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麟征文言文翻译(吴麟徵家诫要言的译文)

1.吴麟徵家诫要言的译文

吴麟徵:《家诫要言》学习应谦虚,做事要准备 ,对自己长期严要求,有大用向不要靠积蓄。

不要被财货迷惑,不要被妻子儿女惑乱。不要让长辈怀疑,不要让父母怨怒。

争目前的事,就忘了远大的目的;加深了儿女情怀,就使英雄气概短少了。 多读书就气清,气清就精神正,神正就出现吉祥的事了,老天保佑着;读书少身体就空虚,身体空虚邪气就进来了,邪气进来就会作恶,忧患也就来了。

通三才的人叫做儒,常常愧疚在天地间立身做人;具备各种善行就能做士,怎么能宽恕自己责备别人。光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光听到别人的过错听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闯祸的根本。

所以自私的念头萌生就铲除它,谗谀的人到了就赶走他。邓禹十三岁就杖策给光武帝当谋士,孙策十四岁就成为英雄,所忌的是行步懈怠不能前进。

你们这一辈碌碌无为学习儒家的经典的析解句读。还达不到乡里小儿的水平。

人的度量相差很多,岂止是什伯而已乎!拜老师、交朋友应当以老成庄重、实心用功的为好,如果交那些浮薄好动的人,不但无益反击有损,坚决不适宜交朋友。当今多事,参加科举考试之外,还应当使学业进步。

碌碌无为地度日,少年时光容易过去,难道不可惜吗? 【原文】 秀才本等 ①,只宜暗修积学 ②,学业成后,四海比肩 ③。如驰逐名场 ④,延揽声气 ⑤,爱憎不同,必生异议。

秀才不入社 ⑥,作官不入党 ⑦,便有一半身分。 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

世乱方殷 ⑧,八股生活 ⑨,全然岭淡。农桑根本之计,安稳著数 ⑩,无如此者。

诗酒声游,非今日事。 才能知耻,即是上进。

鸟必择术而栖⑪,附托非人者⑫,必有危身之祸。 见其远者大者,不食邪人之饵,方是二十分识力。

男儿七尺,自有用处,生死寿夭,亦自为之。 语云:身贵于物。

汲汲为利⑬,汲汲为名,俱非尊生之术⑭。 人心止此方寸地,要当光明洞达,直走向上一路。

若有龌龊卑鄙襟怀,则一生德器坏矣。 立身无愧,何愁鼠辈。

打扫光明一片地⑮,囊贮古今,研究经史,岂可使动我一念。此七字真经也。

功名之上,更有地步,义利关头,出奴入主⑯,间不容发。 少年作迟暮经营⑰,异日决无成就。

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所谓得固欣然,败亦可喜。 对尊长全无敬信,处朋侪一味虚骄⑱,习惯既久,更一二十年,当是何物? 【注释】 ①本等:本分、分内之事。

