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言文典故(小学生古文)

1.小学生古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孔子不能决也。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仲由听了这些话很生气——仲由,就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字子路。

子路说:“小子们,你们怎么敢轻视我的老师呢?” 孔子不高兴了,对仲由说:“仲由,我现在告诉你什么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啊!”o(∩_∩)o。

文言文常用典故,高中文言文典故,高中文言文典故梳理

2.小学里学的四个文言文有什么内容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奕,两小儿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文章翻译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孔君平拜见他父亲,父亲不在,孩子就被叫了出来迎接客人。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随声答道:“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词语解析 对句子的理解 ①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

②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并且还可以看出孔君平很有礼貌。 ③为设果,果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④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

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

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对词语的理解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非常。

诣:拜见。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曰:说 对题目的理解 杨氏之子“杨氏”姓杨的人家 “之”相当于的“子”儿子 整个意思是: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聪明过人。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里,这个孩子被叫了出来。孩子有礼貌地给孔君平端来了一盘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知道孔君平是在愚弄他,便马上回答说:“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

" 字义:甚:很 惠:同慧 智慧 诣:拜见 乃:就 于是 示:给 看 曰:说 未闻:没有听说 孩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是在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

绝 :断绝 善 :擅长,善于。 鼓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山高峻的样子 兮 :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谓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他心里总以为将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拉弓搭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一起学习,但后一个学得却不如前一个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弈:这里作动词下棋。

(02)暴:同”曝“,晒。 (03)夫: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方的评论。

(04)秋: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05)通:全。

通国:全国。 (06)善:擅长,善于。

(07)弗若:不如。 (08)诲:huì,教诲,教导。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之:代词,指代弈秋的教导。

(11)鸿鹄:名词,指代天鹅。 (12)援:引,拉。

(13)缴:系着生丝绳的箭。 (14)之:代词,指代专心致志的人。

(15)俱:一起。 (16)弗:不。

(17)矣:了。 (18)为:因为 (19)其:代词,指代后一人。

(20)虽:虽然。 (21)将至:即将到来。

(22)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 (23) 非然也: 非:并非、并不是;然:如此,这样。

也:语气助词。 (22)唯:只。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

文言文,典故,小学生

3.人教版小学古文故事的相关成语

1.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2.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3.洛阳纸贵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4.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

4.小学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 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

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 注释 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 翻译 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 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

小学生文言文典故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