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斛律金传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B【小题4】(1)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饲马数千匹”定语后置、无乃、阙各1分,句意2分)(2)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严于御下”状语后置、治、仗各1分,句意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亡叛:叛逃者,名词。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选项B前面是“招引”动词,后面是“叛逃”和和后面的“屡为寇窃”(多次偷盗)搭配,解释不通,应为“招引叛逃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斛律光”性格特征是“英武勇敢”,⑤是对国事的忧虑,非英武勇敢;③⑥是侧面描写,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不是击败三戍的战果,是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获得的,事件错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重点词语:(1)常——一直,拟——打算防备,寇难——敌人入侵,无乃——恐怕,阙——侵损。

(2)刚急——刚正急躁,御——管理,治——管理军队,唯——只是,仗——依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擅长骑射,凭武艺闻名。

东魏末年,跟从他的父亲斛律金西征,周文帝的长史莫孝晖当时在行阵中,斛律光策马射中了他,并趁机在阵前将其生擒,斛律光当时才17岁,高祖赏识他,立刻提拔他为都督。 他曾经跟从世宗到洹桥打猎,看见一只大鸟,在云端翱翔,斛律光拉弓射鸟,正射中鸟颈。

这鸟形如车轮旋转坠下,落到地上,竟然是一只大雕。世宗取来看,很惊异于他的技艺,当时被传称为落雕都督。

晋州东部有北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招引叛逃者,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 天保七年,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兵袭击打败了他们,又大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掳获五百多人、各种牲畜千余头后返归。

武平二年,北周派纥干广略围攻宜阳。斛律光率五万步骑兵赶往援救,在城下大战,于是夺取了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俘获一千多周军回师。

军队还没有抵达邺城,皇上便命令放兵众散归家乡。 斛律光认为兵士大多立有大功,没有得到慰劳奖赏,如果立即便散归,不施恩泽(不利军心),于是秘密上表请求派人宣旨,军卒仍然前进。

朝廷迟迟不发使,军队回京将到紫陌(还没等到宣抚使),斛律光只好扎营等待。皇帝听说斛律光军营已逼近都城,心里很憎恶他,急忙令舍人催促斛律光入朝拜见,然后宣抚犒劳使兵散归乡里。

授予斛律光左丞相官职,又另外封他作清河郡公。斛律光入朝,常在朝堂垂帘而坐。

祖珽不知道,骑马从他面前经过。斛律光大怒,对人说:“这人竟然敢这样!”后来祖珽在内省言语自高傲慢,斛律光正好路过,听到后,又十分恼怒。

祖珽知斛律光忿恨,贿赂斛律光的随从奴仆且问他说:“相王很恼怒我吧?”答:“自从您掌权后,相王每夜抱膝长叹说,‘盲人入朝,国家一定破灭’!”穆提婆求娶斛律光庶女,斛律光不同意。 皇帝将晋阳田地赏赐给穆提婆,斛律光在朝堂上进言说:“这块田地神武帝以来一直种庄稼,饲养了几千匹马,来打算防备敌人入侵,如今赏赐给穆提婆,这恐怕会侵损军务吧?”由于这些事斛律光与祖珽、穆提婆二人结了怨仇。

北周将军韦孝宽忌妒斛律光的英武勇敢,便制造斛律光造反的谣言。 适逢皇帝之前对斛律光有所怀疑,便对何洪珍说:“我以前怀疑他想要造反,果然是这样。”

后来,斛律光来了,被引入凉风堂,刘桃枝从后面拉住他并将其杀害,时年五十八岁。于是皇帝下诏说他谋反,将斛律光家族满门抄斩。

斛律光少言寡语,又刚正急躁,在管理下属时很严格,管理军队只是依靠威严刑罚。 他的罪行不明显,突然被屠戮,朝野都痛惜他。

北周武帝听闻斛律。

2.村陌有犬 文言文 翻译

一、译文

有一条狗被人抛弃了在田间小路(走着)。张元看见了,立刻将小狗收养了。他的叔父很生气,(说):“要它干什么呢?”(他)想把小狗重新丢掉。

张元乞求(叔父)不要丢弃它,说:“(小狗)是有生命的东西,不能不重视它的生命。如果是符合实际,出生老死,这是自然的道理。(但)现在它是被人所遗弃,这是有败道义的。倘若看见(它将死)而不收养的话,就是没有仁慈之心了。”

张元的叔父被他的话感动了,于是就允许(张元抚养小狗)了。

第二年,狗跟随着叔父在夜里行路。叔父被蛇咬了,倒在地上不能走了。狗马上奔回家,汪汪地不停叫着。张元感到很奇怪,跟着狗走出家门,看见叔父(倒在地上)已经不省人事。(张元)马上(把医生)请来医治,没过几天(叔父)就痊愈了。从此之后,叔父把狗看作亲人一样。

二、原文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逐之。元乞求毋弃,曰:“有生之物,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今犬为人所弃,非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停。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三、出处

《北史·孝行传·张元》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从史学跟社会的关系来看,国家的统一,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的历史著作、唐初,皇家组织撰写梁、陈、齐、周、隋五代史以及重修《晋书》,只说“正统”和“僭伪”,不特别强调“华”、“夷”界限,只有在统一的政治形势下才能做到。