②暗修积学:默默地修养德行,不懈地研求学问。 ③四海比肩:和天下著名学者齐名。

比肩:并肩。 ④驰逐名场:在名利场中奔逐钻营。

⑤延揽声气:交接和招揽同党。 ⑥社:明末的文社。

⑦党:朋党、派别。 ⑧殷:盛,深重。

⑨八股:八股文,科举考试的文体程式,因正文由四节对偶文句合计八小股组成,故名。是明清时士子必修的功课。

⑩著数:手段、方法。 ⑪鸟必择木而栖:语本《左传》。

⑫非人:行为不正的人,指不适当的人。 ⑬汲汲:地追求。

⑭尊生:保重生命。 ⑮保持心胸的光明磊落。

地:心地,佛教以心为地。 ⑯出奴入主:在义、利之间的取舍。

⑰年轻时不想有所作为,却做一些暮气沉沉的事情。 ⑱朋挤:朋友和同辈。

嘘骄:虚浮而骄衿。 【原文】 交游鲜有诚实可托者,一读书则此辈远矣,省事省罪,其益无穷。

人品须从小作起,权宜苟且诡随之意多 ①,则一生人品坏矣。 制义一节 ②,逞浮藻而背理害道者比比,大抵皆是年少,姑深抑之。

吾所取者,历练艰苦之士。 多读书达观今古,可以免忧。

立身作家读书 ③,俱要有绳墨规矩,循之则终身可无悔尤。我以善病,少壮懒惰,一旦当事寄 ④,虽方寸湛如 ⑤,而展拓无具 ⑥,只坐空疏卤莽,秀才时不得力耳。

迩来圣明向学 ⑦,日夜不辍,讲官蒙问,虽多不能支 ⑧。东宫亦然 ⑨。

一日宫中有庆暂假,皇上语阁臣曰:“东宫又荒疏四五日矣。”汝辈一月潜心攻苦,能有几日?欲望学问之成,难矣! 士人贵经世 ⑩,经史最宜熟,工夫逐段作去,庶几有成。

器量须大,心境须宽。 切须鼓舞作第一等人勾当⑪。

真心实作,死不可图之功。 竹帛青史⑫,岂可让人! 不合时宜,遇事触忿,此亦一病。

多读书则能消之。 忠信之礼无繁,文惟辅质⑬;仁义之资不匮,俭以成廉⑭。

【注释】 ①权宜:随事势而灵活变通、见风使舵。诡随:诡诈多变。

②制义:即八股文。 ③作家:理家。

④事寄:担当事任,此指承继了家业。 ⑤方寸湛如:心地纯厚清醒。

⑥展拓无具:没有发展和开拓的才能。具,才具,能力。

⑦迩来:近来。圣明:指明毅宗朱由检。

⑧不能支:不能应付。 ⑨东宫:皇太子住东宫,故以东官称太子。

⑩经世:治理世事。 ⑪勾当:事情。

⑫竹帛青史:竹帛、青史均指史书。此谓青史留名。

⑬忠诚信实的制度、礼节,不需要繁琐、藻饰,文彩是次要的,它只是礼节内容的补充。 ⑭一个人只要不缺乏仁爱和正义的资质,俭约便可成就廉洁。

【原文】 海内鼎族 ①,子姓繁多 ②,为之督者 ③,其气象宽衍疏达 ④,有礼法而无形畛 ⑤,有化导而无猜刻,故一人笃生 ⑥,百世?郁 ⑦,以酝酿深而承藉厚也。水清无鱼 ⑧,墙薄亟裂 ⑨。

车鉴不远 ⑩,尚其慎旃⑪! 莫道作事公,莫道开口是,恨不割君双耳朵,插在人。

2.古文 神农尝百草 的翻译

译文:

(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了。

原文: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族,而医道自此始矣。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神农辨药尝百草的故事,属于一则著名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人物背景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又有神农氏生于姜水之说,姜水在今宝鸡境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炎帝和神农氏是否为一人的争议,应是在神化他们时弄混了,袁珂先生把其列为一人;再《礼记》据此又称神农为烈山氏,盖皆因其行多名号所致),出生了一个小孩。

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它八眼皆会波动起来。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炎帝看见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三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

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氏”的原意是一种神祇,在原始社会代表部落首领的公用称呼,只是后世的学者将其解释为神祇,这和后来兴起的中国神话学有关。)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征文,翻译

3.文言文“魏征”的翻译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止)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翻译: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

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

魏征不解,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

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

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4.舜逐三苗文言文翻译

《舜逐三苗》文言文翻译如下:

至唐虞之际,三苗又乱起来了,卷二:“昔唐尧以天下让于虞,三苗之民非之,帝征之,有苗之民叛,浮入南海为三苗国。”则曰:“窜 三苗于三危”。南海、三危其实皆指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此次舜将三苗从洞庭一带驱赶至三危,故暂时出现了一阵安定。即所云:“三危既宅,三苗丕叙”, 也曰:“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这说明,平治水土之后,三苗安定下来。

可是好景不长,舜禹之际,又有“三苗”起来作乱。:“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 苗服”、也载:“舜舞干羽而三苗服”。可是最终禹还是攻打了三苗.通过以上史料,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九黎、三苗之乱,一般发生在“衰世”,每次大乱之后,即出现一位圣明君主,颇类后世之农民起义。

总之,九黎、三苗,他们每于“衰世”或与上层意志发生冲突时便起来反抗,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则又采用怀柔与镇压两手政策。最后 至舜禹时被迫迁于三危。以后便散居今云贵川一带,形成今天的苗、黎、彝、徭等族。

5.李世民畏魏征 文言文翻译 高手来鹞竟死怀中

选自[文成公主传奇] 第九回 射牦牛大宴报聘使 拒请婚迁怒吐谷浑(2) 翻译: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

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

魏征不解,问道: “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

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

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6.文言文翻译彼素畏尚等 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选段原文: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选段译文:公孙康向来怕袁尚等人,我逼急了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抵抗,我放松,他们就会互相争斗,这是情势决定、必然的。

出处:明智部·曹操

作者:冯梦龙

全文:

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兵胁太后。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以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卓未至而进见杀。

曹操袁尚、袁熙奔辽东,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操破乌丸,或说操遂征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来,不烦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传其首。诸将问其故,操曰:“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相图,其势然也。”

曹公之东征也,议者惧军出,袁绍袭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公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卒东击备。田丰果说绍曰:“虎方捕鹿,熊据其穴而啖其子,虎进不得鹿,而退不得其子。今操自征备,空国而去,将军长戟百万,胡骑千群,直指许都,持其巢穴,百万之师自天而下,若举炎火以焦飞蓬,覆沧海而沃漂炭,有不消灭者哉?兵机变在斯须,军情捷于桴鼓。操闻,必舍备还许,我据其内,备攻其外,逆操之头必悬麾下矣!失此不图,操得归国,休兵息民,积谷养士。方今汉道陵迟,纲纪弛绝。而操以枭雄之资,乘跋扈之势,恣虎狼之欲,成篡逆之谋,虽百道攻击,不可图也。”绍辞以子疾,不许。(边批:奴才不出操所料。)丰举杖击地曰:“夫遭此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故失其会,惜哉!”

安定与羌胡密迩,太守毋丘兴将之官,公戒之曰:“羌胡欲与中国通,自当遣人来,慎勿遣人往!善人难得,必且教羌人妄有请求,因以自利。不从,便为失异俗意;从之则无益。”兴佯诺去。及抵郡,辄遣校尉范陵至羌,陵果教羌使自请为属国都尉。公笑曰:“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评〕操明于翦备,而汉中之役,志盈得陇,纵备得蜀,不用司马懿、刘晔之计,何也?或者有天意焉?

吴麟征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