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家训文言文(求嵇康《家诫》原文译文)

1.求嵇康《家诫》原文译文

嵇康《家诫》 tongwei 发表于 2006-7-10 1:36:00

家诫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可)耳。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言〕辞■谢,其素不预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若〕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欲有所求)〔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亟)〔无何〕舍去之。此将

包拯家训文言文,关于家风家训的文言文,关于家训家规的文言文

2.谁有嵇康家诫译文

嵇康家诫 原文:人无志,非人也。

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

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

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

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

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

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

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

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译文:一个人活着却没有理想,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作为一个君子,只要用心,想做的事情都终能成就。

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行动之前一定会先想好策略。如果要做的事就是心中最愿意做的事,即与你的志向是相符的,那么你就会做到心口合一,坚定不移,宁死也不放弃。

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偶尔会有松懈或力量不够的时候,但若能以之为耻,改变之并继续努力,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到达想到的境界,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心里面觉得疲劳而身体力行方面也做得不够,被外在的物质或者内心的欲望所牵累,忍受不了眼前的患难或者心里小小的不快,则会开始考虑放弃之前的努力与成绩。

想放弃,心中就会挣扎,陷入天人交战的境地。动摇挣扎的结果往往是由一向难以克服的情感、欲望取胜。

由此,造成了半途而废或者在其实没有缺乏却还是直接失败的结果。这时,用他作防守不坚固,用他来进攻则太怯弱,与他定下誓约常常会被违背,而与他共同谋划时他又常常泄露消息。

遇到快乐的事情则控制不住感情,处在轻松的境地时就极度放松,根本无法控制。这样的人虽然天资很好,繁华美丽,但不会有优秀的成就;一整年都很勤快,也不会有一日功成名就的结果。

看到这样的情况,君子就不得不叹息了。想当初,伍子胥做长吟时的心志,夷齐品性高洁的行为,柳下惠令人感佩的信念,苏武坚守节操的品德,可以说都很坚定。

所以说,心里没有贪欲而平静,身体没有藻饰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 原文: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

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

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脩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译文:对居住之地的官员,只要尊敬他就好了,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不宜处的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

之所以要你这么做,是因为官员喜欢问别人一些府衙之内看不到的事情,或者提拔、举荐他以为好的人(呃,这个炎不是很肯定……事实上,好多处都不敢肯定,仅凭我以为的理解了……我觉得这里的意思还可能是——让人揭发举报一些坏人坏事吧),这些都会遭人怨恨,有时会讲到别人提到的一些事,你在和官员谈话时总是免不了要有所答复,陷入两难境地,实在难办。如果能做到少说话,谨慎戒备,守好自己的言行口舌,就可以远离那种难以避免的被人怨恨或责备的境地了。

平时做人应当处清净高远之地,远离凡人俗事。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为他做一些可能要冒生命危险的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是谦虚、真诚而礼貌的,要让他清楚的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

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希望能够帮助他,那么可以采取表面上拒绝他,私下却偷偷想办法帮助他的策略。之所以要你这样做,是因为这样上可以预防、远离一些想要以此为借口拉拢、束缚你的人,中可以杜绝一些麻烦人士的请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声,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办法。

原文: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

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

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

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

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译文:在想去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去做,认为没有差错了,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这件事。如果有人想要改变你的计划,那么他应该说出改变之后更好的计划。

如果他讲的很对,你也不要因此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就不好了,妄自菲薄;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就改成以情分来请求你听他的话。他虽然一。

家训,文言文,嵇康

3.求嵇康《家诫》原文译文

(转自搜狐博客)有兴趣自己看原文啦。

原文: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

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

耻躬不逮,期於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

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

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

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

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

乃是守志之盛者也。译文:一个人活着却没有理想,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人。

而作为一个君子,只要用心,想做的事情都终能成就。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行动之前一定会先想好策略。

如果要做的事就是心中最愿意做的事,即与你的志向是相符的,那么你就会做到心口合一,坚定不移,宁死也不放弃。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偶尔会有松懈或力量不够的时候,但若能以之为耻,改变之并继续努力,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到达想到的境界,得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心里面觉得疲劳而身体力行方面也做得不够,被外在的物质或者内心的欲望所牵累,忍受不了眼前的患难或者心里小小的不快,则会开始考虑放弃之前的努力与成绩。想放弃,心中就会挣扎,陷入天人交战的境地。

