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道灭虢文言文翻译(假道灭虢 唇亡齿寒什么意思)

1.假道灭虢、唇亡齿寒什么意思

虢,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

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虢,这两个国家之间关系不错。晋如袭虞,虢会出兵救援;晋若攻虢,虞也会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一计。他说,要想攻占这两个国家,必须要离间他们,使他们互不支持。虞国的国君贪得无厌,我们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议晋献公拿出心爱的两件宝物,屈产良马和垂棘之壁,送给虞公。献公哪里舍得?苟息说:大王放心,只不过让他暂时保管罢了,等灭了虞国,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吗?献公依计而行。虞公得到良马美璧,高兴得嘴都合不拢。

晋国故意在晋、虢边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晋国要求虞国借道让晋国伐虢,虞公得了晋国的好处,只得答应。虞国大臣宫子奇再三劝说虞公,这件事办不得的。虞虢两国,唇齿相依,虢国一亡,唇亡齿寒,晋国是不会放过虞国的。虞公却说,交一个弱朋友去得罪一个强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晋大军通过虞国道路,攻打虢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班师回国时,把劫夺的财产分了许多送给虞公。虞公更是大喜过望。晋军大将里克,这时装病,称不能带兵回国,暂时把部队驻扎在虞国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怀疑。几天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献公约虞公前去打猎。不一会儿,只见京城中起火。虞公赶到城外时,京城已被晋军里应外合强占了。就这样,晋国又轻而易举地灭了虞国。

唇亡齿寒,唇没有了,牙齿就寒冷。比喻双方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出自】:春秋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见于《左传》、《墨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传·僖公五年》中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说,虞虢两国像嘴唇和牙齿之间的关系,唇亡则齿寒,[4] 但虞君未 听劝告最终也为晋所灭。

2.假途灭虢是什么意思

成 语 假途灭虢 拼 音:jiǎ tú miè guó 解 释: 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

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 出 处:《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家 示 例:此乃“~”之计也。虚名收川,实限荆州。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 近义词:假道灭虢 典 故: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

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

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

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

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

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

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这次战争的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却揭示了军事斗争的一些重要规律,给后世留下重要的启示和教益。

文言文,翻译,假道灭虢

3.假途灭虢文言文翻译及答案(节选自《吕氏春秋.全勋》)

白话翻译答案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去向虞国借路以便攻打虢国。

荀息说:“请用垂棘之璧和屈地所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赠给虞公,这样去要求借路,一定会可以得到允许。”晋献公说:“垂棘之璧是先君传下来的宝贝;屈地所产的良马是我的骏马。如果他们接受了我们的礼物而又不借给我们路,那将怎么办呢?”荀息说:“不会这样,他们如果不借路给我们,一定不会接受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路给我们,这就好像我们把垂棘之璧从内府转藏到外府,把屈地产的良马从内厩牵出来关到外厩里。有什么好担忧呢?”

晋献公同意了,就派荀息把屈地出产的良马作为礼物,再加上垂棘之璧,送给虞国以借路攻打虢国。虞公盯着宝玉和骏马,就想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呀!虞国跟虢国,就像车牙跟车辅,车牙依赖车辅,车辅也依赖车牙,这正是虞虢相依的形势。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如果我们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话,把路借给了晋军。荀息领兵攻打虢国,消灭了虢国。再回军攻打虞国,又消灭了虞国。荀息拿着玉璧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报告。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年龄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典故简介补充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平陆北)邻虢的北境,为进攻虢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荀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

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境),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区青龙涧河北岸的李家窑村)。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4.假道伐虢文言文翻译

假道伐虢文言文翻译: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

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宫外的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那里。”

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即使进谏,虞君不会听从的。”于是晋献公就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軨入侵,围攻虞国鄍邑的三面城门。

敝国伐冀而使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筑起堡垒,来攻打敝国的南部边境。

谨大胆地请求贵国借路,以便到虢国去问罪。”虞公答应了,而且自己请求先去进攻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就带兵进攻虢国。夏季,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亡了下阳。

原文: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

’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

’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

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

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

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5.假虞灭虢文言文原文

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幅乎?亲以宠幅,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髫,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从,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于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大致翻译就是: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6.假道伐虢文言文翻译