这反映了隋唐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李大师生活于隋唐之际,他提出“编年以备南北”的撰述计划时,“五代史”尚未着手撰写,重修《晋书》的工作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足见他重视国家统一的历史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李延寿继承了父亲的这一历史思想,在《南史》中取消了《索虏传》,在《北史》里也不再立《岛夷传》;于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历史均立“本纪”;于宋、齐、梁、陈历史亦均立“本纪”。

从而摆脱了南北朝时期因政治分裂而造成的史学家的偏见和局限,大致摆平了南、北历史的地位。这不仅反映了在国家统一局面下“天下一家”的政治要求,也反映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结局。

我们读《南史》《北史》,不能不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在这个历史环境下所形成的撰述旨趣。

二、作品赏析

李延寿自序说他补充的史料很多出于当时的“杂史”,即所谓“小说短书”,故事性较强,且多口语材料,增补入传,常常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能反映当时真实情况。这类资料在南史的何佟之传,北史的东魏孝静帝纪、高昂传、斛律金传、李稚廉传、尒朱荣传中都可以发现。

但因此也掺入了大量神鬼故事、谣言谶语、戏谑笑料,这又是它的严重缺点。总之,南北史就史料的丰富完整来说,不加八书,但也不乏胜过八书的地方。作为研究南北朝历史的资料,可以和八书互相补充,而不可以偏废。

四、作者简介

李延寿者,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学家,世居相州(今河南安阳市)。

贞观中,累补太子典膳丞、崇贤馆学士。以脩撰劳,转御史台主簿,兼直国史。初,延寿父大师,多识前世旧事,常以宋、齐、梁、陈、齐、周、隋天下参隔,南方谓北为“索虏”,北方指南为“岛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元饲弃狗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北史

文言文,答案,阅读,斛律金传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清)姚鼐

【答案】【小题1】A【小题2】B【小题3】D【小题4】A【小题5】(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

(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

(3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B3。

D4。A5。

(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 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 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5.(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

8、B

9、A

10、B

11、11.(1)(1)黄权紧闭城门,等到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向刘备降附。

(2)我过去受到刘主特别的恩遇,投降吴不行,想回蜀国没有退路,因此归顺从命(降魏)。

(2)“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

8.B(假:授予.使……代理)

9.A(均为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可译为“来”;B项均为介词,前为“向”,后为“对”;C项均为助词,前为宾语前置标志,后为定语后置标志;D项均为连词,前表转折,后表承接)

10.B(攻吴是刘备的主张,黄权只是提出攻打的策略)

11.(10分)(1)(1)(3分)译对大意计3分,落实“殊”“归”的含义各计1分

(2)(4分)译对大意计3分,落实“殊”“归”的含义各计1分

(2)每处1分

附参考译文:

黄权,字公衡,巴西郡阆中人。他年青时作过郡吏,益州牧刘璋征召他为主簿。当时别驾张松建议,应该邀迎刘备入蜀,让他前去讨伐张鲁。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声名,现在请他来蜀,想用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想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如果客有泰山般的安稳,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了。现在尽可守紧边境,等待时局的稳定。”刘璋不听他的劝告,最终还是派人迎请刘备,并将黄权外派作广汉县县长。及至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黄权紧闭城门,直至看到刘璋投降,才前往向刘备降附。刘备让黄权代理偏将军。待曹操击破张鲁,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国的大腿与臂膀。”于是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去迎接张鲁。其时张鲁已退回南郑,北往投降曹操,然而刘备最终还是打败了杜灌.朴胡,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这都出自黄权的原来计谋。

刘备为汉中王后,仍兼任益州牧,任命黄权为治中从事。及至刘备登基称帝,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骠悍善战,而我军又水路出兵顺流而下,易进难退,为臣乞请您让我为先头部队去试探舌人虚实,陛下应当在后面坐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任他,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刘备自己在江南前线。后身吴国将军陆议(即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国江南前匀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鞋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魏国。蜀国有关衙门依军法行事,向刘备报告说已将黄权妻子儿女收捕。刘备说:“是孤有负黄权.而黄权并未负孤啊!”对待他的家小仍同过去一样。

魏又帝曹丕对黄权说:“您背弃叛逆效命顺从天意的人,是想仿效陈平.韩信的作法吧。”黄权回答说:“为臣受过刘蜀主的特殊恩遇,既不能投降东吴,又无路返回蜀地,故此前来归顺。况且败军之将,免去一死就是幸运,还有什么羡慕古人之处!”曹丕颇为赞赏他,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并恩待他陪同乘坐同一辆车。蜀国投降的人有的说黄权的家小被杀,黄权知道其言不真实,故未马上发丧。后来审得确切消息,果然如黄权所言。刘备病逝的消息传来,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独黄权无一丝笑意。后来黄权兼任益州刺史,又调任河南。大将军司马懿非常器重黄权,问黄权说:“蜀中人物像您这样的有几人?”黄权笑着回答说:“没想到明公您如此看重我!”司马懿与诸葛亮的信说:“黄公衡,豪爽之士,无论何时谈起您,总是赞叹,不改初言。”景初三年(239),即蜀延熙二年,黄权被升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第二年黄权即去世,谥号为“景侯”。

阅读下面文言文斛律金传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