动摇挣扎的结果往往是由一向难以克服的情感、欲望取胜。由此,造成了半途而废或者在其实没有缺乏却还是直接失败的结果。

这时,用他作防守不坚固,用他来进攻则太怯弱,与他定下誓约常常会被违背,而与他共同谋划时他又常常泄露消息。遇到快乐的事情则控制不住感情,处在轻松的境地时就极度放松,根本无法控制。

这样的人虽然天资很好,繁华美丽,但不会有优秀的成就;一整年都很勤快,也不会有一日功成名就的结果。看到这样的情况,君子就不得不叹息了。

想当初,伍子胥做长吟时的心志,夷齐品性高洁的行为,柳下惠令人感佩的信念,苏武坚守节操的品德,可以说都很坚定。所以说,心里没有贪欲而平静,身体没有藻饰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原文: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

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

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

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

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脩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译文:对居住之地的官员,只要尊敬他就好了,不应和他过分亲密,和他的往来也不宜太多,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不宜处的太久。

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留宿。之所以要你这么做,是因为官员喜欢问别人一些府衙之内看不到的事情,或者提拔、举荐他以为好的人(呃,这个炎不是很肯定……事实上,好多处都不敢肯定,仅凭我以为的理解了……我觉得这里的意思还可能是——让人揭发举报一些坏人坏事吧),这些都会遭人怨恨,有时会讲到别人提到的一些事,你在和官员谈话时总是免不了要有所答复,陷入两难境地,实在难办。

如果能做到少说话,谨慎戒备,守好自己的言行口舌,就可以远离那种难以避免的被人怨恨或责备的境地了。平时做人应当处清净高远之地,远离凡人俗事。

如果有人来麻烦、叨扰,想要你为他做一些可能要冒生命危险的事,在推辞别人的请求时,语气应当是谦虚、真诚而礼貌的,要让他清楚的知道你从来不插手这类事情。如果那人的事情有冤屈或者真的很急,心里有些不忍,希望能够帮助他,那么可以采取表面上拒绝他,私下却偷偷想办法帮助他的策略。

之所以要你这样做,是因为这样上可以预防、远离一些想要以此为借口拉拢、束缚你的人,中可以杜绝一些麻烦人士的请求,下可以保全自己一向的名声,这也是坚守志向的一个办法。原文: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

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

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

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

未为有志也。 译文:在想去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去做,认为没有差错了,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这件事。

如果有人想要改变你的计划,那么他应该说出改变之后更好的计划。如果他讲的很对,你也不要因此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就不好了,妄自菲薄;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就改成以情分来请。

4.《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译文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谯郡人,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他的兄长嵇喜,很有才能。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

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

但是不在意自己的外在,不对自己进行多余的打扮。人们认为他风采非凡,天生本质与自然相合。

能容忍别人的过失,遮掩别人的过错。宽容简约有大度量。

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

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

(嵇康)认为神仙禀受于自然,不是积累修行能够达到的。但是如果能够引导修养合理,还是能够长寿。

于是写了《养生论》。又认为君子是没有私心的。

(释私论,不译)因为有同样高远志趣的知己很找到。常常希望能有一个能与他相得益彰的人。

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王戎说自己与嵇康在山阳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嵇康表现出欢喜或是愤怒的表情。

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

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

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临别要走,孙登说:“你性格刚烈而有才,难道能免祸吗!”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

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

(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

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

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

钟会因此怨恨嵇康。到了嵇康被捕,钟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

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

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杀害。

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 先前,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玩。晚上住在华阳亭,拿过琴来弹奏。

和嵇康一同谈论音律,辞致清辩。于是(那古人)要来琴弹奏,弹奏了《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

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并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给别人,他也不说他叫什么。嵇康擅长辨析道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趣,自然便达到了玄妙悠远的境界。

收集了自上古以来的高尚之士,为他们写了传并写了赞。是希望能与千年以来的圣人交友。

又写了《太师箴》,也足够用来阐明帝王之道了,又写了《声无哀乐论》很有条理。儿子嵇绍,另外有传。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

