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休仪文言文(公休仪,鲁博士也)
1.公休仪,鲁博士也
公仪休,是鲁国的博士。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有位客人给国相公仪休送鱼上门,他不肯收纳。客人说:“听说您极爱吃鱼才送鱼来,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很爱吃鱼,才不能接受啊。现在我做国相,自己还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今天收下你的鱼而被免官,今后谁还肯给我送鱼?所以我决不能收下。”
公仪休吃了蔬菜感觉味道很好,就把自家园中的冬葵菜都拔下来扔掉。他看见自家织的布好,就立刻把妻子逐出家门,还烧毁了织机。他说:“难道要让农民和织妇无处卖掉他们生产的货物吗?”
2.《公仪休嗜鱼》 文言文 的翻译
原文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
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公仪休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
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译文 1、公仪休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一个楚国人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就会被罢免相位。
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2、公仪休是春秋时鲁国人。他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国相后,全国各地的许多人都送鱼给他,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学生劝他说:“老师,您这样喜爱吃鱼,可别人送上门来,为什么不要呢?”公仪休听了,回答道:“正因为我喜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接受别人送来的鱼。如果我因为这点小利小贿而被罢免了国相,这样我就不能满足这个嗜好了。
如果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不会被免掉职位,也就能常常吃到鱼了。” 寓意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
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嗜鱼如命,无鱼不吃饭。
在其上任相国时,亲宾姻戚,甚至素不相识者都买鱼送他。公仪休崇尚名节,一概予以谢绝,送鱼的人都有所望而来,扫其兴而归。
有一学生闻其老师当了相国,特地买了几尾时鲜大鱼登门恭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学生深感奇怪,问道:“老师素来喜食鱼,却因何不受?”公仪休回答说:“时人投我所好,送鱼者纷至沓来,我身为相国,居于群臣之首,理应以廉为宗,故虽嗜鱼而始终不敢受人一鱼。”
学生想了想,复劝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请老师通融一次。”公仪休连连摇头说:“入仕为官,贵在不贪,受礼纳贿,败坏吏治,污浊官场,此戒万不可开。
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禄可买鱼吃,若因贪赃枉法而丢了官职,自己无钱买鱼,别人也不会再送鱼来,到时倒真吃不到鱼了。你是我的学生。
既是爱师,还是爱我以德为好。”学生终于被说服,便持鱼而归。
典出自《淮南子》。据《淮南子·道应训》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或: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也。
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这段文字的大意是:公仪休当鲁相,他很喜欢吃鱼,于是国中人都送鱼给他,但他都不接受。
他的弟子劝他:“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鱼呢?”公仪休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家的鱼。如果因为接受人家的鱼而被免职,虽然喜欢鱼,也没法给自己弄到鱼了;而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就不会被免职,那么我就永远有鱼吃了。”
这则故事在《淮南子》中,是用以对道家以不为自己反而能为自己得到好处,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困辱思想的演述。公仪休嗜鱼中包含的朴素思想,可以给当今从政者鉴。
启示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写出了公仪休的清廉。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人物资料 战国初期鲁国人,由于才学优异做了鲁国国相。他遵奉法度,按原则行事,丝毫不改变规制,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
他命令为官者不许和百姓争夺利益,做大官的不许占小便宜。
3.公仪休嗜鱼的原文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2、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献鱼,公仪子弗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弗受何也?”答曰:“夫唯嗜鱼,故弗受。夫受鱼而免于相,虽嗜鱼,不能自给鱼;今毋受鱼而不免于相,则能长自给鱼。”此明于为人为己者也。
3.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4.公仪休嗜鱼的文言文和译文
公 仪 休 嗜 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
翻译:公仪休(人名)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一个鲁国的人送鱼给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喜欢吃鱼却不收,为什么呢?”回答说:“就是由于特别喜欢吃鱼,才不收。收鱼的话就会当不成丞相,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收就不会被免去丞相,可以长久自己买鱼吃。”这就是明白是否有鱼吃决定于自己啊。
