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闻的用法与意义(闻在古代汉语中的正确含义?)
1.闻在古代汉语中的正确含义?
[ 闻 ] 拼音:wén 繁体:闻
部首:门 部首笔划:3 字意五行:水
简体笔划:9 台湾笔划:14 康熙笔划:14
拼音输入:wen 五笔输入:UBD 吉凶寓意:吉
笔顺:捺竖折横竖竖横横横
闻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闻
(1)
闻
wén
(2)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3)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5)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6)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7)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8)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王维《老将行》
(9)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10)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1)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2)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13)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4)
又如:自不可闻
(15)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闻
(16)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7)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18)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2.“闻”在古文中有哪些意思?
1、听见
如:《说文》闻,知声也。意思是闻就是听见声音。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2、听说;知道
如:唐· 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意思是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3、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4、传布,传扬
如:王维《老将行》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意思是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5、报告上级
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6、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7、闻名,出名 ,驰名。
如:诸葛亮《出师表》不求闻达。意思是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8、知识;见闻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又如:闻见(见闻)
9、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
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10、声望;威望
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闻
3.文言文练习0下列各句中的“闻字,与魏文帝闻之的闻”字意义 爱问知
A.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闻:使。
听到(使动用法)。 B.译文: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
(《促织》)闻:闻名。 C.译文:半夜听到鸡叫。
(《晋书·祖逖传》)闻:听到。 D.译文: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默默无闻的人呢?(《五人墓碑记》)闻:声名(默默无闻)。
题目中的“魏文帝闻之”译为“魏文帝听说他们(钟繇的两个儿子)”。闻:听说,听到。
答案C,依据是上下文翻译所取的语义。
4.有闻而传之者的而与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的意义及用法
有闻而传之者的而用于表顺承,有听到又向外传播扩散的人。
而是又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的而用于表转折,别人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你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而是却的意思。扩展资料:【而】的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 而 and that; moreover;而1 ér(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而(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而(1) 你;你的 相当于“尔”[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而(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而 如,好像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5.口语,书面语,文言闻,白话文,各自的意思,是否有相互关系
楼上的越说越乱,
记住这几个的关系:
口语是 对于书面语的,就是包括能写和不能写的字和土话都在口语里面。
我看过给韩国人的汉语教材, 比方说: “我管他叫叔叔” 这里这个管的用法就是口语,在正规字典里面没有这样的用法。
书面语是相对于口语,其中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汉语的写法。
白话文是五四运动之后所提倡的我口写我手的文体。
比较会令到大家混乱的是, 五四运动当时候的提倡的新书面语(白话文)是以当时候的北京官话口语为标准的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