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文言文

1.文言文 滇游日记(明·徐霞客) 译文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

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原文: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滇游日记》是明代徐霞客的散文。作者自幼喜欢读古今史籍、舆地志和山海图等书,从21岁起开始漫游各地,历时30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所到之处,他都以日记形式,记录下实地考察过的山川形胜、地质风貌、物产气候和民俗风情等。他逝世后,由友人将部分日记遗稿,整理编辑为《徐霞客游记》一书。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2.《徐霞客传 》翻译

徐霞客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将阴梧塍里人。

高祖徐经和唐寅一同应乡试中举人,后一起因考试作弊而被取消资格。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掉的三千钱财,真迹还在他家里。

徐霞客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

30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出游。每年的夏、春、秋、三季出游,秋冬天冷的时候,拜望长辈,把这当作常例。

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像东西洞庭、阳羡、京口、吴兴、武林。浙西的径山、天目,浙东的五泄、四明、天台、雁岩、东海落迦等山。

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是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

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几天不吃饭。

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林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

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把山魅、木客、猴子、大猿当作伴侣。

昏昧柔弱的样子,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形胜,就突然变的能言善辩起来。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帐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的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无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的回来,拜访陈木叔在临海的住处。陈木叔问他:“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吗?”徐霞客不敢肯定地回答。

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且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走了三十里,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

攀登陡峭的山路,走了十多里,发现正德年间白云、云外两位高僧的圆形草屋还在。又上行了二十多里,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

住了三宿而才开始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

不久浏览了黄山、白岳、九华山、庐山;到了福建,爬了武夷山,泛舟九鲤湖;到了湖北,拜谒了武当山;向北浏览了齐鲁、燕冀、嵩山洛水;登上了华山,下山经过青柯坪,心中惊动想着回家,回家后发现他母亲正生着大病,咬着手指盼望着他呢。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浏览远方。

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黄山追访黄石斋。

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从终南山走峨眉山,跟从山中的百姓采药,住在山洞里面,八天没有吃到熟东西。

到了峨眉山下,正碰上奢崇明反叛朝廷的战争,只好返回。一个人带着炊具,寻访了塞外的常山,走遍了北方险要的关塞,回来到我的拂水山庄拜访,开心地谈论四游、四极,九州、九府,纵横变化,清楚得好像是谈论手掌中的事。

说从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都是抄袭附会。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从有记载以来,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浏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

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

1636年9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愿意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

在汀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

泛舟洞庭湖,上了衡山,登遍七十二座山峰。再登峨眉山,北面抵达氓山,最远到达出道牦牛的西南边塞地区。

由金沙江向南,渡过澜沧江,由澜沧江寻觅到了盘江,大都在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贵州、云南等地好看的地方几乎都看遍了。

渡过丽江,在点苍、鸡足山休息。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由鸡足山向西出玉门关好几千里,到达昆仑山,直至星宿海,离开中原地区有三万四千三百里。登上半山,风吹着衣服,好像要坠下来,看见了方外黄金宝塔。

又走了几千里,到达西番,拜见了大宝法王。鸣沙山以外,都被称作胡国,像述卢、阿耨等名就是,道路远近不能知道。

《西域志》说西北沙漠地区阻隔遥远,看见人马攒下的尸骨就是标记,鬼魅热风,没有逃脱得了的。玄奘法师曾经受过许多恶魔的折磨,全记载于他的本传里。

徐霞客很短的时间内往返,就好像到城市的郊外一样。 回来走到峨眉山下,托付商人附带把所得到的奇材虬根带回家。

并把一篇《溯江纪源》寄给我,说《禹贡》讲岷山是长江的源头,其实泯江不过是注入长江的一条大江罢了,并不是发源地。中国流入黄河的河水遍布五个省,流入长江的江水遍布十一个省。

统计水的流量,长江的流量数倍于黄河;验证它们的源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面,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面,并非长江的源头短而黄河的源头长。又辨析祁连山脉、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的走势,祁连山脉夹黄河在北方,唐古拉山脉抱长江在南方,巴颜喀拉山脉从中间界开,比较短。

祁连山脉走势向南,半支进入中原,。

3.游庐山记(徐霞客) 原文及翻译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

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

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

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

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

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

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

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

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

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

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

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

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

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

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

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

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

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

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

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

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

4.《徐霞客传 》翻译

一、译文

他出行,只带着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一根拐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忍受饥饿几天不吃饭,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