假道伐虢文言文翻译:晋国的荀息请求用屈地出产的马和垂棘出产的璧玉向虞国借路来进攻虢国。晋献公说:“这是我的宝物啊!”荀息回答说:“如果向虞国借到了路,东西放在虞国,就像放在宫外的库房里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那里。”荀息回答说:“宫之奇的为人,懦弱而不能坚决进谏,而且从小就和虞君在宫里一起长大,虞君对他亲昵,即使进谏,虞君不会听从的。”于是晋献公就派荀息到虞国去借路,说:“冀国无道,从颠軨入侵,围攻虞国鄍邑的三面城门。敝国伐冀而使冀国受到损失,也是为了君王的缘故。现在虢国无道,在客舍里筑起堡垒,来攻打敝国的南部边境。谨大胆地请求贵国借路,以便到虢国去问罪。”虞公答应了,而且自己请求先去进攻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不听,就带兵进攻虢国。夏季,晋国的里克、荀息领兵会合虞军,进攻虢国,灭亡了下阳。

原文: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对曰:‘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为不道,人自颠转,伐鄍三门。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灭下阳。

7.假虞灭虢是什么意思

“假虞灭虢”是东周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汉语成语典故。

虞国和虢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周武王灭商后,封王室宗亲周仲为虞公,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部。

封周文王的弟弟虢仲、虢叔为虢公。虢叔的封地在荥阳,史称东虢,后于春秋初年被郑国所灭。

虢仲的封地原在陕西宝鸡,后迁至今三门峡市,称西虢。西周时期,西虢历代国君均为周王室的重臣。

西周末年,遇犬戎之乱,虢公石父殉难,其子虢翰袭爵,虢翰不尊周平王,周、虢关系紧张。虢翰卒,其子忌父嗣位,入朝臣服,尽释前嫌。

从虢公忌父起,历代虢公皆被周王室倚为重臣,以遏制郑国。 在虢、虞国之北为晋国。

周惠王时,晋国国君为晋献公。晋献公欲成就霸业,频频对外用兵,兼并或控制了邻近数十个小国和狄、戎部落。

晋献公欲渡河南下,开疆拓土,虞国和虢国成为其下一步要兼并的对象。 此时的虢国也很强大,它的疆域北至黄河以北的下阳城(今山西平陆县南部),西达今陕县、卢氏,南达今嵩县北部,东至今渑池县境,其都城为上阳城(今三门峡市区李家窑村一带)。

而毗邻晋国的虞国比较弱小,但地势险要,是晋国通往虢国的必经之路。虢、虞两国相互依存,结成联盟。

晋献公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知道,不灭虞国,兼并虢国是纸上谈兵。而欲灭虞国,虢国必然出兵相助,晋国必将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这时,大臣荀息向献公献上计谋。一为美人计。

选晋国美女献给虢公丑,虢公丑纳受了美女,日听淫声,夜接美色,怠弃政事。二是离间计。

献公重贿犬戎,挑拨犬戎与虢国的关系,于是,犬戎与虢国开始连年的战争。三是假途之计。

献公用白玉之璧、千里宝马,贿赂虞公,请借虞国之道,出兵伐虢。虞公贪图财宝,竟许诺晋国假道伐虢。

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说:“虢,虞之唇也,唇亡齿寒,晋今日取虢,而虞明日从而亡也。”虞公不听,遂许晋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晋献公遂借道于虞,率军南下,一举攻陷虢国要塞下阳。当时,虢公丑与犬戎正大战于桑田(今灵宝境内),闻下阳失守,急回师相救,犬戎却追袭于后,虢军大败。

虢公丑幸免于难,回到上阳守御。晋军围上阳五个月,城中粮柴俱绝,士卒疲惫,百姓日夜号哭,城池岌岌可危。

虢公丑带公族突围,奔往洛邑。上阳城破,虢国灭亡。

晋军回师,灭掉虞国。 从1957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虢国墓和上阳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文物数量之多、价值之高,令人惊叹。

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像谜一样的虢国历史,而“唇亡齿寒”也成了千古遗训。

假道灭虢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