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清寺文言文(古文翻译)
1.古文翻译
水经江水注 郦道元
江水又东,迳广溪峡,斯乃叁峡之首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汉滩,其峡盖自
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
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馀里,涌起数十丈。今滩
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
崩滩”。其颓崖所馀,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馀里,有大巫山,非惟叁峡所
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
耳。西,即巫山者也。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叁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 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
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青倒影。绝 多生柽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
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叁峡巫峡长,猿鸣叁
声泪沾裳!”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建平二郡界也。
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俗传
两郡督邮争界於此。江水历峡,东迳宜昌县之插下。
江水又东,迳流头滩。其水并峻急奔暴,鱼 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
“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馀里;下水
五日,上水百日也。”
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县治,江之南岸也。北临大江,与夷陵相对。江水
又东,迳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
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
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
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 既高,加以江
湍纡洄,虽途迳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叁朝叁
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
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
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
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
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 秀峰,奇构异形,
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
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
千古矣。”
整篇大意:
(一)自“江水又东迳广溪峡”至“夏后疏凿者也”
记叙三峡之首乃广溪峡。
(二)自“江水又东迳巫峡”至“盖因山为名也”
记叙巫峡因山为名。
(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至“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叙三峡四时山景。
(四)自“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至“东迳宜昌县之插灶下”
记叙东界峡有奇石。
(五)自“江水又东迳流头滩”至“上水百日也”
描写流头滩上水之难。
(六)自“江水又东迳宜昌县北”至“因名曰人滩也”
记叙人滩石景。
(七)自“江水又东迳黄牛山”至“回望如一矣”
记叙黄牛山、滩附近江水纡洄。
(八)自“江水又东迳西陵峡”至“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记叙西陵峡山水之美。
2.文言文翻译
新五代史•刘昫传
【原文】
昫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昫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昫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乂于洛阳,乃以昫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昫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新五代史•刘昫传》)
【参考译文】
刘昫在宰相之位,不熟习典章制度。当初,后唐明宗驾崩,太常寺卿崔居俭按照惯例应当做礼仪使,崔居俭因为祖父名蠡推辞(不任)。冯道改由崔居俭任秘书监,崔居俭怏怏不乐,因而有失职守。中书舍人李详因为崔居俭(失职之事替皇帝草拟)文告,(其中)有“闻名心惧(听到祖父的名字就惊惧不安)”的话,刘昫就修改为“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崔居俭申诉说:“祖父的名讳有程式(意思是祖父的名字就是这样),我有何罪啊?”当时听说这事的人都把这事传为笑话。到(刘昫)做仆射时,上朝时遇到下雨,众臣都到廊下排班站列,御史台的官员引导刘昫仆射站在中丞御史之下,刘昫诘问那位官员这样安排有何旧例可循,(结果)从宰相到各中央部门都不知道。这时,冯道被罢免宰相之职做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具体事务,不专门设置,等到冯道做司空时,问主管官员位次之事,也都不知道,从此不进入朝堂,等台官、两省的官员进入,其他官员后进入,宰相退朝则其他官员随后退朝。到刘昫做仆射时,自认为(自己是)由宰相罢免的,与冯道相同,于是就跟着冯道出入朝廷,主管官员不能批评改正,而舆论多私下里笑话刘昫。
后晋高祖时,张从宾谋反,在洛阳杀了皇子石重乂,于是朝廷任命刘昫为东都留守,主管盐铁事务。开运年间,被授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重新主管三司事务。契丹侵犯京城,刘昫因为眼病被罢免做太保,这一年去世,终年六十岁。
【注释】
(1)不习:(2)典故: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3)明宗:指后唐崩朱亶。(4)太常卿:太常寺卿。(5)故事:旧例;先例。(6)祖讳:祖父的名。生前曰名,死后曰讳。(7)怏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8)失职:怠忽职守;未尽职责。(9)诰词:君王所颁文告。(10)有耻且格: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11)令式:章程;程式。(12)移班:移位站列。(13)御史台:官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又名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后周则称司宪。隋及唐皆称御史台。惟唐一度改称宪台或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明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14)引:引导。(15)诘:诘问。(16)特置:特别设置;专门设置。(17)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18)班次:官员按品级排列的位次。(19)由是:从此。(20)俟:等;待。(21)弹正:纠弹;纠正。(22)议者:谈论的人;议论的人。指舆论。(23)窃笑:暗中讥笑。(24)晋高祖:指后晋高祖石敬瑭。(25)皇子重乂:指石重乂。(26)判:主管;负责。(27)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副宰相。
注:翻译为原创。注释部分参考查字典网,有修订。
3.能否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这篇文言文
周书王士良传【原文】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晋阳人也。
后因晋乱,避地凉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归魏,为敦煌镇将。
祖公礼,平城镇司马,因家于代。父延,兰陵郡守。
士良少修谨,不妄交游。魏建明初,尔朱仲远启为府参军事。
历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封石门县男。后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军败,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