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

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

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

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

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其略如此。

盖其胸怀所。

5.文言文阅读 选自《晋书·嵇康传》句子翻译

《晋书·嵇康传》【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乃著《养生论》。

又以为君子无私,其论曰:“夫称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

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何者?匿情矜吝,小人之至恶;虚心无措,君子之笃行也。

是以大道言‘及吾无身,吾又何患’。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

由斯而言,夫至人之用心,固不存有措矣。故曰‘君子行道,忘其为身’,斯言是矣。

君子之行贤也,不察于有度而后行也;任心无邪,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是故傲然忘贤,而贤与度会;忽然任心,而心与善遇;傥然无措,而事与是俱也。”

其略如此。盖其胸怀所寄,以高契难期,每思郢质。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戎自言与康居山阳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

康乃与涛书告绝,曰:闻足下欲以吾自代,虽事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也。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故为足下陈其可否。

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为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

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知尧、舜之居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

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

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意气所托,亦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加少孤露,母兄骄恣,不涉经学,又读《老》《庄》,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惟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

吾以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又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

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长也;仲尼不假盖于子夏,护其短也。

近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终始,真相知者也。自卜已审,若道尽途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

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

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曰:嗟余薄祜,少遭不造,哀茕靡识,越在襁褓。母兄鞠育,有慈无威,恃爱肆姐,不训不师。

爰及冠带,凭宠自放,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庄》《老》,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予不敏,好善暗人,子玉之败,屡增惟尘。大人含弘,藏垢怀耻。

人之多僻,政不由己。惟此褊心,显明臧否;感悟思愆,怛若创磐。

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昔惭柳惠,今愧孙登,内负宿心,外恧良朋。

仰慕严、郑,乐道闲居,与世无营,神气晏如。咨予不淑,婴累多虞。

匪降自天,实由顽疏,理弊患结,卒致囹圄。对答鄙讯,絷此幽阻,实耻讼冤,时不我与。

虽曰义直,。

6.《晋书·嵇康传》文言文句子翻译

付费内容限时免费查看 回答 亲,您好,您的问题已经在处理中了,已经正在整理文字发给您,您可稍后查看可以,随时留言,我会积极解决您的问题,不要着急您的问题我在联系核实,为了能够顺利解决您的问题,麻烦请耐心稍等一下,谢谢

您好 很高兴由我为您服务。根据你的问题,我这边为你查询以下结果(这里接你答题的答案)

提问 知足下故不知之也

回答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他的祖上(原本)姓奚,会稽上虞人。因为躲避别人的怨恨(即躲避仇家),迁徙到这里。铚县有山名嵇山,(其先祖)定家在(嵇山)旁边,于是用(嵇山的“嵇”字)来作为自己的氏。嵇康很小的时候就成为孤儿。(嵇康)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很大范围内也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人。身高七尺八寸,有美丽的文采和优雅的风度。学习不用师傅传授,广泛的阅读,没有不完全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和魏朝的宗室之女结婚,官拜中散大夫。 常常修行导养性情、服食丹药(一类)的事情。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的只有阮籍和山涛,参与到他们中间的有向秀、刘伶、阮咸,当时的人称他们作“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药游山泽,遇到得志(得意,一说领会旨意,即游历途中有所感悟;一说得志,使自己的意志得到满足,即玩得太开心)的时候,便忘记了返回。当时正好有砍柴的人遇上他,都称(他)为神人。游到汲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于是跟从他行动。孙登沉默不言,自己做自己的事。嵇康马上就要离开了,孙登说“你性情刚烈,才华出众,哪里能幸免啊!”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一起进到山里。王烈曾经得到像软糖一样的石髓,马上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石髓)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石室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马上叫嵇康去拿,(可是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不平常,却总是不能遇上(成仙的契机)。(这真是)命运啊!”。

起初,嵇康家境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补贴家用。颖川钟会,是个出身高贵的公子,精明干练有才华善辩论,于是去拜访(嵇康)。嵇康不以礼对待他,继续打铁不停下来。过了很久,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消息跑来的?又看到什么东西离开了?”钟会说:“听到我所听到的东西所以来了,看到了我所看到的东西所以走了”钟会因此怀恨。到这时(嵇康下狱时)。(钟会)对司马昭说:“嵇康,是条盘踞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不在你的掌握中),只有嵇康必须顾虑罢了。”趁机进谗:“嵇康本来想要帮助毌丘俭谋反,全依靠山涛不让(他这么做)。”以前齐国姜太公杀华士。鲁国孔丘杀少正卯。正因为(他们)扰乱破坏当时的秩序与教化,所以圣贤把他们铲除了嵇康和吕安言论放荡,诽谤社会公德和国家政策,这是作帝王的不应宽容的。应当乘这个机会铲除掉他们。来使风俗淳正。”司马昭亲昵

