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

1.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新课标的,

鸿门宴:

1.(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词类活用现象。

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范曾数目项王 (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道芷阳间行 (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名词作状语:连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

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小事)

不义也 (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4.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古义: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名句积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可以吗??

2.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1.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2. 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 必修三:《蜀道难》·李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

4.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5.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3.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高一语文必修1文言文基础知识题烛之武退秦师一、《左传》简介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和对战争的描摹,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泛(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若不阙( )秦逢( )孙 夫( )晋,何厌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三、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 。

2.秦伯说 —“ ”通“ ”, 。3.失其所与,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四、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 古义: ,今义: 。

2.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今义: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义: ,今义: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义: ,今义: 。

5.亦去之。 “去” 古义: ,今义: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 省略介词——于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烛之武 3.(烛之武)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4.(烛之武)夜缒而出。 省略宾语——烛之武 5.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宾语—这件事情 6.(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晋惠公 (二)倒装句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2.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六、重要虚词总结归纳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2.而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③失其所与,不知( ) ④吾其还也( ) )5.之①公从之( ) ②是寡人之过也( ) ③行李之往来( ) ④何厌之有( ) 七、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 若不阙秦( ), 。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且贰于楚也( ),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9.臣之壮也(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11.邻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 ),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 ), 。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定,有三十三篇。约12万字。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 “ ”通“ ”, 。

2.使工以药淬火 “ ”通“ ”, 。3.日以尽矣 “ ”通“ ”, 。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通“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请辞决矣 “ ”通“ ”, 。7.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慑 “ ”通“ ”, 。9.设九宾 宾,“ ”通“ ”, 。

10.图穷而匕首见 “ ”通“ ”, 。1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 ”通“ ”, 。

12.秦武阳奉地图匣 “ ”通“ ”, 。13.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卒惶急无以击轲 “ ”通“ ”, 。

15.秦王还柱而走, “ ”通“ ”, 。2.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 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 ( ) 教 乃今得闻教 ( ) 敢 人不敢与忤视 ( ) 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 秦王还柱而走 ( ) 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 ( ) 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图 图穷匕首见 ( )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 ( ) 诏 非有诏得不上 ( ) 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 ) 3.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3.前为谢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远 ( ), 。7.使使以闻大王 ( ), 。

8.太子迟之 ( ), 。9.发尽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11.箕踞以骂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异义词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 ,今义: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 ,今义: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 ,今义: 。4.将军岂有意乎 意,古义: ,今义: 。

5.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遇,古义: ,今义: 。深,古义: ,今义: 。

6.于是太子。

4.人教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

我用南昌市城北学校语文年级第一的名义告诉你:

倒装句

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eg.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宾语前置。 eg.孔子云:“何陋之有?”

(3)定语后置。 eg.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介宾结构后置 。eg.苟全性命于乱世

倒装句是最难的,字词可以死背,这个还是要理解运用。

5.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有三篇: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1、先秦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2、战国为多人所作的《战国策·燕策三》中的《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3、《鸿门宴》是汉代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了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及刘邦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扩展资料: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文言文还有: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等。

1、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2、《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3、《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

语文高中必修一文言文

上一篇:文言文陈胜 下一篇:快速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