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茂才文言文答案(康茂才字寿卿阅读答案)

1.康茂才字寿卿阅读答案

康茂才,字寿卿,蕲人。

通经史大义。事母孝。

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既渡江,将士家属留和州。时茂才移戍采石,扼江渡。

太祖遣兵数攻之,茂才力守。常遇春设伏歼其精锐。

茂才复立寨天宁洲,又破之。奔集庆,太祖克集庆,乃帅所部兵降。

太祖释之,命统所部从征。明年授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

取江阴马驮沙,败张士诚兵,获其楼船。从廖永安攻池州,取枞阳。

太祖以军兴,民失农业,命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

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

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

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退至龙湾,伏兵四起。

茂才合诸将奋击,大破之。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

明年,太祖亲征友谅,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遂下蕲州、兴国、汉阳。

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迁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

攻左君弼庐州,未下。从援南昌,战彭蠡,友谅败死。

从征武昌,皆有功。进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从大将军徐达再攻庐州,克之,取江陵及湖南诸路。改神武卫指挥使,进大都督府副使。

士诚攻江阴,太祖自将击之。比至镇江,士诚已焚瓜洲遁。

茂才追北至浮子门。吴军遮海口,乘潮来薄。

茂才力战,大败之。捣淮安马骡港,拔其水寨,淮安平。

寻拔湖州,进逼平江。士诚遣锐卒迎斗,大战尹山桥。

茂才持大戟督战,尽覆敌众。与诸将合围其城,军齐门。

平江下,还取无锡。迁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从大将军经略中原,取汴、洛,留守陕州。规运馈饷,造浮桥渡师。

招来绛、解诸州,扼潼关,秦兵不敢东向。茂才善抚绥,民立石颂德焉。

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

追封蕲国公,谥武康。译:康茂才,字寿卿,蕲州人。

他精通经书史籍,孝顺母亲。元朝末年,寇贼乱党攻陷蕲州,康茂才召集义兵保卫家乡。

因此而立功,由长官晋升为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太祖渡江以后,将士的家属留在和州。

当时,康茂才戍守采石,扼守长江渡口。太祖几次派兵攻打采石,康茂才顽强抵抗。

常遇春设下埋伏歼灭了康茂才的精锐部队。康茂才又把军寨移至天宁洲,又被攻破,康茂才只好逃奔到集庆。

不久太祖又攻克了集庆,于是康茂才率领他的军队向太祖投降。太祖释免了康茂才,并命令他仍统率旧部和自己一起出征。

第二年,康茂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驻守龙湾。康茂才攻取了江阴马驮沙,打败了张士诚的部队,缴获了一批船只。

康茂才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了枞阳。由于战乱纷起,老百姓不能正常地从事农业生产,军队缺乏粮食。

为此,太祖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仍兼任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职务。 陈友谅攻陷太平之后,与张士诚协商联合攻打应天。

太祖希望尽快将陈友谅引诱过来,一举破敌。太祖了解到康茂才和陈友谅有故交,于是命令康茂才派老仆人持书信,欺哄陈友谅,表示愿做内应。

陈友谅十分高兴,并问康公在哪里,回答说:“在守卫江东的木桥。”使者回来后,太祖把木桥改成石桥。

当友谅来到桥边,看到石桥后十分惊讶,连声大叫“老康”,没有响应,急忙退回到龙湾。这时,埋伏的部队四面出击,康茂才和其他将领奋力冲杀,打败了陈友谅。

太祖嘉奖康茂才的功绩,赏赐颇为丰厚。第二年,太祖亲自讨伐陈友谅,康茂才带领水兵跟随太祖,攻克安庆、江州,陈友谅向西奔逃。

于是,康茂才奋起直追,连下蕲州、兴国、汉阳等地,沿长江攻克黄梅寨,夺取瑞昌,打败了陈友谅的八指挥,迫使他的二万士兵向太祖投降。康茂才晋升为帐前亲兵副都指挥使。

随即,攻打庐州左君弼,但未攻克。于是带兵增援南昌。

彭蠡一战,陈友谅大败而死。康茂才随太祖征伐武昌,屡立战功,晋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一起再次攻打庐州,攻下庐州后,又乘胜夺取了江陵和湖南等地。康茂才改任神武卫指挥使,并晋升为大都督府副使。

张士诚进攻江阴,太祖带兵反击。到了镇江,张士诚却已焚烧瓜洲逃跑了。

康茂才从北面追到浮子门。吴军拦住海口,乘海潮进犯。

康茂才奋力进击,大败张士诚。捣毁了淮安马骡港,攻克了张士诚的水寨,平定了淮安,攻取湖州,进逼平江。

张士诚派精锐部队迎战,双方军队在尹山桥展开了激战。康茂才手持大戟督战,结果张士诚的军队全军覆没。

康茂才和其他大将一起合围平江,在齐门驻军。攻克平江后又夺取了无锡。

康茂才晋升为同知大都督府事,兼任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1368),康茂才和大将军徐达征伐中原,夺取汴州、洛阳,留守陕州。

筹划运输粮饷,营造浮桥渡运兵卒,并招降绛、解等州,扼守潼关,陕西境内的元军不敢向东进犯。康茂才善于安抚,百姓立碑歌颂他的功德。

三年,康茂才再次和大将军一起出征定西,攻取了兴元。凯旋途中,康茂才病死。

追谥为蕲国公,封号“武康”。

2.《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翻译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

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

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

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

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

”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低下C.陛下本怜百姓 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

⑥公所奏对甚善!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3分)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3分)。

文言文,答案,康茂才

3.《宋史•萧燧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

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

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

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

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

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

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

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

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

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

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

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

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 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

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

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

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A。 ①③⑤ B。

①④⑥C。 ②③④ D。

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 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

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

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

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参考答案:4。 D 5。

C 6。A7。

(10分)(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4.张大力 阅读答案

1.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

在文中这“方法”具体指“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行字体现着当时天津人佩服人、夸赞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开承认你、相信你的能力。

2.侯家后的“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沉的青石大锁,其实用现代商业眼光看,这就是在做什么?请举一个现在商家的相类似的例子。

用现代商业眼光看,“聚合成”的这种做法就是在做广告。宣传商品的质量、货真价实。现在商家相类似的例子非常多,如某汽车风挡玻璃制造商为宣传产品质量,组织活动,采取各种手段比赛砸碎玻璃。

3.“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塞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张大力举得很轻松,没费多大力。这样写的好处是衬托张大力力气的大,确实名副其实,让人从人物行为、表情的描写中生动地感受人物。

4.“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张大力身上还有怎样的特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力不仅仅是个有力气的粗人,而且他还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

5.请你概括文中的张大力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大力是一个身强力大,有头脑,善思考,性格直爽的人。

个人理解,愿对你有所帮助!

5.《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阅读答案

1. 在一家餐馆,女侍不小心把鱼汤洒在了“我”的皮包上,“我”很生气,女儿却原谅并安抚了她,给“我”讲了自己在英国时的经历

2. 第一段总起全文,说明女侍很年轻,为下文女侍把汤洒了做铺垫

3. 插入对女儿在英国留学经历的回忆,交代女儿温柔善良地对待原谅女侍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出女儿善良宽容的性格特征

4. (1)女儿回想起在英国的经历,对经理的行为很感动,与这位女侍感同身受

(2)“我”为在女儿犯错时别人对女儿的包容安慰而感动流泪,也为女儿小小年纪就能原谅别人,善待他人的美好品质而欣慰地流泪

5.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待他人。在生活中,要宽容待人,将心比心,包容他人不小心的过错

康茂才文言文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