提问 回答 听信了钟会的话,就把那两人都杀了。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处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让嵇康作他们的老师,上面没答应。嵇康瞭看了一下太阳的影子,要来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准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广陵散》从此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全中国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为他悲痛的。司马昭很快也醒悟并后悔了。

亲 所有翻译都在了哦

更多9条 

7.文言文《家训》翻译

江端友《家训》译文:

大凡人在饮食时知道物的由来,五谷食物是农人经过播种收获的艰难过程,在天地间风调雨顺时才长成的,再把生的做成熟的,这些都是不容易的。肉食美味则是杀牲断命而来,那苦难是难以言表,想起来真使人不忍心食用,又何况选择好坏,产生厌嫌之情?人在一顿饭吃饱之后,不管是八珍美味,还是杂生丛草,都视为臭腐之物。因而,任随家庭多丰厚,也需节俭,口要能塞饱肚子,就自足了。要知道门外有无数的人,有尽力辛勤劳苦而不能得到一顿饱饭的人,有整天饥饿而不能得到食物的人,我无功而坐享食物,岂能更有什么选择!如果能这样,不仅少欲而易于满足,也可算是对进学的一大帮助。我曾经说想学道应当以刻苦淡食为先,人生直接可得上寿的,也没有多少,况且须臾之间,便就离开人世,因而不以此时学道、恢复本性,返归其本,而只知满足腹之欲,养肥这一躯体,这真可谓白做了一世人。吃罢饭无事,经史文典随意读上一二篇,对人都是有益的,这胜过把心思用到别处。

和人交流,应该选择端正高雅之士,如果泛交终会后悔,况且长时间和那些人在一起,受他们影响,终身想做贤人,也是不可能的。谈论别人,不要深及人家的是非,应该想想,知道人家谁是谁非即可。玩棋是高雅之戏,可以说玩玩无妨,不要和女人嬉笑无节制,以败损自己的意志,这是最不可以做的。既然自己不自重,必然被有识之士所轻视。人,作为人,所有的被人轻视无不是自取的,你们可要记住这点啊!

江端友《家训》原文:

凡饮食知所从来,五谷则人牛稼穑之艰难,天地风雨之顺成,变生作熟,皆不容易。肉味则杀生断命,其苦难言,思之令人自不欲食,况过择好恶,又生嗔恚乎?一饱之后,八珍草莱,同为臭腐,随家丰俭,得以充饥,便自足矣。门外穷人无数,有尽力辛勤而不得一饱者,有终日饥而不能得食者,吾无功坐食,安可更有所择。若能如此,不惟少欲易足,亦进学之一助也。吾尝谓欲学道当以攻苦食淡为先,人生直得上寿,亦无几何,况逘巡之间,便乃隔世,不以此时学道,复性反本,而区区惟事口腹,豢养此身,可谓虚作一世人也。食已无事,经史文典慢读一二篇,皆有益于人,胜别用心也。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棋弈雅戏,犹曰无妨,毋及妇人,嬉笑无节,败人志意,此最不可也。既不自重,必为有识所轻,人而为人,所轻无不自取之也,汝等志之。

8.嵇康传翻译节选"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

嵇康字叔夜,谯郡轾人。轾地有嵇山,家在旁边,因而姓嵇。嵇康幼年失去父亲,有奇伟的才干,深远旷达不与常人一样。身长七尺八寸,言辞气质华美,有风度仪容,而土木形骸,不加雕饰,人们认为他有龙凤之姿,气质天成,十分自然。学习没有老师教导,博览而又一一精通,尤其喜好《老子》、《庄子

》。与魏宗室通婚,拜为中散大夫。常做养性服食的事,弹琴咏诗,自得其乐。他所交往的知心朋友只有陈留阮籍、河内山涛、后来参与他们的有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琅琊王戎,于是经常游于竹林,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9.文言文《家训》翻译

译文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嵇康家训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