行台纥豆陵伊利钦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孙女。士良既为姻好,便得尽言,遂晓以祸福,伊利等并即归附。
朝廷嘉之,进爵晋阳县子,寻进爵琅邪县侯,授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为殷州车骑府司马。东魏徙邺之后,置京畿府,专典兵马。
时齐文襄为大都督,以士良为司马,领外兵参军。寻迁长史,加安西将军,徙封符垒县侯。
齐文宣即位,入为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仍总知并州兵马事。俄除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
未几,入为侍中,转殿中尚书。顷之,复为侍中,除吏部尚书。
士良少孤,事继母梁氏以孝闻。及卒,居丧合礼。
文宣寻起令视事,士良屡表陈诚,再三不许,方应命。文宣见其毁瘠,乃许之。
因此卧疾历年,文宣每自临视。疾愈。
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扬人物。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国,但有一介之善者,无不以闻。
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师,复除侍中,转太常卿,寻加开府仪同三司,出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护联突厥发北齐,权景宣以兵围豫州,士良举城降。
授大将军、小司徒,赐爵广昌郡公。寻除荆州总管,行荆州刺史。
复入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
士良去乡既久,得临本乡,耆老故人犹有存者,远近咸以为荣。加授上大将军。
以老疾乞骸骨,优诏许之。开皇元年卒,时年八十二。
【译文】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晋阳县人。后来因为晋代战乱,避难到了凉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归附了北魏,担任了敦煌镇将。(他的)祖父王公礼,(担任了)平城镇司马,于是在代郡安家。
(他的)父亲王延,(担任)兰陵郡守。王士良少时就处事谨慎,恪守礼法,不随便(与人)交往。
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尔朱仲远启奏担任府参军事。(王士良)历任大行台郎中、谏议大夫,晋封石门县男爵。
后来与纥豆陵步藩交战,失败,被步藩捉住,于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纥豆陵伊利钦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担任右丞,(并)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他。
王士良既然(与他)结为姻亲关系,便对他知无不言,于是就跟他讲明利害关系,伊利等人就一起归附了(北魏)。朝廷嘉奖他,晋封晋阳县子爵,不久晋封琅邪县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将军,出京担任殷州车骑府司马。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设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专门掌管兵马。当时齐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担任司马,兼任外兵参军。
不久升任长史,加封安西将军,又转而晋封符垒县侯爵。北齐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担任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仍然总管并州兵马事。
不久授任骠骑将军、尚书吏部中。不久之后,入京担任侍中,转任殿中尚书。
不久,又担任侍中,授任吏部尚书。王士良少时丧父,侍奉继母梁氏因孝顺闻名。
到(继母)去世时,守孝合乎礼节。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视事,王士良屡次上表表达(尽孝)的赤诚之心(拒绝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应,他才答应诏令。
文宣帝看到他因居丧过哀而极度瘦弱,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亲自去看望他。
(后来慢慢)病愈。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访求提拔人才。
王士良与尚书令赵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别巡视郡国,只要有一个符合要求的人才,无不禀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师,又授任侍中,转任太常卿,不久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出京担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
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护联合突厥攻打北齐,权景宣待兵围困豫州,王士良带领全城投降。授任大将军、小司徒,赐广昌郡公爵。
不久授任荆州总管,兼任荆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小司徒。
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离开故乡已经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乡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老朋友还有在世的,远近之人都认为(这是)特别荣耀的事。
(后来又)加授上大将军。(后)因年老有病请求辞官回乡,朝廷特别下达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应(了他的请求)。
开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岁。【注释】1、修谨:谓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南史·袁泌传》:“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明史·陆培传》:“培少负俊才,有文名,行谊修谨,客华亭,尝却奔女于室云。”
2、居丧:犹守孝。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中。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礼记·曲礼下》:“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唐韩愈《马府君行状》:“女子二人,在室,虽皆幼,侍疾居丧如成人。”《红楼梦》第64回:“贾珍、贾蓉此时为理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苫,恨苦居丧。”
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心中有些不满。”3、视事:就职。
4.游庐山日记(节选)文言文翻译
由寺后侧边的小路登山。
经过涧盘岭,不知不觉到了半山腰。隔着山峰又看到一个瀑布,在瀑布之东,就是马尾泉。
走了五里,攀上一尖峰,山顶是文殊台。这里孤峰拔起,四面无依无靠,山顶上有文殊塔。
对面山崖削立万仞,旁边瀑布轰轰地往下流,和文殊台中间只隔着一条山涧。从山巅到山脚,一眼望去,尽收眼底。
不登此台,不能了解这个瀑布的优美。下文殊台,沿着山冈的西北溯溪而山,就到了瀑布上流。
一条路忽然出现,山谷回旋在抱,就有黄岩寺在双剑峰的山下。经过山涧再往上走,有黄石岩。
岩石向天外突出,平坦得如同磨刀石。黄石岩旁有一间茅阁,大概一丈见方,幽雅出尘。
阁外有数竿修竹,拂群峰而生长,和山花、霜叶,在山峰边上相互交映。鄱阳湖如同一个小点,就在窗户外。
我在山溪的石间纵步,看到断崖夹壁的优美景色。
5.谁知道关于勤学的文言文
悬梁刺股
xuán liáng cì gǔ
〖解释〗形容刻苦学习。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示例〗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清·李渔《比目鱼·赠行》
头悬梁,锥刺股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苏秦是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传说,他晚上念书的时候还把头发用带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一打瞌睡,头向下栽,揪得头皮疼,他就清醒过来了。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头悬梁,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丰富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