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文言文虚词(文言文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1.文言文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语文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7.【若】 (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
2.文言文的虚词用法与判断
文言文的虚词用法语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7.【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9.【为】(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
3.如何区别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这是一个区别的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词性和用法。例如“以”,既可作实词“认为”讲,又可作连词和介词,且两类虚词中都有表原因的用法。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以期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一、牢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现在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说已把考试范围缩小到了最小限度。这就为我们牢固掌握这18个虚词的各种用法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各种用法意义,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然后熟记于胸,以后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某个虚词就可作出用法选择了。另外,为了便于牢记这18个虚词,我把它们编成了四句口诀: “十八虚词记心间:之乎者也其与焉,因为而且所以则,乃于何若包罗全。”
二、摆正“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近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证明了这一点: ○12003年12题C项: ○22002年12题A项: 咸私哂其矫饰焉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2004年北京7题D项: ○42004年江苏12题A项: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蔡京以宫僚之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例○1加点虚词“焉”,在上句中是语气助词,下句中是兼词;例○2加点虚词“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也有可能都把“意义”解释为“把”,但上句中表示领率、带领,下句中起提宾作用;例○3中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但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揣度;例○4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但前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明确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三、划分句子结构,确定虚词功能。 请看下面例句: ○1(陈涉)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以上三个句子可以通过划分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来确定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1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之”在其后,可有可无,只起协调音节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例○2中“与之”是乘的状语,“与”是介词,“之”是其宾语,所以是代词。
例○3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以应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再看虚词处于哪个成份中,就可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
四、删除虚词定词性,换位替换定词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分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的虚词。
把句中的这个虚词删去,如果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不受影响,表明此虚词在句中作连词;然后用换位法对调其前后的词句,如不影响原意,则表并列关系,如影响原意,则表其它关系,再用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进而确定其关系。如果删去后句意不通,则这个虚词作介词。
请看下面例句: ○1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3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5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 删去○1至○4句中的加点虚词,句意没变化,说明是连词,通过换位法,确定○2○3○4句中表并列关系,○1句中可以用“以便”替换,说明是目的关系。删去○5○6句中虚词,句意改变,表明是介词,○5句中可用“拿/用”替代,表工具、方式;○6句中可用“因/凭借”代替,表原因依据。
五、熟记词类功用,再看前后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首先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
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请看下例: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3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天将亡我,我何渡为? (&。
4.高中18个文言虚词怎么进行判断分辨
要熟悉分辨它们,首先要明确掌握它们可能的意思,再根据上下文分析在此处的意思《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 18 个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则 者 之 1 .而,é r(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2)代词。
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3)动词,如,如同(4)复音虚词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③而况,即“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2 .乎,h ū(1)语气助词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2)介词。相当于“于”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3.其,qí(1)代词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 “那个” “那些” “那里”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 “其中的”(2)副词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 “还是”(3)连词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涉江》 ( ) .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4.且,qiě(1)连词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
《伐檀》 ( ) .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 “一边……一边……”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 ( ) .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 ) .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 .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2)副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 ) .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 ( ) .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 ) .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 ,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 ) ..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和原来一样。 5 .然,r á n(1)代词,这样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 ——即使又经过风吹日晒枯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輮制使它这样的啊。(2)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 “但是” “然而”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 ) . ——然而看洞的左右,到这里来并且留下标记的人已经减少了。(3)助词,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可译为“地” “着” “……的样子”等①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钟山记》 ( ) . ——大石头侧立着有千尺高,像凶猛的野兽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扑人。②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 .——忠肃公拆开大氅,拿出珍珠交给他们,封口的记号还和原来一样。(4)副词,表示应对,常单独成句,可译作“对” “是”等然,诚有百姓者。
《齐桓晋文之事》 ( ) . ——是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5)形容词,正确,对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陈涉起义》 ( ) . ——吴广认为他说得对,就去进行占卜。
(6)动词,认为……正确“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 ”成然之。
《促织》( ) ——“不如自己去寻找。
5.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的应用能力,靠平时的日积月累。
除了强化记忆各个虚词的用法外,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和方法。大体说来,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复习。
1.分清虚实 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与白话一样,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入虚词外,代词也归入虚词。要特别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
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中的“顾”,义为“回头”,是动词(实词);“顾吾念之”的“顾”,义为“但”“不过”,是转折连词(虚词)。所以复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
2.辨明用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之”有三个词性:动词、代词、助词。
作动词“到”“往”解释(如“辍耕之垄上”),是实词,仅此一个用法。作代词,有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第三人称(如“作《师说》以贻之”)、指示代词(如“均之二策”)三种用法。
作助词,有六种用法:一是当“的”字用,作定语的标志(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二是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作补语的标志(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三是音节助词无实义(如“顷之”);四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译时省去;五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译时省去。这样,通过词性统帅用法,就使繁多的虚词用法有了头绪。
3.注意变化 复习中应该拿虚词与白话比较,了解虚词的古今变化,懂得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些说法大体相当。虚词意义的古今变化,大体有以下四种: 第一,少数沿用下来。
如“学然后知不足”的“然后”,今天仍然使用。 第二,有的完全消失。
如用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等。 第三,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
如“也”在文言里作助词,表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现作副词,表同样、并行等意义。 第四,有的改用了别的词。
如语助词“矣”现在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于”则分别被“在、向、对、到、同、比、被”等介词代替。 4.注意特殊 按照考试大纲,高考只考查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且一般不考查文言虚词比较偏僻的用法,但课文中出现过的用法并非绝对不考。
还是以“之”字为例,“之”字作动词属特殊用法,应着重记住;“之”作代词时用于第三人称很常见,但用作第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却是比较生疏的用法,要引起注意。再如“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在课文中表反诘、猜测等语气,出现过几次,也要重点掌握,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的“其”字表猜测语气。
又如“以”字作介词时的一般用法在课文中经常见到,但表示领率的意义则见得较少,要重点记忆,“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我立尽”就是这种用法。这样通过抓生疏、疑难、特殊用法,减少了复习量,复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分类归纳 对虚词进行分类整理记忆,可以减少复习的工作量。如表示“只”义的虚词有“止、特、但、唯、单、直、徒”,表示“都”义的文言虚词有“全、举、咸、具、悉、皆”;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有“于是、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有“而、以、与”,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有“于、以、乎、与、为”。
另外,还可将表时间的副词可按过去时、现在时归类,将表短促时间和迅速的副词分类整理。对用于句首和句末的语助词分别进行归纳。
解题技巧 同解答考查文言实词的试题一样,要看青题目要求,明确思维角度;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逐步确定。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具体说,可采取以下5种方法。 1.语境分析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其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个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
6.关于文言文虚词是怎么判断它这个词的意思哦 求语文高手告诉下方法
虚词一般是助词,无意,如云,夫,而,何,乎,乃,其等,句首发语词无意
【而】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10.通“如”:好像,如同。
你一个一个去套好了。。。
还有很多,不一一类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