感:现在的贪官,甚至企业家,他们不在于不明白确保自给自足。而是其嗜好太高,高到其无法自给自足。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得不做其能力控制范围外的事。之所以加上企业家,是因为他们超能力贷款、出售大部分股权常导致自己失去控制的情况,和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有类似之处。
5.文言文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
①相鲁而嗜鱼 鱼:名词,鱼
②故不受也 故:所以
③虽我不受鱼 虽:如果
④恃人不如自恃也 恃:依靠
⑤必有下人之色 色:表现
2.您喜欢吃鱼,为什么又不接受人家的鱼呢 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
3.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接受人家的鱼。如果因为接受人家的鱼而被免职,虽然喜欢鱼,也没法给自己弄到鱼了;而不接受人家送的鱼,就不会被免职,那么我就永远有鱼吃了
4.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给我们的启示: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6.《公仪休嗜鱼》译文
公仪休嗜鱼 . 公仪休很喜欢吃鱼,当了鲁国的相国后,全国各地很多人送鱼给他,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劝他说:“先生,这么喜欢吃鱼,别人把鱼送上门来,为何又不要了呢?” 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下别人所送的鱼。如果我经常收受别人送的鱼,就会背上徇私受贿之罪,说不定哪一天会免去我相国的职务,到那时,我这个喜欢吃鱼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鱼吃了。
现在我廉洁奉公,不接受别人的贿赂,鲁君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免掉我相国的职务,只要不免掉我的职务,就常常有鱼吃了。”这真是懂得他人利益和自已利益关系的人啊!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说,公仪休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春秋时期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嗜鱼如命,无鱼不吃饭。在其上任相国时,亲宾姻戚,甚至素不相识者都买鱼送他。
公仪休崇尚名节,一概予以谢绝,送鱼的人都有所望而来,扫其兴而归。有一学生闻其老师当了相国,特地买了几尾时鲜大鱼登门恭贺,公仪休一如既往,拒不收纳。
学生深感奇怪,问道:“老师素来喜食鱼,却因何不受?”公仪休回答说:“时人投我所好,送鱼者纷至沓来,我身为相国,居于群臣之首,理应以廉为宗,故虽嗜鱼而始终不敢受人一鱼。”学生想了想,复劝道:“我送鱼是尽师生之谊,别无所求,请老师通融一次。”
公仪休连连摇头说:“入仕为官,贵在不贪,受礼纳贿,败坏吏治,污浊官场,此戒万不可开。如今我居相位,有俸禄可买鱼吃,若因贪赃枉法而丢了官职,自己无钱买鱼,别人也不会再送鱼来,到时倒真吃不到鱼了。
你是我的学生。既是爱师,还是爱我以德为好。”
学生终于被说服,便持鱼而归。
7.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的翻译
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鲁国宰相公仪休非常喜欢吃鱼,有一天,公仪休正和他的学生交谈,有人送来两条鲜活的大鲤鱼,公仪休婉言谢绝了。
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道:"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反国家的法律,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公仪休的这番话朴实直白,却发人深省。君子爱财,应取之有道,公仪休便是楷模。
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博士,因为德、才兼优而被选拔为鲁国的宰相。 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这样一来,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因此,我是决不能接受你送的鱼的。”。
8.《公仪休拒鱼常食鱼》的翻译
翻译: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
典故: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公仪休的人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一些小毛病甚至能靠吃鱼治愈。鱼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因此天天都有人去给他买鱼。
天天都吃同一种鱼当然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公仪休吃鱼也不断地变换花样。他吃过的鱼很多,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里的鱼;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
鱼的品种包括:草鱼、鲤鱼、鳙鱼、鲫鱼、黑鱼、黄花鱼、鲢鱼、青鱼、带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鳝鱼、甲鱼、泥鳅、对虾等,真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公仪休还特别讲究烹鱼方法,煎、炒、蒸、煮以及一些别人叫不出名字的方法,他都交替使用。
他挑选厨师的标准,主要就看他烹的鱼滋味美不美,花样多不多。他还常常亲自到厨房去指导厨师做出稀奇古怪的花样来;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露一手,他的烹鱼手艺的确令人叫绝! 这一年,公仪休当了鲁国的宰相。
于是,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出乎他们所料的是全都被公仪休拒之门外。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对他说:“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 公仪休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假如我接受了的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我就会有被革去宰相职务的危险。到那个时候,就是我想吃鱼,这些人也不会给我送鱼了;我没了俸禄,自己又买不起鱼,那就不可能天天吃鱼了。
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