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磾文言文资治通鉴(阅读下面文言文,日磾(音mì)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父不?)
1.阅读下面文言文,日磾(音mì)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父不?
1。
D2。B3。
D4。A5。
(1)①皇上觉得奇怪就问他,日磾完全用实情回答。②莽何罗与莽通伪造皇帝命令连夜外出,一起杀死了使者,调遣军队。
(2)①每见画常拜乡之涕泣②阴独察其动静,与俱上下③捽胡投何罗殿下,得禽缚之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可以将之代入文章,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也可以向课内迁移,利用课内学过的词义来解决;也可以利用成语来解决,因为成语中的词往往保留了古意。 A项可以让句子回到文中,利用前一句“诏图画于甘泉宫”和后一句“日磾每见画常拜”,可以推知此处的“署”与今天的“署名”意思相近,意思是“题写”B项中的“谢”在古文中常考义项有:谢罪,感谢,辞别,凋谢等等。
结合语境“上闻之大怒”可以知道,皇上大怒,作为臣子必然不能是感谢,而应是“谢罪”C项中的“善”在文言中的常见义项有:擅长,好,与……交好。 根据句子本身“莽何罗”与“江充”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此处的“善”应是“友好,交好”。
故答案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变相考查虚词的用法。 此题应利用句间的关系,再结合虚词本身的用法及意思来选择即可。
利用排除法,先易后难,缩小范围。第一句中“□父不降见杀,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宫”,联系前一句“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可见是“父不降见杀”让他从“休屠王太子”的地位落到“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宫”这样的境地。
由此可知“父不降见杀”是这一转变的原因,“且”表进一层,没有表示原因这一用法,所以排除AC。第二句“日磾母教诲两子,甚有法度,上闻□嘉之”中“闻”和“嘉”是两个动作,中间用“而”表示顺承关系。
第三句“后上知太子冤,□夷灭充宗族党与”,从前一句“后上知太子冤”和后一句做法“夷灭充宗族党与”之间的联系中可以知道,后来皇上知道太子是冤枉的,于是就诛灭了江充及其宗族党羽。 此处应该用“乃”。
故答案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句末虚词、句首发语词、排偶句式、顶真修辞、名词代词等等。
这句中有“葬具冢地”“轻车介士”“茂陵”“敬侯”这些名词,可以利用名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即可。考点:要求对课外一段文言材料的全部或部分断句。
能力层级为文言文阅读B4。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主要做法是:先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句子,然后将选项与之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点。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词虚词等等。
A项中的“自己入宫做了马夫”错误,在第一段中有句子“与母阏氏、弟伦俱没入宫”,可以知道是“没入宫”;“所以很快得到皇帝的器重”错误,文中第二段先是被授予马监的官职,不久又升任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他忠于职守态度诚信因而被封为“秺侯”错误,因为讨伐莽何罗有功被封“秺侯”是以后的事情,在最后一段,文中原句是“武帝遗诏以讨莽何罗功封日磾为秺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第一句中“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对……感到奇怪;“具”,完全;“本状”,实情;“对”,回答。 第二句中“矫制”,伪造命令;“夜”,名词做状语,连夜;“发”,派遣,调遣。
第二问,要抓住题干中的“金日磾‘忠孝’”,然后到文中找即可。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欢进至陕这篇文言文叫什么
欢进至陕这篇文言文叫《资治通鉴 高欢》,全文是:
欢进至陕,泰遣开府仪同三司达奚武等拒之。行台郎中封子绘言于欢曰:“混一东西,正在今日。昔魏太祖平汉中,不乘胜取巴、蜀,失在迟疑,后悔无及。愿大王不以为疑。”欢深然之,集诸将议进止,咸以为“野无青草,人马疲瘦,不可远追。”陈元康曰:“两雄交争,岁月已久。今幸而大捷,天授我也,时不可失,当乘胜追之。”欢曰:“若遇伏兵,孤何以.
