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重点虚词(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1.高中粤教版语文必修三和必修四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必修三都是古诗词,必修四是文言文。

在文言中,表判断大多用语气词。而很少像在现代汉语中那样用判断词“是” 。常见判断句式如下:

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领起,谓语用“也”表判断。例:

(1)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2、.……,……也

有时只用“也”表判断。例: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2)和氏壁,天下共传宝也。 《廉蔺列传》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4)用心一也。《劝学》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例: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2)粟者,民之所种。《论贵贮疏》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式较常见。 例: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5.加副词判断句

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3)梁父即楚将项燕。《项羽本纪》

6、采用否定副词“非”、“弗”、“莫”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过秦论》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二章》

2.求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的文言文知识归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归纳14.孔孟两章 通假字 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 实词 于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对)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从,在) 固而近于费 (和,同,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在)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夫 夫颛臾 (那) 夫如是 (发语词) 相 则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名词) 相夫子 (辅佐,动词) 而 危而不持 (却,表转折) 固而近于费 (又,表并列)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作 今:认为 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 今:表判断 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国的封地叫“国”,士大夫的封地叫“家” 今:国,国家;家,家庭,人家 陈力就列 古:就,充任;列,职位 今:到队列去 或百步而后止 古:有人 今:或者 词类活用 无乃尔是过与 过,名词 动词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 养生丧死无憾 生,死,名词 动词,生者,死者 树之以桑 树,名词 动词栽种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 动词重视 衣帛食肉 衣,名词 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 王,名词 动词统一天下 王无罪岁 罪,名词 动词,归罪 15.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糅”,使…弯曲 虽有槁暴 “有”通“又” “暴”通“曝”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这里指天生的资质 虚词 而 而青于蓝 (表转折,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递进,并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递进,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可译为“地”) 而见者远 (表转折,但)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就,于是) 锲而不舍 (表转折,但)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并且)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 善假于物也 (对) 焉 风雨兴焉 (于之,从…) 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于) 以 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用来…的办法) 实词 劝学 (劝勉,勉励) 木直中绳 (符合)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干)(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反省) 吾尝跂而望矣 (提起脚后跟站着)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清楚) 假舆马者 (借)(车) 而致千里 (到达) 而绝江河 (横渡) 不积跬步 (半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 驽马十驾 (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雕刻) 用心一也 (专一) 用心躁也 (浮躁)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验,对照检查;反省 今:探究并领会 蟹六跪而二螯 古:腿,蟹脚 今:下跪动作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这里指刀斧之类的金属砍削器 今:一种贵重的金属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托身,安身 今: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黄河 今:泛指一切河流 蚓无爪牙之利 古:鸟兽的爪和牙 今:多指供驱使而帮助作恶的人 词类活用 其曲中规 曲,形容词 名词曲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 状,每天 非能水也 水,名词 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名词 状,在地面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 一,数词 形容词专一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 名词弯曲的办法 积善成德 善,形容词 名词善行 16.过秦论 通假字 孝公既没 “没”通“殁”,死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举为一 “从”通“纵” “举”通“与”,帮助,支持 秦有余力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不堪 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锄耰棘矝 “棘”通“戟” 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多义词 之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朋制其兵 (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 (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 (它们,代词) 因 因遗策 (沿袭) 因利乘便 (趁着) 因河为池 (凭借) 制 制其兵 (统帅) 秦有余力制其弊 (制服) 履至尊而制六合 (统治) 兵 制其兵 (军队) 收天下之兵 (兵器)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追亡逐北 (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势 致万乘之势 (势力) 攻守之势异也 (形势) 利 因利乘便 (便利的机会) 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丢失) 蒙故业,因遗策 (遗留下来的) 古今异义 当是时也 古:这,此 今:判断词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内 古:黄河 今:指一般江流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吝惜 今:喜爱 于是六国之士 古:在这时 今:连词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 血流漂橹 古:大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奋六世之余烈 古:功业 今:猛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古:举起 今:振动 因河为池 古:护城河 今:水池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古:深不可测 今:指意外情况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词类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名词 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动 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动 合从缔交 交,动词 名词 联盟 尊贤而重士 重,形容词 动词 尊重 追亡逐北 亡,北,动词 名词 吞二。

必修,虚词,文言文,重点

3.高中文言文《劝学》《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中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

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

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

4.文言文常用重要实词虚词归纳及其词条用法

一、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 文言实词的一般知识包括:词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的活用等。

二、虚词就是助词、代词之类的。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例句主要以四、五、六册为主)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

5.梳理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粤教版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重点虚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