣,征召苏峻入朝。公元327年,苏峻联合祖约叛乱,攻入建康。庾亮无力抵挡,只得转而求助荆州刺史陶侃。陶侃捐弃前嫌,起兵击破苏峻、祖约的叛乱,东晋转危为安。这是陶侃投身戎旅后,生命中至为闪光的亮点,也是他从备受挤压到备受尊崇的转折点。陶侃此后七年至去世,位极人臣,煊赫一时。
这样的人,在他弥留之际,如果能留下点什么遗训,应该是很具指导性、方向性以及决定性。这一则中,“都无献替之言”,是不合史实的。王隐《晋书》中就记载了陶侃临终时所上之《表》,《表》云:“臣少长孤寒,始愿有限,过蒙先朝历世异恩。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启足,当复何恨!但以馀寇未诛,山陵未复,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犹冀犬马之齿,尚可少延,欲为陛下北吞石虎,西诛李雄,势遂不振,良图永息。临书振腕,涕泗横流。伏愿遴选代人,使必得良才,足以奉宣王猷,遵成志业。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朝士并不是因为陶侃没有献替之言,而以为恨。恨的是什么?恨的是陶侃没有明确指出由谁担当大任。试想,这个时候,陶侃可是一说一个准啊!这些朝士们当然会急切地希望陶侃那欲闭之目、欲垂之手能投向自己。然而,令人失望的是,陶侃并没有达成他们的愿望。只怕此恨乃真恨,非遗憾也。
谢仁祖果然神悟,善于化解尴尬之局面。《吕氏春秋》记载:“管仲病,桓公问曰:‘子如不讳,谁代子相者?竖刁如何?’管仲曰:‘自宫以事君,非人情,必不可用!’”时下没有竖刁之类,陶公自然也就没有什么遗言留下了。于是,一干人等,暗自庆幸,心安理得。哪里能辨得出谢仁祖言下之意:你们这些有所遗憾的人,难道要做管仲不屑之竖刁者流?
其实,谢仁祖又何必用竖刁来说事呢?弱主怕强臣,强主怕小人!齐桓公乃一代霸主,不怕管仲有多能耐,就怕小人溜其须,拍其马;而晋成帝自己都是刀俎之鱼肉,周围贪腥之猫环视,又哪来小人献谄投媚?所以,陶公于献替中无所举荐,只能冀“犬马之齿,尚可少延”,以“北吞石虎,西诛李雄”了。
8.文言文鉴赏谢仁祖客人为什么称谢仁祖为年少,一坐之颜回
故事原文:谢仁祖年八岁,谢豫章将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仁祖曰:“坐无尼父,焉别颜回?”
这个就是用简单的比喻的方式来夸奖人啊。因为颜回是孔子门下最贤明的人,也是后世文人极力褒奖的儒生,(可惜,死得比较年轻)所以说他是一席人中的颜回级别的人物,无疑是肯定了他的年轻有为,资质聪颖的,按原文就是“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
其实这则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这个小朋友听到别人的赞誉后地回答:“坐无尼父,焉别颜回”----这小子果然是“语已神悟”,所谓“一言见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