济?”元康曰:“王前沙苑失利,彼尚无伏;今奔败若此,何能远谋!若舍而不追,必成后患。”欢不从,使刘丰生将数千骑追泰,遂东归。
泰召王思政于玉壁,将使镇虎牢,未至而泰败,乃使守恒农。思政入城,令开门解衣而卧,慰勉将士,示不足畏。后数日,刘丰生至城下,惮之,不敢进,引军还。思政乃修城郭,起楼橹,营农田,积刍粟,由是恒农始有守御之备。
3.翻译文言文《鲁肃过蒙屯下》
1解释词语
过蒙屯下 过 : 遂往诣蒙 诣:
越席就之 就: 权悉以兵并蒙 悉:
1.过:到 2.没什么意思
3.就:做 4.于是
2文本解读
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鲁肃为周瑜的好友,在孙权继位后为周瑜推荐,仕于孙权,为孙权谋划战略,深受器重。赤壁之战时,鲁肃力主抗曹,出使联合刘备,并协助诸葛亮、周瑜说服孙权。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不忍周瑜陷害诸葛亮,多次协助诸葛亮脱险。赤壁战后,鲁肃在诸葛亮的设计下,成为保人,将荆州“借”予刘备,此后多次讨要不成,处于两难的境地。周瑜去世后,鲁肃代周瑜成为水军都督,数年后病逝。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成为研究经书,传授经学的学官呀!只不过是要你粗略地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一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对我)十分有效益。”吕蒙这才开始从事学习。(后来)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谈论商议(时),(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现指学识尚浅的人)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才华的人)士别三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告别。
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通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权:指孙权,字仲谋。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5,辞:推辞。
6,务:事务。
7,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学官。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
29,何:为什么。
30, 即 :重新
31.初:原来,本来。
32,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4.求《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中的文言翻译
你这个比较长啊~原文不大好找,我估计只找到了一部分的原文,你看还缺了哪里吧
太元7年,冬天的十月。秦王苻坚和大臣们在太极殿进行朝会,一起商议(苻坚)说:“自从我继承了祖业,过去三十多年了,四方都渐渐安定,只有东南方的那个小地方,还没有蒙受君王的教化,现在大概的估算我的士兵,可以得到九十七万人,我想以自己为统帅去征讨他们,怎么样?”秘书监朱肜说:“陛下行驶的是上天的惩罚,必然是有征无战。晋国的君主如果不将玉玺悬挂在城门的上面,肯定会逃跑往海上客死他乡。陛下收复中国的土地人民,让他们恢复耕织,然后回御驾东巡,将成功告慰岱宗,这是千年才有的时机啊。”苻坚高兴的说:“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尚书左仆射权翼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因此回师,不予讨伐。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软弱,但还没有大的罪恶,谢安、桓冲又都是长江一带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来看,不可图谋!”苻坚沉默了许久,说:“诸君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太子左卫率石越说:“今年岁镇守斗(这句是真不懂应该是天文方面忽悠的话),福德都在吴(江南)那一边,攻打他们必然有上天的灾祸(估计是血吸虫病),而且他们拥有长江的天险,人民都愿意跟随他为他所用。实在是不可以攻打他们啊。”苻坚说:“昔日周武王攻打纣王,违背岁命和卜卦,天理不顺,如果武王不攻打的话,江山是否易主还不知道呢。吴王夫差和孙浩(一个是战国时期一个是三国时期的)都仗着有江湖的保卫,任然不能免于灭亡。现在凭借我的人马之多,将马鞭丢进长江,足够使它断流,又有什么天险让他去依仗的呢!”太子左卫率石越回答说:“被灭亡的三个君主都是荒淫无度的无道之君,因此敌人打败他们,比从地上捡起东西来还要容易,现在的晋国虽然没有德行(这个估计是贴金的话),但还没有大的罪行,希望陛下暂时按兵不动,积累粮谷,来准备对付他们的挑衅。”就这样群臣们各自诉说自己的观点,很长时间不能决定下来。苻坚说:“这就是所谓的在道路边建造房屋,多久都不能造起来(这个是个典故)。我应该由自己来决断。”
众大臣都出去了,只留下了阳平公苻融。苻坚对他说:“自古决定大事的人,只不过一两个大臣而已。现在众说纷纭,只会白白扰乱人心,我打算与你一同决定此事。”苻融于是对苻坚说:“现在攻打晋朝有三个不利因素:天理不顺,这是其一;晋国自身没有灾祸,这是其二;我军征战频繁,士兵都已疲惫不堪,百姓也都心怀畏敌之心,这是其三。群臣当中说晋朝讨伐不得的人,全都是忠臣,但愿陛下能够听从他们的意见。”苻坚听罢脸色一变说:“你也是这样,我还能把希望寄托在谁身上呢!我有百万强兵,财物兵器堆积如山;我虽然不是什么完美的国君,但也并非昏庸之辈。乘着捷报频传的时机,前去攻打垂死挣扎的国家,为何还要担心不能攻克呢?怎能再留下这些残敌,让他们久而久之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苻融哭泣着说:“晋朝不可以消灭,这是很显然的事情。现在却要大举出动疲劳的军队,恐怕不会取得万无一失的成功。何况我所担忧的,还不止这些。陛下宠信供养鲜卑人、羌人、羯人,使们遍布京师,这些人都对我国有着深仇大恨。如果只留下太子和数万弱兵守卫京师,我担心会有不测变故在我们的心腹地区发生,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这只是我的愚钝见解,果真不值得采纳,那么王猛却是一时豪杰,陛下曾经时常把他比作诸葛亮,为何惟独不铭记他的临终遗言呢!”苻坚却仍然不听。一时间向苻坚进谏的大臣甚众,苻坚坚持说道:“凭借我们的实力攻打晋朝,权衡双方的强弱之势,犹如疾风扫秋叶一样,然而朝廷内外却都说不能攻打,这的确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这个就是我找到的部分自己翻译的,遗漏了什么可以在问我。
5.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是什么文言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是文言文:四知
创作年代:公元前700年左右
作品出处:《资治通鉴》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 者: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原文: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杨震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骘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