敏捷得如同猿猴,强健得如同黄牛。把高峻的山岩当作床席,用山中的溪水饮食沐浴,把山魅、木客、猴子、大猿当作伴侣。昏昧柔弱的样子,好像不怎么会说话;可一旦和他讨论辨析山水的脉络,搜寻探讨各地的形胜,就突然变得能言善辩起来。

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域,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二、原文

其行也,从一奴或一僧、一仗、一襆被,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捷如青猿,健如黄犊;以崟岩这床席,以溪涧为饮沐,以山魅、木客、王孙、貜父为伴侣,儚儚粥粥,口不能道;

时与之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则划然心开。居平未尝鞶帨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三、出处

《徐霞客传》第二段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徐霞客传》是由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所著散文,讲述了明代一代旅行家徐霞客波澜壮阔的一生。

二、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为后人留存了徐霞客的动人事迹。作为一篇传记文,文章并未对徐霞客的一生作详细的描述,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传主性格与成就,也最能打动作者心灵的事件来写。

从文章所写看,徐霞客是一个性喜山水、善游山水、争奇逐胜(攀登雁山绝顶可以为证)、重视亲情友情、富于科学探究精神的人。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借王玄冲比拟徐霞客,对徐霞客的价值予以评价,见识高超。

三、作者简介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文学家。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又自称牧翁、尚湖、蒙叟、绛云老人、虞山老民、聚沙居士、敬他老人、东涧遗老等。

1610年(明万历三十八年)中进士。1645年(清顺治二年)迎降,授宫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次年称病归里。后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秘密进行反清斗争。

他曾是明代东林党魁,清流领袖,南明时却依附马士英、阮大钺,后又事清,丧失大节,为士林所诟病。事后,他又支持和参与反清活动,与明遗民如黄宗羲、阎尔梅等密切往还,忏悔自赎,取得世人的谅解。一生博览群书,精于史学,诗文创作在当时负有盛名。

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徐霞客传

5.文言文翻译 《游雁荡山日记》 徐霞客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

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

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

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

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6.文言文 滇游日记(明·徐霞客) 译文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

(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

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几乎我自己掉下去,很长时间,幸好爬上去了。

7.《徐霞客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徐霞客传钱谦益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

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

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 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

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

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 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

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

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

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 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

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

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

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加:超出B.过陈木叔小寒山 过:经过C.质明已失其所在 质明:天刚亮D.多承袭傅会 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霞客奇情逸志的一组是(3分)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 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 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

(4分)(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3分)(3)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

(3分)。

8.徐霞客《游黄山日记》的翻译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找了个导游者,各自带一根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从左边上去。有石峰环绕夹峙,其中本有石阶,被积雪铺平,一望如玉。透过稀疏的毛茸茸的树木,仰见群峰盘结,独有天都峰巍然挺立在上。行数里,石级愈来愈高峻,而雪也愈深,在背阴处冻雪成冰,又硬又滑,根本踩不住脚。我一人在前,持杖凿冰,凿成一孔,后脚跟上去;从行的人都学此法,于是得以前进。到了山上平岗一看,则见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竟秀,好像是在为天都峰前呼后拥。由此而入,都是陡岭危崖,都长着怪松,高的不过一丈,矮的仅数寸,松针如平顶短毛,根部盘绕着,树干如龙那样曲折,愈是短的却愈老,愈是小的愈奇特,想不到奇山 中又有此奇品啊!在松石交映之中,有一群僧人下山来,那飘忽的样子像从天而降,他们都合掌说:“我们被大雪困在山中已经三月,今天为找粮食才努力走到这里。你们凭什么能够上去呀?”又说:“我们前海诸庵里的僧人,都已下山了,后海山路尚未通,只有莲花洞一处还可以过去。”于是我们从天都峰的侧面攀登而上,穿过山峰间的缝隙而下,往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

(到“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为止)

9.求一段古文,是徐霞客自己对自己一生的回忆

只找到这个《游黄山记》初四日。

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

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

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坡,灿若图绣。

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

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

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祗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

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

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

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

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

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于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

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呢?希望我的解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徐霞客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