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山不在高(文言文阅读(12分)甲)
1.文言文阅读(12分)甲
试题答案:小题1:使┅┅劳累 不曾小题2:(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小题3:B D小题4: 托物言志 ; “ 诸葛庐 ” “ 子云亭 ”小题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信乎其似巢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陆游筑书巢 翻译: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
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像鸟窝。 ”。
2.文言文阅读(15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小题1:(4分)(1)出名2)大 (3)使……扰乱 (4)身体小题1:(4分)(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小题1:(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小题1:(2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小题1:(3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小题1:试题分析:“名”古今义,这里应是动词,出名;“乱”词类活用,应是“使动用法,使……扰乱”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应注意(1)中“斯”“馨的解释,斯的意思是这,馨的意思是指人品德美好高尚(2)中“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需要做句式的调整。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1:试题分析:这里“丝竹”严格来说,是指“嘈杂的乐音”“案牍”指“繁杂的公务”,能准确表明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点评:从近五年中考本类试题的形式上看,这五年的题目均为填空简答题。
五年中有三年的题目后面带有答题要求。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
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
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小题1:试题分析:D中“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点评: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
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进行比较辨别,这样才能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1:试题分析:学生从肯定和否定角度来发表观点均可,要做到观点明确。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点评: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